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很重要,定義的本質是建立集合,也就是信息系統的基礎空間,沒有他,就沒辦法研究問題。有了定義,就可以建立邊界條件,才能把原本無規律的客觀世界,變成近似有規律的的局部。這點很重要,第一,集合的建立隨意性很大,只要能在客觀世界的信息系統上,找到與之對應的集合就可以。第二,一個理論的核心數學內容可能沒錯,但在應用的時候,可能又會犯暈,把不能化在一個信息系統內的元素,搞在一個集合裡,結果還是會出錯。
如果一個定義,存在著對立的反面,就一定不是全集,比如,唯物和唯心,哪一個都不是全集,這樣的理論,就一定不可能在全集上正確。要想在全集上正確,就得不存在對立的反面,但這樣的研究,其實已經在另一個抽象空間,沒在以前的信息系統的層面上了,他不能回答一個具體的信息系統,具體的運行規律。要想研究具體的規律,就得劃分內部和外部,只有這樣,才能研究到一個具體的信息系統的某一層面的具體規律,且不可貪大。
有人又會說了,全集和空集是對立的,沒錯,空集對全集有貢獻,沒有空集就沒有全集,你光研究全集,不研究空集也不行,兩者缺一不可,空集可以作為全集的一個元素,但這樣的集合,是個超越集合,不在我們這個普通世界,但這個研究是非常意義的,絕不是胡說,這樣你的理論才有普遍性。空集和超越集和都可以研究,幹嘛不讓我研究?
問一句唯物這老頭,「存在」你定義了麼?滿足哪些條件才叫「存在」?滿足哪些條件叫「不存在」?沒定義清楚就開始唯了?不是瞎唯麼?別說存在是不能定義的,不能定義的是上帝,搞了半天,你還是在唯上帝!
「唯信息」>「唯象」,比「唯象」還深刻,你要是說這是「唯心」,那我就唯到底!你給我搞出個「存在」的科學定義,要有可操作性和本質特徵,滿足那些條件的東西叫「存在」,滿足那些條件的東西叫「不存在」,這樣的定義不和我的信息等價才怪!
科學只講原理,講合理,根本不需要搞過頭了,變成真理。以後得把唯物這老頭的大紅章改改,從「正確」改為「有用」,從「真理」改為「合理」,從「公理」改為「定義」。這些都是大帽子,會壓死人的。
實證主義用過了頭,就會導致真理論,根本看不清世界的本來面目,也跑去當上帝,宗教人士對科學的批判就在這裡,宗教認為,唯物的上帝是物質,是個墮落的上帝,還沒精神高尚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真理對科學而言,其實就是個擺設。科學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不可說的真理?真理到底對科學有用麼?科學就追求合理和原理就足夠了,不需要用真理嚇唬人。
對於宇宙著一個大的信息系統而言,根本不遵守任何守恆定律,守恆定律是慣性的宏觀表現,都只能有條件有限度守恆,對於起源的時空之下,就沒有任何守恆,而且直接影響時空之上。拿著守恆定律,去研究本源,肯定研究不到。微觀和宏觀,時空之上和時空之下,都有嚴重的差別,不統一在信息系統上去研究,就根本不可跨越這些障礙。
所有的吵來吵去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太自大,有些人看著自大不順眼,把意識這一信息系統的自然特性,搞得神神秘秘。別看唯物說的好聽,「物質決定意識」,這話其實是為了自大打基礎,「只要我修煉,我就能當上帝。」,這才是唯物真正想說的。這一條,對西方文化思想,還真不太符合,真的符合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唯物的思想根源就是把武俠思想發揚光大,科學就是他的《葵花寶典》,你以為他真唯物了,其實壓根兒不是,是唯我,唯我獨尊。
用資訊理論去看問題,根本不是反對,而是包容,資訊理論不反對任何學說的科學本質,都可以融洽的包容在一起,超出了資訊理論的範疇,就變對立了。所以資訊理論根本不說超出信息和信息系統的話,說過頭了,就都是想像,就都是藝術創造,都是文化領域的事兒,和科學無關。
實證主義的本質還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對的,但也有範圍,不能用過了頭,成了判斷「科學」和「偽科學」的依據了,被打成「偽科學」的科學,比比皆是,就是因為條件不具備,或者沒好好去找條件。科學的本質,就取決於自身的數學高度,科學應用才需要實用主義。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是可以分離,用實用主義去打「偽科學」,也打不死,大家都有「真理」保護,都有「客觀」保護,翻來覆去,最後,又成文化對掐了。
對於科學研究領域,沒有偽科學,只有數學高度,這裡我說的是一個科學體系,對於一個應用科學,當然要遵守基礎科學的基本認識,除非你自己重新建立基礎科學。但要記住,你對於現有的某一具體的科學體系的起始定義,沒研究清楚的時候,盲目地搞新理論,很可能就是搞出來了,也是一個等價的理論,沒有任何新東西,這樣的理論就被人涵蓋了,實際上就沒任何價值。
對於科學應用領域,要區分那是科學,那是文化,不能搞泛科學。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這兩個領域的「科學」的概念是有差別的,沒了差別,要麼全面「唯科學」了,要麼全面「泛科學」了,都會危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