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這兩個領域的「科學」的概念是有差別的

2020-09-09 唯資訊理論

定義很重要,定義的本質是建立集合,也就是信息系統的基礎空間,沒有他,就沒辦法研究問題。有了定義,就可以建立邊界條件,才能把原本無規律的客觀世界,變成近似有規律的的局部。這點很重要,第一,集合的建立隨意性很大,只要能在客觀世界的信息系統上,找到與之對應的集合就可以。第二,一個理論的核心數學內容可能沒錯,但在應用的時候,可能又會犯暈,把不能化在一個信息系統內的元素,搞在一個集合裡,結果還是會出錯。

如果一個定義,存在著對立的反面,就一定不是全集,比如,唯物和唯心,哪一個都不是全集,這樣的理論,就一定不可能在全集上正確。要想在全集上正確,就得不存在對立的反面,但這樣的研究,其實已經在另一個抽象空間,沒在以前的信息系統的層面上了,他不能回答一個具體的信息系統,具體的運行規律。要想研究具體的規律,就得劃分內部和外部,只有這樣,才能研究到一個具體的信息系統的某一層面的具體規律,且不可貪大。


有人又會說了,全集和空集是對立的,沒錯,空集對全集有貢獻,沒有空集就沒有全集,你光研究全集,不研究空集也不行,兩者缺一不可,空集可以作為全集的一個元素,但這樣的集合,是個超越集合,不在我們這個普通世界,但這個研究是非常意義的,絕不是胡說,這樣你的理論才有普遍性。空集和超越集和都可以研究,幹嘛不讓我研究?


問一句唯物這老頭,「存在」你定義了麼?滿足哪些條件才叫「存在」?滿足哪些條件叫「不存在」?沒定義清楚就開始唯了?不是瞎唯麼?別說存在是不能定義的,不能定義的是上帝,搞了半天,你還是在唯上帝!

「唯信息」>「唯象」,比「唯象」還深刻,你要是說這是「唯心」,那我就唯到底!你給我搞出個「存在」的科學定義,要有可操作性和本質特徵,滿足那些條件的東西叫「存在」,滿足那些條件的東西叫「不存在」,這樣的定義不和我的信息等價才怪!

科學只講原理,講合理,根本不需要搞過頭了,變成真理。以後得把唯物這老頭的大紅章改改,從「正確」改為「有用」,從「真理」改為「合理」,從「公理」改為「定義」。這些都是大帽子,會壓死人的。

實證主義用過了頭,就會導致真理論,根本看不清世界的本來面目,也跑去當上帝,宗教人士對科學的批判就在這裡,宗教認為,唯物的上帝是物質,是個墮落的上帝,還沒精神高尚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真理對科學而言,其實就是個擺設。科學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不可說的真理?真理到底對科學有用麼?科學就追求合理和原理就足夠了,不需要用真理嚇唬人。

對於宇宙著一個大的信息系統而言,根本不遵守任何守恆定律,守恆定律是慣性的宏觀表現,都只能有條件有限度守恆,對於起源的時空之下,就沒有任何守恆,而且直接影響時空之上。拿著守恆定律,去研究本源,肯定研究不到。微觀和宏觀,時空之上和時空之下,都有嚴重的差別,不統一在信息系統上去研究,就根本不可跨越這些障礙。

所有的吵來吵去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太自大,有些人看著自大不順眼,把意識這一信息系統的自然特性,搞得神神秘秘。別看唯物說的好聽,「物質決定意識」,這話其實是為了自大打基礎,「只要我修煉,我就能當上帝。」,這才是唯物真正想說的。這一條,對西方文化思想,還真不太符合,真的符合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唯物的思想根源就是把武俠思想發揚光大,科學就是他的《葵花寶典》,你以為他真唯物了,其實壓根兒不是,是唯我,唯我獨尊

用資訊理論去看問題,根本不是反對,而是包容,資訊理論不反對任何學說的科學本質,都可以融洽的包容在一起,超出了資訊理論的範疇,就變對立了。所以資訊理論根本不說超出信息和信息系統的話,說過頭了,就都是想像,就都是藝術創造,都是文化領域的事兒,和科學無關。


實證主義的本質還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對的,但也有範圍,不能用過了頭,成了判斷「科學」和「偽科學」的依據了,被打成「偽科學」的科學,比比皆是,就是因為條件不具備,或者沒好好去找條件。科學的本質,就取決於自身的數學高度,科學應用才需要實用主義。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是可以分離,用實用主義去打「偽科學」,也打不死,大家都有「真理」保護,都有「客觀」保護,翻來覆去,最後,又成文化對掐了。

對於科學研究領域,沒有偽科學,只有數學高度,這裡我說的是一個科學體系,對於一個應用科學,當然要遵守基礎科學的基本認識,除非你自己重新建立基礎科學。但要記住,你對於現有的某一具體的科學體系的起始定義,沒研究清楚的時候,盲目地搞新理論,很可能就是搞出來了,也是一個等價的理論,沒有任何新東西,這樣的理論就被人涵蓋了,實際上就沒任何價值。

對於科學應用領域,要區分那是科學,那是文化,不能搞泛科學。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這兩個領域的「科學」的概念是有差別的,沒了差別,要麼全面「唯科學」了,要麼全面「泛科學」了,都會危害社會。

相關焦點

  • 科學與科學(Science)是兩個並不等同的概念
    一、分清「科學」與「科學(Science)」的區別現代漢語的「科學」概念,來自英語Science,但是,在現代漢語的實際應用中,現代漢語語義的「科學」概念的內涵,要大於源自英語Science的科學概念,二者是不對等的。現代漢語語義的「科學」概念,涵蓋了所有一切對真實的認識與應用,所以,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中國古代是有「科學」的。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22個生命科學領域全國學會的聯合組織。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沒有這三個科學概念,宇宙或許不復存在。
    經常看無眠文章的朋友肯定了解,除了關於文藝和電影,科技也是無眠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前一段時間為了紀念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無眠分三期向大家介紹了他研究的主要對象——黑洞。而上一期,無眠簡要回顧了一下電影中的人工智慧,也算是普及了科學知識。
  • 「對科學本身研究的基礎」科學的四個基本概念
    【對科學本身研究的基礎】對科學本身的研究也需要基礎,也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即使是有專門的研究也得不出結果。這一欄目是對這一問題的敘述。前提研究,由這一研究可以進入科學,以此形成對科學本身的研究。四個基本概念仍屬於圍繞科學的基本研究,是基於人性、事理等研究以後所作的繼續。
  • 對話科學探索獎發起人潘建偉:科學研究是一種生活方式
    科學研究的對錯由自然界客觀去判定,不受其他主觀因素影響; 5科學探索獎不單單是物質上的獎勵,同時也是精神上的獎勵。是社會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的尊重和肯定。比如大家就在想,一個粒子可以處於0+1,兩個粒子是不是可以處於00+11呢?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叫做「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會有什麼現象呢?用一個形象一點的比喻,有兩個平時玩遊戲用的骰子,每個骰子有6個結果。 假設這兩個骰子糾纏在一起之後,把它們分隔非常遙遠,一個在合肥我的辦公室,另一個在深圳騰訊的辦公室裡。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但是簡單並不等於沒有深度和難度,不等於不能有重大發現。切記:「Garbage in, garbage out」,好的研究結果來自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科學工作和成果是要逐步積累的,這就像打仗一樣(雖然我沒有打過仗,但很喜歡看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總的目標是消滅一個集團軍或攻下一座城市,但真正打起來,還是要以每次消滅一個連、一個營,攻佔一個據點為一次行動的目標。
  • 科學三大領域——思維科學
    其應用領域涉及科學包括 語言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 教育學、 情報學、 管理學、 文字學等學科。哲學、心理學觀點及研究方法決定了思維科學 行為主義、 聯想主義、 格式塔和 信息學等學派的形成。思維科學的研究對於科學體系結構與人腦潛力的發揮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基本介紹思維是人所特有的認識能力,它是人的意識掌握客觀事物的高級形式。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物質科學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實踐。物質世界是分層次的,每個層次均有各自的特徵和發展規律。一旦對這個層次的特徵和規律有了新的認知,科學與技術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也必須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按照其本來面貌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尊重客觀規律。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之一。
  •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概念
    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當談到財稅領域防風險的問題時,劉尚希表示,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在財稅領域防風險的關鍵點有哪些呢?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
  • 科學三大領域——自然科學
    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 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闢各種可能的途徑。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 觀察和 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
  •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耦合機制淺析—新聞—科學網
    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係始終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各國學者為此創建了多種理論體系和結構模型。最早提出耦合關係的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維克,他在深入分析學校組織成員之間相互聯繫卻又彼此保持獨立的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鬆散耦合系統」理論。自2010年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在探索和倡導「科教融合」過程中,也引申提出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是一種耦合關係」。
  • 我理解的科學概念
    科學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眾多的不同的學科。比如,科學方法在物質研究領域中運用便產生了物理學和化學。在生物研究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在人類生命現研究中運用產生了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在宏觀社會現象研究中運用便產生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
  • 科學實踐有什麼用?過時的科學還是科學嗎?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科學自身的原因,有科學實施的技術上的原因(技術上難以實現,比如計算能力),有經濟成本的原因,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科學的運用是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不可生搬硬套。實驗本身的前提,就是要認可一些基本概念,我連你做實驗的基本概念都不認,你叫我怎麼認可你的實驗結果?真理在實踐面前,還是檢不出來的。那麼要科學實踐有何用途?
  • 領域大數據知識圖譜專題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自2012年穀歌推出基於知識圖譜的搜尋引擎以來,知識圖譜在工業、商業、金融、醫療、教育、諮詢等領域都得以不斷應用,並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由於不同領域在數據特點、領域需求上具有較大差別,面向領域的大數據知識圖譜仍面臨諸多問題及挑戰。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判定把範式應用於新的領域哪一種方式最令人滿意。 常規科學是一種保守的事業,庫恩稱之為「解難題活動」。只要對範式的應用令人滿意地解釋了現象,常規科學研究就能不受幹擾地進行下去。但事實證明,某些材料很難解釋。如果科學家們認為範式應當符合這些材料,那麼對常規科學綱領的信心就會被動搖,這些材料所描述的那些現象也隨之被視為一種反常。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這種理解上的差別將不利於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計劃的實施。我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強調了將整個地球作為一個系統,因而在表述上有時給人以雷同的感覺。圖1(右)雖然不完全地概括系統科學的特徵及其應用實例,卻清晰展現了系統科學與理想科學的區別。按我的理解,系統科學首先以還原論手法對系統進行細分,認為它由一系列簡單(理想)系統組成,它們的疊加就構成了一個簡單巨系統。這有點像數學中的微分與積分。但這不是系統科學的全部,因為系統的行為軌跡也可以經常呈非線性變化。
  • 萬億科學服務產業已經起航,6股在自己領域各霸一方(名單)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概念愛好者 前言:今天收到一封材料,是關於科研服務行業的,這是個比較冷門的行業,卻有著很高的價值,而且也面臨著巨大的「國產替代」需求,在科技創新成為新的五年規劃重中之重之時,關注這個行業還是很有價值的。
  • 人居科學:一個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領域
    從學科建設的維度看,人居科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社科、思維科學的交織,是營造人類活動的場所中,與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等眾多學科緊密相關的知識系統、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由於人類聚居的多維性、複雜性和多價值觀,許多學科均可以從自身的理論出發,來研究「人居」這個領域。本文則從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對這一領域進行聚焦。
  • 韋鈺:為什麼我們要圍繞科學概念來組織科學教育
    在小學自然課的標準中,列出的主要知識點就是科學概念的一種表達。原來新教改制定的標準中,也體現了應該圍繞科學概念來進行科學教學的理念。東南大學葉善專教授曾經詳細對比過這三個標準內容中涉及的概念,在物理、生物和地球科學三個大的領域,這三個標準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這次課標修改稿中希望把科學概念提得更明確和準確一點,並增加了分級。在領域方面,增加了技術和設計的領域。
  • 【治學大家談】劉建全教授:科學研究的幾點體會
    生態學領域目前開展的很多前沿研究,或者還沒有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實際上在這些教科書或經典專著中都存在。現在進化生態學裡面一些經典的科學問題,如:生態系統如何平衡?生物多樣性如何形成與維持?什麼是物種?物種以及種下等級如何命名等?親緣關係樹(系統發育樹、基因樹或生命之樹)如何構建及其應用和意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