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好的老師都知道,那些會學習的孩子思維能力都比較強。
僅僅靠刷題能提高分數,但這個提高是有限的: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題目都做完,真正的學霸不僅做了大量的題目,同時他們一定有意無意的對題目的類型進行了歸納概括提煉,總結成集中常見的類型,這樣在他們遇到新的題目時,能夠根據給定的題目條件,快速的判斷出新題目屬於之前哪種類型,核心是想測試什麼知識點,從而快速的解題。
而那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同學,可能做的題目也不少,但由於欠缺有意識的去思考,或者思考能力不夠,就無法把握不同題目之間的共同性,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或者發現的層次低數量少),到面臨新題目的時候就抓瞎了。
另一個,學習好的孩子概念能力都比較強,對概念、定律、規則的理解更加深入,他們能夠在做了大量題目後回歸課本的基本定義、概念,對這些基礎的內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就能做到無論考試題目多麼新穎、需要多個知識點的時候都能遊刃有餘。
真正大型的考試,譬如中考、高考,出題人都是相應領域的專家,為了保證測試出能力和真實水平,他們出的題目一定不會是之前大家比較熟悉的題型,而是創新的題目和場景,這樣的情況下,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就能保證在新題型的時候仍然得高分,而一些在平日考試時還不錯(平日考試老師們一般較少自己設計新題目)但思維能力不高得孩子,一遇到大的考試分數就行了,背後其實也是思維能力的問題。
/02/
成年人的高效學習過程就更加離不開思維能力,很多也熱愛學習並進行了學習的人,之所以最後的成效並不明顯的原因,大概率是因為思維能力的欠缺。
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知識是思維的結果,許多時候我們需要學習的並非某個結論,而是得出結論的方法和過程,就是要能看出知識描繪內容背後所展現出的思維結構,但不少人由於對思維能力不夠熟悉,無法識別出知識中蘊藏的思維方法,就很難真正抓住這個學習的核心。
關於成年人高效學習中的思維能力,其實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大致涉及到這樣幾類思維能力。
第一類思維能力是目標思維。
在學習的開始階段,目標思維就很重要。在信息爆炸知識更新加快的環境下,如果沒有目標的學習,基本上就是「自嗨」:當無法將自己學習目標進行聚焦時,你只能學到很多個領域的皮毛,但這些皮毛無法提升個人的能力形成競爭優勢。
無論在任何層級的學校學習,即便是到博士階段也有導師具體指導和培養計劃,有人告訴你需要學什麼,但對於成年人的學習而言,遇到的第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學什麼的問題。
不少人由於不理解方向和目標對於成年人學習的價值,不具備學習上的目標思維,不會聚焦,成了「學習愛好者」:什麼熱門學什麼、什麼時髦學什麼,最後是學了很多,但沒有產生作用。
在「卓越密碼:個人知識體系構建能力」在線課程中,我們第一個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首先使大家有目標思維的意識,理解「不學習不行,學習也不一定行」的邏輯,真正有效的學習一定是目標導向的;其次是提供了相應的模板,讓確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過程可操作,促進學員去思考自己當前應該學什麼、為了自己個人發展應該學什麼等內容,並結合元知識、專業知識和客戶知識的分層,讓每個人都能列出自己最急迫學習的能力。
微信視頻號歡迎關注
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的方式使大家養成基於目標學習的思維習慣,在未來不斷迭代升級自己的學習內容清單,這個不僅會提升學習的聚焦程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03/
第二類是框架思維的能力。這個之前的文章有詳細的講述過,如果不能借鑑或者自己建立個人知識獲取的框架,你學習的內容就不夠全面和系統,是支離破碎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好。
之前講過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較高的學習能力,我們有個簡單的測試問題:「假如我想了解關於UFO(不明飛行物)的知識,應該去學什麼?」
大部分人面臨這樣的問題時就有點蒙,雖然可以基於自己當時的思考說一些想法,但誰能保證你當時說的就是正確的、全面的呢?這種反映的背後其實是欠缺了「掌握一個領域知識框架」的問題。
這裡面UFO可以轉化成如果你想學習新媒體的知識該學什麼、你想學習無人機的知識該學什麼。當你有這樣的框架時,其實可以比較自如的轉化。
真正會學習的人,需要積累、學習和掌握一些框架和模型。當提到大部分經常學習的對象時,首先頭腦中要有相應的模型,譬如如何掌握一種方法、了解一個行業或者機構、一個人的框架,這是每個人在工作中都經常用到的。
學習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學什麼,目標思維確定了大致的方向,而框架思維則將方向和目標拆分成具體可以學習的內容。掌握任何一個複雜的主題、問題通常都需要去了解、學習多個維度的內容,這些維度就構成了學習框架。
如果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框架,那學習的時候就類似盲人摸象:如果時間足夠並且你的運氣足夠好,到最後也許能夠拼出來一個全景來,但誰能保證自己的運氣那麼好呢?而學習的高手呢?大部分他需要學習的問題都有相應的框架,所以在學習新領域的時候他仍然比普通人更快、更高效。
這些框架是怎麼來的?第一個是借鑑他人成熟的框架,另一個是基於自己工作場景沉澱出來,並經過驗證好重複應用。
/04/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卻感覺沒有學到什麼?每天大量的碎片化輸入,可過後就忘了或者真正想用這些輸入的內容時,卻想不起來?
如果把學習簡單的類比為輸入-處理-輸出,那麼很多人在學習上的誤區是只關注了輸入:讀更多的書、聽更多的課,但欠缺了處理的過程。這個處理最基礎的就是如何將書上、課上或者其他渠道看到的碎片化內容歸納概括起來,並跟自己既有的之前已經有所積累的知識建立關聯。只有建立起這種關聯來,輸入的內容未來才可能遇到問題的時候取出來、用起來。
所以第三類思維是歸納概括。這種能力其實自小我們就練習,在小學中學的時候總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就是幹這個工作,這也是一個人的基礎能力。但並非每個人這一部分的能力都足夠,高手在聽幾個人講話後可以立馬抓住重點,能夠將大家講話的意思歸納概括出來,並有所提升。但也有人聽了很多、看了很多,卻沒有辦法理解,就是這種能力的差異。
當然這類思維能力與一個人的知識積累關聯,之前積累越多的人相對應歸納概括能力的意識越敏銳、能力也越強。如果你去看、聽自己從來沒學的新知識就無法快速的具備歸納概括能力。當然這種能力,還與一個人的概念能力、分類能力等相關聯,是一種綜合的要求。
到這裡你也就明白為什麼許多人那麼「願意」讀書,而不願意思考了:僅僅去讀,而不去處理是最快樂的。但要想將書真正讀透,則需要大腦做很多複雜的處理,去嘗試各種關聯的建立,發現既有知識與新輸入知識的顯性關係和深層次的相似性,這其實就是深度的思考,很耗費精力的。
歸納概括思維需要不斷地練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備敏感性將看到、聽到、想到的歸到一種類型下。這種能力的提升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不斷的去嘗試、去分析,慢慢的相應水平就提上來了。
/05/
在「卓越密碼:個人知識體系構建能力」的在線課程中,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我學的讀書、上課很多,而且在討論的時候也能說的頭頭是道,但到具體工作的時候卻顯不出自己的優勢來?
這類似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你在書上學的、課上聽的道理也許都是對的,但這些都是抽象的、普遍的東西,這種東西有價值對於你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有基礎性的作用,但到幹活解決具體的問題時,僅僅靠這種道理是沒有告訴你步驟流程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下該用哪些方法、注意的事項是什麼、問題是什麼滴。
一個小孩把書上的概念定律都背過,也不一定能考高分,因為如何用這些概念定律的場景他還需要去做大量的練習題才可能掌握,這是更具體可用的知識。從外部的理論化普遍化知識到每個人具體需要操作的知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少愛學習的人沒有認識到這裡個區別,所以只學了大量的普遍性知識,而欠缺可用的、能直接指導工作的內容,結果就是不會幹活。
第四類思維就是實踐轉化的思維能力,將普遍性知識經過解決問題後提升成跟你的工作場景下結合更緊密的能指導下次實踐的知識。
我們將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分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遍性知識之間的關聯,這個決定了一個人的潛力和底蘊,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礎;第二個層次的知識體系是能指導具體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這個決定了一個人的辦事能力、績效水平。
舉個簡單也不完全恰當的例子,一個學歷更高(譬如博士畢業)的人第一層次的知識體系相對比較豐厚,所以他們入職的時候薪水比較高人們對他們的預期也比較高,未來發展的可行性想像空間較大。但並非每個博士畢業的人,經過幾年實踐後最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也很高(當然從概率上講還是不錯的)。
原因就是有的學歷高的人能將這些理論化的知識跟具體場景結合的很好,而那些學歷高但問題解決能力不行的人,背後其實是轉化思維能力有問題,或者是根本沒有相應的意識沒有認識到需要轉化,或者是不具備轉化的能力,最終結果是沒有形成第二類的知識體系,或者這個體系不具備可用性、獨特性,這樣的人即便學歷很高慢慢的也就泯然眾人矣,人們只會覺得他們「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書呆子等。
這個轉化的思維其實是一種複合的思維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生產的過程:從理論化知識到實踐知識的生產,涉及到前面的歸納概括、也涉及到了分類、概念,同時也跟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有關,是否有「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追求、探究事物運行規律的好奇心等等。
/06/
概括一下,一個人學習的過程、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過程,其實跟人的思維過程是在一起的。
如果沒有較高的思維能力,不可能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反過來說那些學習能力強的人,思維能力也會比較高。
進一步說,人的思維能力是如何訓練的,其實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提升上來的:思維本身不是獨立的存在,它就在我們獲取信息和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要想提高這些能力,還是之前講過的,第一個層次首先是要有認知,能覺察自己的思維過程,具備相應的敏感,有意識的去改進提升。譬如當你看一個東西卻覺得抓不住核心的時候,你能自己分析出這種問題是什麼造成的,能有意識的去提升。
另一個是不斷的練習,譬如看一段內容後就強制自己用一句話或者幾個詞概括出來,當你做同樣的事情有幾次後,強制自己將經驗提升成模板、模式、框架、方法等。
這樣不斷的循環,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就都提升上來了。
千萬不要陷入「偽學習」,總找最容易做的事情,時髦的書就看看、有可以聽的課程就聽,有不要錢的資料就下載。不論多時髦如果跟你的目標無關就沒必要看;如果需要看的內容就要在過程中歸納概括跟你的既有知識去建立關聯等。
真正有效的學習,需要去研究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去研究你定的目標和要實現這些目標應該準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該學什麼、練什麼,然後基於目標不斷的輸入、思考,讓你的大腦長期保持活躍,自然就會有所提升。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與《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