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文化演化和文化智能
人類和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經歷了文化演化,並在文化演化中獲得了文化智能。遠古時代的石器製作、弓箭製作、陶器製作、玉器製作、青銅器製作等等,都是圖符指稱的想像組合,繼而反饋於物件製作的成果,使人類文化演化發展出了一種概念之物創造的文化智能。 符號指稱的文化演化帶來了人類特有的文化智能。這種文化智能主要體現在: 1、語言能力。
-
人機智能既不是人類智能,也不是人工智慧
只是為了要把這種理解固定下來,形成「記憶」,人類才需要另一種能力的幫助,那就是「理性」能力。在理性能力的最初階段,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就是一種界限、約束、條件,在不同的情境下,這些界限、約束、條件會發生許多變化,甚至會走向它的對立面……這也是為什麼智能難以定義,有人參與的活動裡會出現各種意外的原因吧!曾幾何時,叔本華曾指出:「在計算開始的地方,理解便終結了。」
-
符號邏輯的基本概念
前面我們知道了演繹分古典邏輯和現代邏輯,兩者的目的都是構建有效的推理,但採用的方式卻各位不同,古典邏輯是以直言命題為核心,構建三段論進行分析。現代邏輯則是將命題形式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符號構成的通用式來確立有效性。
-
人類擁有八大智能 人工智慧是鸚鵡學舌?
文/楊劍勇上世界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
邏輯電平的一些基本概念詳細說明
本篇為邏輯電平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主要介紹邏輯電平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後續將會介紹常見的單端邏輯電平(針對CMOS的閂鎖效應進行詳細介紹)、差分邏輯電平、單端邏輯電平的互連、差分邏輯電平的互連、一些特殊功能的互連、邏輯互連中的電流倒灌問題、以及邏輯電平的轉換等。
-
阿里達摩院2020趨勢第一彈: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和認知智能的...
「感知智能與認知智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智能需要感知系統來進行信號處理和概念識別,而感知系統也需要認知系統的反饋來決定如何進行更有效的提取和識別。」她認為,感知智能目前還只是任務驅動,做到從底層信號到最終結果的條件反射,而不是經過顯式的、高維的、概念的識別和組合。但這種概念識別和組合的能力才是人類能處理各種不同任務或者新任務的基礎。
-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與人類智能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得益於數據量的上漲,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包括專家系統、機器學習、進化計算、模糊邏輯、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推薦系統等。(2)深度學習:用以實現人工智慧的一種機器學習方法。深度學習本來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學習方法,其本身也會用到有監督和無監督的學習方法來訓練深度神經網絡。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2019年07月05日 08:50 來源:《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青覺 徐欣順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時下學界探討的熱點
-
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人工智慧的風險範疇,人工智慧風險的形成機制,以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邊界問題。首先我們討論人工智慧的風險範疇,這需要從烏爾裡希.貝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風險社會」概念談起,他認為科技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整體的生態包括人類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在風險社會,風險已經代替物質匱乏,成為社會和政治議題關注的中心」。
-
智能汽車概念解析:Dilink系統亮點
智能_涵蓋智慧與能力雙重概念,智能汽車指具備邏輯運算與自動執行能力的汽車,目前尚未普及。智能汽車理論上應為「無人或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因為只有具備通過傳感器採集路況信息,通過電腦運行自行分析並操控駕駛的汽車才足夠智能。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這一思想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承續;在文化邏輯上,是天下為公優良傳統的延續;在實踐邏輯上,是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和平外交核心價值的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進行深入探討,可以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動力和方法支撐。
-
理解數學的邏輯,快速提升數學成績
人類每一次思想認識提升,藉助科學,都會帶來人類文明的飛躍。思想變革造成科技變革,科技變革帶來文明提升。因而,可以說,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決定力量。但科技進步是靠什麼來推動的呢?推動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是思想、邏輯、數學、實驗。數學既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的體操」,更是現代理性文化的核心。馬克思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
-
科技英語翻譯中的邏輯判斷
分析:對上面譯文進行邏輯判斷時,首先看中文表達和所述事情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我們感到有問題是,究竟是把20世紀看作是什麼樣世紀合適,是製造了首批智能機器世紀,還是徵服宇宙世紀或原子能利用世紀,我們常說:20世紀是徵服宇宙世紀,或者說,20世紀是原子能世紀,在發現譯文不符合邏輯後,要注意研究原文語言。
-
No.171 原創|布迪厄議題的實踐轉向:背景、邏輯與概念
當然結構與施動的二者對立自然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許多在這兩個概念間尋求調和的努力都存在或大或小的不足。這就為社會科學的「實踐轉向」提供了生長的空間,而這種實踐轉向的努力也從理論的社會科學研究擴散到多個社會科學的子領域中。本文旨在從實踐轉向的意義、實踐的解釋邏輯以及實踐的概念三個角度,力求展現這一社會科學理論轉向的面貌。
-
機械蠻力和人類智能:符號主義和聯接主義的魔咒
更為深刻之處則在於:深度學習能夠自動形成不同層次的概念。深度學習網絡一如人類的視覺中樞是具有層次的,局部的具體特徵,被底層網絡所總結;全局的抽象特徵,被高層網絡所提取。並且,這些特徵被網絡以權重的形式所儲存。傳統方法所無法明晰表述的概念,例如不同畫家的藝術風格、音樂特色等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感覺在現在可以被精確量化,並以數字的形式被識別、處理、轉換和融合。
-
未來的智能形式:人機融合智能
當前的人工智慧及未來的智能科學研究具有兩個致命的缺點:(1)把數學等同於邏輯;(2)把符號與對象的指涉混淆。所以,人機融合深度態勢感知的難點和瓶頸在於:(1)(符號)表徵的非符號性(可變性);(2)(邏輯)推理的非邏輯性(非真實性)(3)(客觀)決策的非客觀性(主觀性)。
-
人類的意識結構
複合建構的概念抽象運作在抽象運作中綻出了自身能動的組合方式和邏輯架構,在人類大腦中生成種種組合的、邏輯的、想像的等複合概念建構,如,工具的複合概念建構,共性的複合概念建構,奔月的複合概念建構等等。而對於當代電子智能的發展來說,恰恰是一塊世界性的短板。在我看來,當代電子智能技術的發展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人類意識結構的理論,進入概念認知意識方式的理論,進入概念構造、概念複合和概念制導的概念邏輯理論,也就是說還沒有進入人類智能的大門。人工智慧並不等於人類智能,電子智能技術的發展要進入人類智能的大門,沒有新的基礎理論的支撐是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的。
-
帝國理工首提「物理AI」概念,為機器人注入「物理智能」
11月10日,帝國理工大學研究人在《Nature Machine Learning》上發表新研究,首次定義了術語「物理人工智慧(Physical AI,下簡稱PAI)」,並提出通過整合學科來縮小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距離,以幫助未來的研究人員創建具有與智能生物體的相關功能,如身體控制、
-
智能廚房生態圈概念爆發
美的、TCL等家電巨頭與小米、樂視等網際網路企業都緊盯這塊市場,希望構建智能廚房生態圈。就連專業廚電廠商老闆電器也期望借智能廚房「風口」,布局整個廚房電器及相關產品和服務。日前,該公司發布智能抽油煙機、中央空氣淨化系統(CCS)、淨水器等多元化新品,開放智能烹飪系統ROKI,以搭建智能廚房生態圈。
-
思想、邏輯、數學、實驗是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
人類每一次思想認識提升,藉助科學,都會帶來人類文明的飛躍。思想變革造成科技變革,科技變革帶來文明提升。因而,可以說,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決定力量。但科技進步是靠什麼來推動的呢?推動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是思想、邏輯、數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