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難得有連續的,長時間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很多家長最初抱以期待,但事實證明教育確實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網課開始後,家長需要管作業,管上課,如果面臨考學壓力的,家長几乎要承擔一部分老師的責任,作為毫無經驗的新手「教師」,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在有限的時間提升孩子學習的難題呢?
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學習都需要一個目標激勵,而自學更考驗孩子的學習自覺,這一點家長們看孩子一段時間的網課狀態下來心裡多少也有數。
訓練孩子學習能力日常化的方法,今天和大家介紹在職場員工培訓中會接觸到的NLP思維,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孩子學習不再被動,主動學習才能形成持久的學習力。
NLP思維邏輯層次是英國格雷戈裡·貝特森提出,經過後人整理得出的一種認知層次,以表層的認知不足以推動動力的深層力量,但通過NLP邏輯卻可以實現這一點。
應用於兒童教育也一樣,孩子學習沒動力,要家長催促,喜歡拖拉,從NLP的多層次思維模式中找到解決辦法,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NLP思維邏輯層次
NPL的六大邏輯層次分別為環境、行為、能力、價值信念、身份、使命,逐層提高,一個人做事有多大的內在力量,就看你的思維邏輯處在哪個層次。展開來說其實很容易理解。
1. 環境。底層思維模式就是外部環境,具體到孩子的學習中,考試成績不好,孩子基於這種思維,可能會抱怨任課老師:這個老師水平不夠,他的教課方式我不喜歡;
也可能抱怨周圍的同學,他們上課交頭接耳,害我沒法好好聽課;將問題歸因於環境,會讓孩子忽略了自身。雖然可能是客觀存在的原因,但很多時候,環境改變的難度比個人的改變難度大,因此凡事歸因於環境的思維邏輯多有不利。
2. 行為。歸因行為的孩子會反省自身,比如一次考差了,他會總結一段時間以來的學習狀態,指出自己最近懈怠的情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改錯,進步才有所展望。
3. 能力。能力也是自身層次,不過和尋找行為略有不同,自省者開始找問題的更深層原因——自身能力的缺乏。能力的提升是解決問題的強有力保障。
如果行為上的改正不足以實現目標,那麼從能力上的提升出發會有新的收穫。還是以學生學習成績為例,考不好,學習自認為有努力,這時候可能是學習能力有待提升。有能力思維的學生可能會從學習方法上下手,通過提高效率,內容的掌握等來實現自我能力提升。
4. 以短期目標看,能做到2、3兩點已經實屬不易,不過在NLP思維中,4層的邏輯在於價值,即自我價值實現。
比如一個很多人都會想但不會有深入思考的問題,學生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因為在12年的基礎學習中,價值實現離大多數人很遙遠,基本上都以高考為目標。
而有的人會對學習不以為意,考上大學又能怎樣?我去打遊戲當主播也能賺錢。孩子如何看待學習,和價值認知也有關,如果打內心不認可高考這條路,在學習中主觀能動性是天生缺乏的。
5. 身份思維。身份認定是自我定位問題,放在班級裡、年度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績定位,一些學生以經驗定位。
比如自己一直以來都保持在年段200名,他沒有要更進一步的想法,那麼要他為進步付出更多的努力就很難,而如果認定了前50才是自己的位置,暫時的200名反而能成為學習動力。身份定位略高於當前的狀況有利於持續的進步。
6. 使命。關乎個人價值實現和社會價值實現,這個層次的思維足以形成終身進步的驅動力,當然單單在學習領域並不會觸及到這一點。
站在更高的人生格局上,以使命來驅動人生的方向才不至於迷失。一些學生考上大學後開始迷茫了。
因為過去的12年除了這個目標再無其他,這時候人生就需要新的目標,以價值、身份和使命來定下新目標,才能看得更遠,走的更堅定。
運用高層次思維提升孩子學習力
上層思維解決下層問題
學習問題的解決很多時候存在「治標不治本」,家長看到孩子不認真,就盯著孩子學,監督其實算是一個治標辦法,難以持續以及形成規範,在教育中很多問題可以通過高層次思維來解決下層問題,也就是我們說的治本。
比如學習中出現的表層問題,拖拉,心不在焉。第一層是外部環境,比如手機、電視、遊戲的誘惑;第二層是行為,孩子左顧右盼被分散注意力,這時候需要做的集中注意不被外物打擾;
第三層是能力,自己是否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不能一是改善環境,二是改善自己的抗幹擾能力;第四層是價值,學習是為了什麼,有什麼好處,這時候三心二意又能給自己哪些影響。
學習中第三層的思維足以解決第一、二層的問題,這是對孩子自主學習的要求,而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能給孩子帶來哪些幫助呢?
1. 聚焦於處理問題進行有益的批評
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有益的批評不會指向人格,而是要處理面臨的困難。「因此批評的時候切忌用評判式語句,另外要忌諱翻舊帳的行為,「你怎麼老XX」,「為什麼每次都XX」這樣的批評打擊的不是錯事,而是人與人格,接受現狀,解決問題,批評不是為了發洩,這一點很重要。
2. 虛實結合的表揚,提升孩子的身份建設
經常使用評價性的讚揚,孩子容易形成為別人而活,求認可、求關注的性格。表揚要實事求是,但必要時,為了提升孩子的身份建設,可以採用虛實結合的方式。
一些孩子對自己的要求不高,比如以上說的,安於現狀只要年段200名就滿足了,這時候一些鼓勵的話可能成為動力,幫助孩子樹立更好目標,並為之努力。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