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種常用的推理方式中(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屬於非常常見的一種,所謂歸納,就是將一些個別事情,整理到一些非常通用的更大範圍,也可以理解為當你看到某個故事和文章、或者新聞,只要是素材,你能從中提煉出一個中心思想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是具有一定普遍化指導意義的。當然有個前提,意思不能偏題。
歸納推理這項能力是非常實用而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與人交流,如果對方說了很多,你如果能提煉出對方表達的重點,這便也是一種提煉的能力,這樣對方也能感覺到遇到知己。在打磨思考力的道路上,歸納推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那麼這項能力該如何來練習呢?
今天教大家關鍵的一步,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歸納能力越來越強,我們得學會提煉主題,就是經常對一些小故事以及文章進行提煉,用最簡練的語言形容它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並且讓旁人能聽懂。
當然這項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領悟的,同時,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我們所提煉的只是我們認為的意思,或許並不客觀。那就會造成理解出現偏差,帶入了主觀。
所以學習歸納推理第一步練習的就是,分辨客觀和主觀,避免主觀,這樣你提煉出的主題才能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在這裡給大家現場展示一個小故事,現場演繹一下什麼叫客觀、什麼叫主觀?
大家看上面這張圖片,你認為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你提煉一個主題,你會怎麼提煉呢?當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或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有人會認為這個禪者太傻,幫助他人不懂保護自己,也有人會認為這個禪者的境界很高,是真正的慈悲,所以這裡就挺有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兩種想法都是出於主觀,並非客觀。
那怎樣才叫客觀呢?客觀就是不要從評價一個人的角度去提煉,當你帶著去評價的出發點,那麼你就會得出一個主觀的定義。那這樣肯定就不是在遵從原文的基礎上提煉的,我們應該從分析事情的邏輯關係,去進行推理。
比如這個小故事,小編有一位朋友是這樣提煉的:「當遇到一些事甚至有可能讓我們受到傷害,如果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保持初心和慈悲,或許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慈悲。」
還有一位夥伴是這樣提煉的:「有時候,不因為別人的惡行而失去我們的善行固然重要,但要明白既不傷害自己,又能助人才是最好的方式。」
大家看到以上兩個主題有什麼感受嗎?我們可以結合分析一下,這兩個主題分別存在什麼問題?或者乍一眼看去,沒什麼問題,似乎都說得很客觀,但其實這裡面是有問題的。
第一個主題最後一句話:「或許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慈悲。」這句話其實是自己主觀的看法,在你眼中慈悲,但是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傻,比如在故事當中漁夫的眼中,這個禪者就是很傻的。
所以當提出這樣的主題,那肯定會引起爭議,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提煉主題的時候,儘量不從評價的角度,多從事情發展的因果和邏輯關係出發。
第二個主題其實意思是比較客觀的,唯一存在的小問題就是後面他用到了最好的方式這個形容詞,其實對於做事方式,沒有最好之說。
培訓師說他的課最好,或者做銷售說他的銷售方式是最好的,你覺得聽上去感覺如何?所以如果能把最好二字適當改一下,改為彼此都受益的方式,這樣整體就會更嚴謹。
好了今天就分享這麼多,學會歸納推理,我們便能快速捕捉重點,同時總結出來的主題也不會是空講一些大道理。這樣不斷打磨和訓練,思想會更有深度,說出來的話也會更有水平。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看完有什麼感受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我們一起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