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科學概念

2021-01-15 國學新知堂

我理解的科學是一個理性與客觀的認知事物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哲學的直接產物。科學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即是哲學。

科學方法論基礎,一是觀察和實驗,二是理性的思考。真實的知識來自於對自然事物進行客觀的觀察,規律則是通過理性思辨的思考而獲得。事實並不等於規律,規律是現象背後的機制。

科學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眾多的不同的學科。比如,科學方法在物質研究領域中運用便產生了物理學和化學。在生物研究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在人類生命現研究中運用產生了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在宏觀社會現象研究中運用便產生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

科學的實質是它的方法而不是它的結論,科學知識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但科學的方法卻是不變的。

我們研究中醫科學需要學習和應用科學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學習它們的相關科學知識。近代生命科學的研究是以精密的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解剖學丶生理學等科學知識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發展和研究的中醫科學不是要證明中醫比近現代生命科學更高明更科學,而是要補充現代生命科學仍未被徹底認知的現象和規律。

現代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對於生命本質的理解還並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舉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人或動物為什麼要睡眠?對於這個問題,現代科學知識中尚未有令信服的答案。這充分說明人類對生命的理解遠未開始。

中醫學也要研究人體結構、正常生理這些內容,而這些內容同時也是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同一自然事物居然有概念和原理毫不相容的兩套理論存在,這絕不是合理的的現象。中西方文化匯合,兩套理論都需要各自做出修正,以實現對生命現象更深刻的理解。未來人類對於生命的理解的理論將是一個而不是多個。

中醫學要發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吸收近現代生命科學的成就,建立和發展獨立的生命科學理論。發展中醫科學,科學的認識方法才是最根本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我所理解的科學和科學發展觀
    十八大報告是一個舉旗幟、指方向、繪藍圖的重要報告,是指導各項工作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通過學習報告,我深刻理解到:領導懂科學,全民講科學,社會才能大發展。 什麼是科學 科學(Science)是外來詞,源自拉丁語「Scientia」,意為分科的「知識」「學問」。
  •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是心理學部分需要系統掌握的知識點之一,在我們平時的教綜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多選題為主,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點本身,另一方面要對知識進行識記。現在我們從概念的含義、學生獲得概念的方式以及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三部分進行學習。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
  • 小學科學三(下)主題單元科學概念結構圖
    科學課複習如何進行有效的的科學知識梳理與建構,我覺得概念圖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
  • 12張動態圖片在幾秒鐘內讓你理解科學概念
    有很多這樣的收藏——旨在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展示科學概念的收藏。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其中很多都是非常有用的。
  •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談起:近代中國如何理解科學概念
    今天中國人的科學概念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把「科學」作為任何領域裡正面價值評判的標準,這是20世紀科學主義意識形態長期起作用的結果;二是傾向於從實用、應用的角度理解「科學」,對「科學」本身缺乏理解,這與中國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歷史遭遇和中國實用主義的文化傳統有關。要真正理解「科學」,我們需要進入西方的語境。
  • 【專家分析】在「做科學」中理解科學
    正如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所指出:「學習科學是學生們要親自動手做而不是要別人做給他們看的事情」,同傳統科學教育偏重學生記住科學概念和結論相比,現代科學教育更強調「做科學」,即強調學生在「做」中學習,強調「科學探究」。
  •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2018年03月26日 14: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概念理解:通俗的「過擬合與欠擬合」直觀解釋
    也許你曾看過關於「過擬合與欠擬合」的博文,但是本文絕對也值得一看,因為作者使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概念講解,把概念的理解變成一個有趣的過程,相信會令您耳目一新!Overfitting vs.Underfitting: A Conceptual Explanation過擬合與欠擬合:概念解釋基於樣例的數據科學核心概念框架如果你想學英語,雖然你對語言沒有預先的知識,但是你也聽說過英國最偉大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亞
  • 我的概念的界限意味世界的界限
    小趙說:這幅圖就是著名的鴨兔兩可圖,哲學家託馬斯·庫恩曾用這幅圖來說明範式轉變前後的科學家們對世界的理解,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至於同樣的世界圖景,在不同人看來完全不同。小周說:人類對視覺信息的加工,除了自下而上的數據驅動之外,還有自上而下的概念驅動。同樣一幅圖,在不同人眼中之所以看起來不一樣,這是因為不同人腦中有著不同的概念。
  • 用概念激活向量 (CAVs) 理解深度網絡
    谷歌將可解釋性的原則總結如下:理解隱藏層的作用:深度學習模型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在隱藏層中形成的。在宏觀層面理解不同隱藏層的功能對於能夠解釋深度學習模型是至關重要的。理解節點是如何被激活的:可解釋性的關鍵不在於理解網絡中單個神經元的功能,而在於理解在同一空間位置一起激活的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群。
  • 對基本概念理解到位是解題關鍵
    [解析與點評1] 採用二重積分的坐標變換(變量替換)解答此題,數學上的結論可取,但方法與概念嚴重超過國家考試大綱要求,暫且不說解答過程需要較長時間(至少5分鐘),對考生準確理解大綱也是一個誤導,並且,如若此題真必須用二重積分的坐標變換解答,則可以說此考題嚴重超綱,命題不合格。事實上,國家考試中心命題處的老師設計的這個考題有很高的質量,且在考綱要求之內,所用知識點非常基本。
  • 教師招聘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從四川歷年考試來看,概念的理解與教學考察不多,但是難點知識與易混淆知識還是很多,因此需要大量例子進行解釋,在我們平時的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判斷題為主。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
  • 韋鈺: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的區別——以「光」的概念為例
    下面以「光」的概念為例,說明什麼是科學概念,以及它和日常概念的區別。「光」是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在一些科學教育標準和書籍中習慣用一個詞「光」來表達一個科學概念,這樣的表達至少是不明確的,或者說是不科學的。「光」是一個概念,但是不同的情況下它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例如,有描述人情感反應的「淚光」;有宗教裡用的「開光」、「佛光」;還有「紅星閃閃放光彩」,其中的「光」表達了一種價值取向。
  • 靈芝:關於對「熵」這個概念的理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靈芝的心靈舞蹈成長營,ID:lzwd2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的文章可能朋友們讀起來會有些晦澀,因為是對一個相對冷門的概念理解。昨天突然對「熵」這個概念有了更加生活化的領悟「熵」是什麼呢?
  • 用圖表展現抽象難懂的科學概念
    教科書中雖然用了水、空氣來舉例說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但通讀下來還是難懂。《化合物的故事》高明地用圖的形式來展現,把概念一下具象化了,更好理解。比如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中的能量守恆定律。能量的科學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他真的可以做到嗎?進入人體的能量最後都去了哪裡?世界上有沒有隻推動一下就永遠地運轉下去的機器呢?
  • 科學知識不易理解?因為缺乏這類知識!
    除了傳奇之外,科學史所能告訴人們的科學思想的邏輯行程和歷史行程,對學習科學理論肯定是有益的。當我們開始學習物理學時,我們為那些與常識格格不入的觀念而煩惱,這時候,如果我們去了解下這些物理學觀念初步建立的源頭,它們就變得容易多了,科學家們並不是開始就這樣 「古怪」地思考問題,他們建立「古怪的「科學概念的過程極好理解、而且引人入勝。
  • 「書摘」《自然法、自然法則、自然權利》|前言、科學概念
    同樣陌生的還有,(可以說是)被無中生有地施加到宇宙上的「自然法則」這個概念,即一種在牛頓科學那裡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對自然法則的獨特理解。因此,在這本書中,我花了很多筆墨來勾畫這種獨特的自然法思想是如何在中世紀晚期出現的。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希望能夠闡明這種非同尋常的哲學和神學間的協調。歐洲人在那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形成期找到了達致這種協調的道路。
  • 正確理解重複性與重現性的概念
    重複性比重現性概念大,應用範圍大。重現性內涵小,一般用在「現象」。   一、重複性(r)   定性定義:用相同的方法,同一試驗材料,在相同的條件下獲得的一系列結果之間的一致程度。相同的條件是指同一操作者,同一設備,同一實驗室和短暫的時間間隔。
  • 電動勢概念的理解
    對於電動勢這個概念很多同學容易和電壓混淆,因為它們的單位都是伏特。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 你是怎樣理解宇宙無限這個神奇概念的?
    宇宙無限這個概念常常被人們提及,似乎司空見慣,有什麼值得神奇的呢?其實你只要深入思考,就會發現,無限這個概念,根本就不是現有經驗可以完全理解的。宇宙常被人們說成是無限,但也有相反觀點,有人認為無限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萬物終有個限度,沒有限度的東西是不可被理解的,也是不存在的。這其中的理由,讓我們拿個數學趣談來打比方:說是有一家無限旅館,有無限多的房間,這些房間被無限多個人住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