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生態:主觀、客觀

2020-12-03 溯源歸一

專欄開篇我們回答了一個問題:盈利從何而來?

它解決了咱們的風格,在此風格之下,我們接著來深入的認知A股市場,只有深入認知了A股市場,我們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在投資中應該在哪些維度努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個例子

來假設一個例子,比如你是一個小企業主,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餐飲店,回顧一下餐廳從開業到目前為止整個過程。

首先,開業之初,你一定要有一定的資本投入,比如房租、人工招聘等;

其次,餐廳的定位和選址,競爭對手有哪些;

第三,原材料的選購,比如一般果蔬哪裡採購,肉類哪裡採購等等;

第四,今年疫情蔓延,你能做的要麼是轉型,要麼是堅持,這個大環境只能選擇硬抗。

第五,在經營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諸多不確定,在現有的認知背景下,哪些因素是自己能解決的,那些因素是自己無法解決,怎樣揚長避短才能避免破產等等。

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擾動因子,都可以大致歸納成兩大類,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

類比一下,資本投入顯然就是你帳戶裡面炒股的本金,餐廳點位和選址就是定位自己的風格,疫情就好比階段性下跌趨勢,你只能順之,但是餐廳規模的大小,疫情下是否堅持就好比倉位管理,是否止損等等。

但在炒股這行,很多人卻不會這樣思考,他們總是做著無用功,一廂情願地認為非自己無法掌控的因子可能會朝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A股市場

A股市場有哪些因子?

道理咱們明白了,那接著詳細的梳理和剖析,A股市場究竟由哪些因子組成。

相關焦點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商品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如何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9]  (二)禁止風險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  1.客觀的禁止風險?  「客觀歸責之所以被認為是客觀的,在於它完全隱去了行為的主觀方面。」[9]禁止的風險作為客觀歸責論的核心概念,當然是客觀的要素。據此,對禁止風險的判斷是無關於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的。然而,脫離了行為人的主觀認知來判斷風險的禁止性,將導致對結果責任的不合理排除,從而放縱犯罪。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一是要認識到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客觀世界,是獨立於人自身之外的世界。這個世界,不管有多大,不管有沒有邊際,不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怎樣的運動變化,但對於我們來說,它都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還是一個正常的人,就不能、也沒有理由懷疑客觀世界的真實性。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0)《什麼是主觀事實?》維根斯坦說過,存在不是事物構成的,是由事實構成的。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客觀歸責與主觀歸責
    我國刑法理論在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對國外刑法理論中的客觀說與主觀說進行折中。例如,國外刑法學上曾經存在客觀違法性論與主觀違法性論。我國學者則說:「我國刑法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我們是以主客觀相統一來認定的;對刑事違法性的認定,我們認為同樣應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 客觀意識與主觀意識之中看陰陽
    小編曾經分析過,人的思維意識往往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你腦袋裡面能夠裝些什麼再憑這些意識可能做出什麼反應,好多時候根本不是你本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但是同時小編曾經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時候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為什麼有人覺得真理是客觀的?還它是主觀的嗎?
    真理當然是客觀的。真理,就是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符合了,就是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正確認識,就是真理;反之,不符合,也就是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錯誤認識,人家本來白貓,你非說是黑,這就是謬誤。這裡強調認識形式的主觀,是要把人的「認識」同人的「認識對象」區別開來,免得大家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也就是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體,把「客觀真理」等同於「客觀規律」。但是這種「強調」並不是「顛倒」,不是把「主觀」凌駕於「客觀」之上。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4:05 來源: 江西日報     ■馬雪松所以,幸福感是一種心理狀態,帶有非常私人的主觀色彩。」    幸福僅僅是主觀感受,與社會存在和他人無關?顯然,網文作者對幸福的認識陷入了一種誤區,因為他所舉的例子恰恰說明自己的幸福與他人不僅有關,而且關係密切。
  • 無論主觀和客觀都具有非實有性
    比如法界變化,主觀因素變化、客觀現象肯定會發生變化,當心性能夠體會到中道義,什麼叫中道義?符合這個事情的現實(它基礎特質)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變化,因為心站道位上、而這個道位是什麼?是他主觀、客觀都平衡,他能夠制約主觀和客觀、不是偏於主觀也不偏於客觀,完全是在道義上、這兩個很平衡,但是一變就馬上失衡、不要輕易改變。合道!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問:既然這樣,那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為什麼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主觀的、想當然的和不靠譜的代名詞?"你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就是明確的指責。答:說這話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主義,人們常常用唯物主義的姿態來否定唯心主義,又以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肯定唯物主義。
  • 學習歸納推理,從學會分辨主觀和客觀開始
    當然這項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領悟的,同時,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我們所提煉的只是我們認為的意思,或許並不客觀。那就會造成理解出現偏差,帶入了主觀。所以學習歸納推理第一步練習的就是,分辨客觀和主觀,避免主觀,這樣你提煉出的主題才能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在這裡給大家現場展示一個小故事,現場演繹一下什麼叫客觀、什麼叫主觀?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從「心」觀時空:客觀實在性,本質上是主觀的
    據說,都是人的「心性」或「心識」所創造的,是氣心性」或「心識」的一種自我意識,因而時空在本質上是主觀的。隋唐時期,天台宗代表人物智領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亦日「一心」,指心念活動的一剎那,即一瞬間廠三千」指「三千世界」,包括人世間和佛教講的非人間的整個世界。「世界」並稱作為一個合成詞,實來自佛教,其內涵則相當於中國固有的「宇宙」概念。
  • 司法考試(法考)客觀題和主觀題那些事!
    雖說2018年司法考試(法考)新政策還沒有正式對外公布,但關於司法考試(法考)客觀題和主觀題的考試已經基本確定。參加司法考試(法考)的各位同學你準備好了嗎?今天天平者法考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司法考試(法考)客觀題、主觀題。
  • 少找客觀原因多從主觀分析才是科學發展觀
    應該說湖南上半年面臨的客觀原因很多,先是遇到歷史罕見的嚴重乾旱、接著旱澇急轉、又面臨一段時間旱澇並存困難,加之全國性的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不僅影響了上半年的經濟發展,也對湖南的下半年經濟目標的完成客觀上增添了困難。在這關鍵時刻,如何統一思想、冷靜應對,顯示出執政的水平和能力。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更深一層來說,「物」是指客觀實在之事物,而「狀」則是客觀實在之「物」,經由人的感知系統的檢測和處理,最終在心內形成的關於「物」的意識,即主觀的「相」(佛家用語)。心以生相,以象萬物,因而「相」不過是「物」在人心之中的反映而已。春秋戰國之前的經典,大多是口口相傳,「文以載道」,由於記錄和領會的不同,造成文字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理解各句背後的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