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見現象引發孩子對科學的好奇,也許我們不是就職於中科院的家長,也沒有要求老師單獨布置作業的「硬氣」,但是,我們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給孩子星辰大海的夢想。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高中物理的高難知識點——電與磁。給5歲的孩子講什麼是電、什麼是磁,他未必仔細聽你講。可如果我們給他講一講下面的兩個小故事呢?
《電的故事》裡開篇就是以這樣的畫風講人類是怎樣發現電現象的。原來是還在穿獸皮打獵的時候,古希臘科學家泰勒斯有一次跟助手外出打獵,在休息後發現,粘了一身羽毛。後來經過試驗,發現只要摩擦就會出現這種神奇的現象……
比如《磁鐵的故事》裡開篇講了我們祖先發明的指南魚——也就是四大發明的司南簡化後的樣子。指南魚在當時名氣可不小,因為太過好用,還經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是當時全球公認的出門遠行必備之良品。西方人覺得這個寶貝真不錯,可以研究一下,然後發明出了更便攜的指南針,這可不得了,直接開啟了人類的大航海時代,改變了世界格局……
其實,化學也有好玩的故事。
比如《物質的故事》中,在人類探索物質的最開始。我國古代,是有一套完備的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其實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覺得世界萬物是由土、氣、水、火構成的,即四元素說。這兩套理論在當時都是人們深信不疑的真理,於是才有了神秘的鍊金術士。他們想通過土、氣、水、火這四種基礎元素煉出黃金,從而致富奔小康。雖然理論是錯誤的,但鍊金術士為了混合、提純、溶解、萃取……發明出了一套實用型實驗器材,推動了現代化學的發展。
(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11頁)
原來,我們懵懵懂懂的祖先也是只帶著一顆好奇心來探索世間萬物的……他們觀察著身邊的河流、腳下的泥土,不斷思考著這是什麼、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不就是孩子觀察世界的方式嗎?他們好像永遠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仿佛對周遭一切都感興趣。而這種興趣值得被關注、被引導、被保護……
這套《哇,科學有故事!(物理化學篇)》一共包含了10個主題,分為物理篇(熱、能量、光、電、磁)和化學篇(元素、氣體、化合物、酸鹼),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探索世界的過程。每個小故事的結尾,都有一個總結用的知識頁,歸納、梳理剛才故事裡面涉及的概念、原理。
比如初三化學課本中的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
教科書中雖然用了水、空氣來舉例說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但通讀下來還是難懂。
《化合物的故事》高明地用圖的形式來展現,把概念一下具象化了,更好理解。初中生看到這裡一下子就豁然開朗,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更為透徹。
比如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中的能量守恆定律。
一張圖畫得明明白白的,原來在我們的家中就涉及這麼多種形式的能量轉換,孩子一下就看懂了。
物理和化學都離不開實驗,因為兩者都是經驗科學,是「實踐出真知」的最好例證。《哇,科學有故事!(物理化學篇)》中引入了大量實驗,不少是孩子們直接就能上手玩的,玩著玩著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不用鏡子不用水,牛頓手把手教你製作彩虹,會了嗎?
泰勒斯的徒手發電,會了嗎?
初中課本裡的實驗也給畫出來了,方便理解記憶。
雖然每一頁看起來很花裡胡哨的,但是裡面包含的知識點可全都是實打實出現在小初高課本中的,而且是重點中的重點,還是快速理解物理、化學這兩門學科的核心點。
也難怪,這套書在韓國是教育部指定的科學學習輔導用書,每個有娃家庭都必備一套。
每本書,都以3位在科學史上有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主線,穿插多個小故事,全書共45位科學家的真實研究故事。
這些知識與人物和故事結合越緊密,越容易理解和記憶。無論是對於5、6歲孩子的啟蒙,還是十來歲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這樣一來,物理、化學不再是枯燥的公式、算數,而是像交朋友一樣有趣,了解它的故事——「知識是怎麼被發現的,為什麼會被發現」。
不同於其他科普圖書,這套書真正做到了有趣又有用,看起來漫不經心、充滿童趣的畫面,其實內核是科學史、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腳步。
不論哪一位「大科學家」,都曾是「小科學家」。一路上,他們永不滿足,對一切抱有好奇,孜孜不倦地好學,惜時如金,捍衛真理……
看起來嚴肅冷峻的科學家在這套書中,長這樣↓真是平易近人。
比如《熱的故事》中,最早人們認為熱是一種叫做「熱素」的物質。一個物體含有「熱素」的多少決定了它的溫度。當熱素全散發出去後,物體會變得冰涼。聽起來蠻有道理。
有一天,班傑明·湯普森因為工作發現,被鑽的炮管一直滾燙,沒有冷卻的趨勢,於是他開始琢磨「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湯普森設計實驗,驗證了自己的想法,發現了熱原來與運動有關。
在目錄頁可以速覽全書的三個主要故事和主角。每位主角都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可以帶著這些有趣的問題,翻開後面的故事,在書中找到答案。
下面是每冊書中所帶的問題。
熱的故事
為什麼有的東西摸起來燙手,有的東西摸起來冰涼?溫度可以在物體之間進行傳遞嗎?為什麼暖爐附近會暖和?為什麼跑步的時候會感到熱,物體動起來也會「熱」嗎?熱的單位是一位科學家的名字,你知道他是誰嗎?為什麼空氣中的原子在一刻不停地跳舞?
能量的科學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他真的可以做到嗎?進入人體的能量最後都去了哪裡?世界上有沒有隻推動一下就永遠地運轉下去的機器呢?能不能把多餘的陽光儲存起來,等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光的故事
陽光是由幾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為什麼我能看到不同的顏色?光有溫度嗎?有沒有看不見的光?據說,蜜蜂眼中的世界跟我們不一樣,可以看到紫外線,真的好神奇!光會拐彎嗎?為什麼伸到水中的吸管看起來像折彎了一樣?萬花筒中千變萬化的圖案是怎麼變出來的?
電的故事
為什麼氣球在頭髮上摩擦幾下就可以牢牢地粘在牆上?閃電是電嗎,該怎麼安全地收集?據說,第一個安全收集到閃電的科學家用了一個大號風箏,他後來還發明了避雷針。青蛙體內有電嗎?世界上第一塊電池是什麼樣的?
19磁鐵的故事
所有磁鐵都能互相吸引嗎?鴿子無論飛多遠,為什麼總能找到回家的路?為什麼地球好比一塊巨大的磁鐵?人們常說,指南針的發明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指南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為什麼指南針總能準確地指向南北?可以用磁鐵發電嗎?是誰發現了電和磁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引力的故事
石頭和羽毛會不會同時落在地上?四百多年前,科學家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薩斜塔上轟動了世界,他到底有什麼驚人之舉?你知道蘋果和牛頓的不解之緣嗎?什麼是引力,為什麼說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怎樣才能去月球旅行?到了月球,體重真的會減輕嗎?
物質的故事
中國古人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與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不謀而合,這些說法正確嗎?為什麼在歐洲風靡一時的鍊金術會以失敗告終?把石頭一直分割下去,最後留下的無法再被分割的叫什麼?元素能像「哆來咪發唆拉西」音階一樣排列嗎?
氣體的故事
為什麼大理石灼燒後變輕了,是不是其中有什麼東西消失了?可樂中的小氣泡是什麼?在火裡熊熊燃燒的氣體是什麼?最輕的氣體又是什麼?「地球之肺」在哪裡?生命離不開哪種氣體?據說,發現這種氣體的科學家普利斯特裡有著嚴重的健忘症。
化合物的故事
平平無奇的水能被分解成其他東西嗎?有什麼辦法能迅速把混在一起的雜糧豆分開?我們周圍的空氣是哪些氣體混合成的?綠葉中的色素都是綠色的嗎?最初的撞球都是由珍貴的象牙製成的,有人因為發明了便宜的撞球而獲得了獎金10萬美元,是誰這麼聰明?
酸和鹼的故事
埃及豔后為什麼把價值連城的珍珠丟進醋裡?檸檬、酸奶、雪碧裡面都有酸嗎?我們的體內也有酸嗎?怎樣判斷酸和鹼的強度?豔麗的紫羅蘭、鬱金香花朵能用來檢測酸鹼?據說,發現花朵能檢測酸鹼是科學家無意中發現的。酸和鹼混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酸雨和霧霾是怎麼形成的?
每本書都會以「科學故事-科學實驗-科學知識-綜合知識」的方式來展現。綜合知識是一篇科學小品,作為拓展資料供興趣盎然的孩子閱讀了解,通常包含文化、歷史、藝術、日常生活等。不要小看這些內容,選材來自小初高的課本。比如選自《氣體的故事》的綜合知識,就跟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第88頁的一篇文章內容重合。
在每本書的最後會用時間線來串聯起科學的發展路徑,用生動的圖畫展示了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這套書的出版社花重金購買了全套科學動畫片。掃碼就能在線觀看,每冊對應3個視頻動畫,10冊共包含30個包含科學知識的動畫片。光是這套高質量的動畫片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本次中文引進出版,出版社還特意邀請了一批一線中小學教師審訂。北京八中特級教師王永惠,《博物》內容總監劉瑩,著名科學教育實踐者、地理教師大於老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王靈芝誠摯推薦給孩子們。
怎樣才能不焦慮?我認為,關鍵在於引導孩子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不斷前進。這套書中每個有趣的自然現象,每個好玩的動手小實驗,大到每位科學家求索的精神,每個學科分支中前僕後繼的科學工作者。相信你為孩子讀過之後,他幼小的心中種下了這顆名叫興趣的種子,而你收穫了不再焦慮的育兒方法。
而且其中的知識點,能很好的對接新課標,非常適合中國孩子學習。
比如《能量的故事》一本書,包含中小學物理課本的8種知識——
化學篇《物質的故事》,更是可以幫孩子提前預習到初高中的十幾個重點知識——
PS:如跟團多樣不同產品,請一定分開下單,因為微店默認只能上傳一個單號,分開下單方便查看物流
發貨時間:跟團後48小時之內發出,遇到節假日順延
跟團必讀:童閱所有團購,沒有質量問題,不退不換,有隨意退換貨嗜好的都請移步,跟團需謹慎,請勿以個人喜好,評判團品,請勿以和你的想像不一樣為由,直接退貨,跟團後代表你認可這裡的「霸王」條款,是你自己主動跟團,而不是強買強賣哈,請勿跟風,請勿閉眼跟團,跟團有風險,跟團需謹慎!
更多好物團購進行中,掃碼進入團購店鋪,可以瀏覽目前在團內容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微店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