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歲前這樣教數學,小學不吃力》專欄的第十節課,我們來講解一個很特別的數學概念:統計。
很少有家長會教孩子什麼是統計。它不像數字、形狀那樣,看起來和數學那麼相關,但卻是培養數學思維,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不二法寶。
統計不僅和數學相關,也是一種整理信息的方式,能夠把雜亂的信息、數據變得簡單而直觀,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
給大家舉個例子,爸爸從超市買了3個蘋果,4個桃子,媽媽從水果店買了3個桃子,5根香蕉,當我們直接面對這一堆數字時,是沒有太直觀的感覺的。
但如果把這些數字整理一下,做成圖表,就像下圖這樣,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就一目了然了。
為什麼我們在看文字、數字的時候感覺那麼費力,看圖表的時候卻這麼輕鬆,很容易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呢?這其實和人類的進化有關。
我們人類的歷史已經有幾百萬年了,但是文字和數學的歷史卻都只有短短幾千年。
在文字和數學產生之前,人類要生存、交流、記錄信息,靠的都是對圖像的識別和處理。幾百萬年的時間,使我們進化出了超強的圖像處理和記憶能力。可惜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自己的這項「超能力」。
假如孩子在學習數學時,能夠藉助圖表這類工具把抽象的數學關係形象化,很多看似燒腦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怎麼把統計的思想融入到孩子的數學學習中,幫助他培養數學思維。
01 我是天氣記錄員
先來看第一個活動:我是天氣記錄員。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和孩子觀察天氣,看看今天是晴天,還是雨天。然後把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後整理成圖表的過程。
這不僅是一項自然科學活動,可以培養孩子觀察周圍世界,以及堅持記錄的習慣,也包含了計數、統計等數學內容。
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英文版的「天氣卡片素材」。列印並裁剪好後,可以在每天起床後(或孩子下午放學時),和他一起談論今天的天氣。
如果開太陽了,那就是「晴天」。如果天空陰陰的,看不到太陽,那就是「陰天」,要是下雨了,那就是「雨天」。
確定當天的天氣後,請孩子把對應的卡片挑出來,貼在我們的一周天氣記錄表上。
如果僅僅是記錄天氣,那麼一個月後,我們並不能精確地知道這個月哪種天氣出現得最多,哪種天氣出現得最少。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藉助表格,來把記錄結果做一下整理。
把配套素材裡的統計表列印出來後,孩子可以用打鉤,或者在方格裡塗色的方式,表示某一天對應的天氣。
全部統計完後,只需要觀察每種天氣塗色的格數,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哪種天氣最多,哪種天氣最少。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動手數一數,每種天氣對應的數量,把它寫在表格下方,做計數的練習。
通過這樣的統計活動,孩子會發現,原來用表格整理數據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就像我們整理玩具、衣服一樣,能夠讓一切變得整齊、清楚。
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幾個不同版本的天氣記錄和統計素材。購買課程的小夥伴記得【私信】或在【文末回復1】領取。
02 這樣數,更清楚
除了統計天氣,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玩其他類型的統計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