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鵬:歸納推理的說明論辯護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An Explanatory Defense of Inductive Inference:Reading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by Peter Lipton

 

  作者簡介:羅維鵬,四川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發信息:《哲學分析》第20173期

  標題注釋:本文是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犯罪主觀要素認定原理研究」(skzx2016-sb19)的階段性成果。

 

  

  彼得·利普頓(Peter Lipton),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當代科學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研究領域集中於科學中的說明和推理及其結構、科學進步的本質、社會認識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生物醫學倫理等方面。《最佳說明的推理》①一書為利普頓教授的代表作。最佳說明的推理對歸納推理涉及的兩個問題有重要的啟發:一個問題是,什麼原理使我們推出一個假說而不是另一個假說?這是歸納的描述性問題;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這些使我們接受正確假說而拒絕錯誤假說的原理是好的?這是歸納的確證性問題。對此,利普頓詳細比較了傳統描述和確證歸納推理的各種理論,認為這些理論或是過於嚴格或是過於寬泛,不能為歸納推理提供好的描述和確證。在他看來,對這兩個問題比較好的解決理論應當採用一種說明論的觀點,即最佳說明的推理模型。

  一、利普頓對休謨問題的探索

  (一)休謨問題

  發現關於世界的事實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例如,哥白尼通過「太陽中心說」告訴人們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告訴人們宇宙中的每一個物體都對其他物體有引力作用,兩個物體間的引力等於它們質量的乘積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生命體細胞中的組成基因的遺傳物質DNA的結構,從而告訴人們為什么子女通常與父母長相相似。再如,19世紀塞麥爾維斯通過觀察同一醫院的兩個產區在住院環境和醫護方法上的差異,提出第一病區產婦的死亡率遠高於第二病區而且多數產婦死於產褥熱的原因,即第一病區的醫科學生往往在結束屍體解剖後就直接來產科病房查房,這就將屍體上的細菌帶到第一病區,而第二病區的助產士不參與解剖屍體,因此導致第一病區高產褥熱發病的原因在於屍體細菌的感染。

  推理有兩種基本形式: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以下是一個演繹推理的例子:

  所有放在這個盒子裡的球都是紅色的,

  桌上的球是從這個盒子裡拿出的,

  因此,桌上的球是紅色的。

  演繹推理的特徵在於:如果前提為真,那麼結論必然為真。如果這個盒子裡的球確實都是紅色的,並且桌上的球確實是從這個盒子拿出的,那麼桌上的球必然會是紅色。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問另一個人為什麼相信桌上的球是紅色的?被問到的人一定會說,因為桌上的球是從這個盒子裡拿出的,而這個盒子裡的球都是紅色的,所以桌上的球就是紅色的。在這裡,演繹推理為我們的信念提供了確定性,或者說演繹推理為我們提供了確定性的信念。

  當然,不是所有的推理形式都是演繹的,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推理形式,那就是歸納推理。以下是一個歸納推理的例子:

  桌上的球都是從這個盒子裡拿出的,

  桌上的球都是紅色的,

  因此,所有這個盒子裡的球都是紅色的。

  歸納推理同樣是根據為真的前提推導結論。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推理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從已知的證據中得出結論,旨在判斷當前事物的性質;二是進行預測,旨在判斷未知事物的性質,以及指引人們下次遇到同樣的事物該如何應對。歸納推理看似非常合理,但是歸納推理並不能保證從前提到結論的必然性,即在歸納推理中:前提真,結論不一定為真。

  首先注意到歸納推理這一特徵的人是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休謨認為人類理性或探究的一切對象可以分為兩類:觀念的聯繫和實際的事實。前者例如幾何、代數和算術,其他凡是通過直覺或證明獲得確定性的科學均屬此類;後者不能以同樣的方式來獲得其確定性。②那麼,應當根據什麼來保證實際事實的真實性,或者說如何保證關於事實和存在的或然性推理的可靠性?這是休謨針對人類理智活動提出的最初問題。休謨接著指出:「當問到『關於事實的一切推理的本質是什麼?』時,恰當的答案似乎是『它們建立在因果聯繫之上。』如果進一步問道:『關於因果聯繫的一切推理和一切結論的基礎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經驗。如果我們依然窮追不捨,繼續詢問:『從經驗得來的一切結論的基礎是什麼?』這就隱含著一個更加難以解答和解釋的新問題。」③對於此問題,休謨給出的是一種否定性回答:「即使在我們擁有關於因果作用的經驗之後,我們從經驗得來的結論也不是建立在推論或者任何理智活動之上的。」④休謨的否定性回答以經驗論為基礎,對歸納推理的可靠性提出了根本性質疑,又稱「休謨問題」。

  本文認為,休謨問題的核心是休謨對歸納推理所依賴的一個隱含前提「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的質疑,表現為兩個方面:(1)「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得不到演繹上的辯護。「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這個前提藉助「自然齊一性」將事物未來的狀態與過去的狀態聯繫在一起,並且將二者畫等號。然而卻有兩個邏輯跳躍:「一是從實際觀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潛在無窮對象的全稱結論;二是從過去、現在的經驗跳到了對未來的預測。」⑤邏輯上的跳躍導致從已知有限的事物是這樣的不能必然得出未知全部的事物也是這樣的,從過去的經驗是這樣的不能必然得出對未來的預測必然是對的。(2)「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不能自明。根據歸納推理獲得的關於因果關係的知識必須依賴「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這種隱含前提,而對這個隱含前提的論證卻是循環的,最終導致我們關於因果關係的知識在邏輯上無法自明。以「太陽明天從東方升起」為例,歸納推理的過程是這樣的:

  太陽過去每天都從東方升起,

  「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

  因此,太陽明天從東方升起。

  我們對結論「太陽明天從東方升起」的信念取決於隱含前提「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的信念。休謨質疑道,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相信「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通常對「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的論證表現為以下形式:

  在我們的經驗中,未來與過去一致,

  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

  因此,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

  上述推理明顯是循環的,即使推理成立的前提又成為推理的結論,而且在推理中又再次使用了「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這個隱含前提,因此這樣的推理不能為結論的成立提供充分的理由。

  (二)傳統的歸納辯護及其缺陷

  休謨向歸納推理髮起挑戰,不是為了徹底否定歸納推理,相反他是為歸納推理的合理性進行辯護。休謨認為,歸納推理之所以合理或者「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成立的原因不在理智,而是因為「習慣」或者「習性」。⑥儘管不是所有的哲學家都支持這一觀點,但哲學家們都在為解決休謨問題而努力,例如康德的「先驗」辯護、穆勒的「自然的一律性」辯護、馬克斯·布萊克和R.B.布瑞斯特的「歸納自證」辯護、羅素的「公設」辯護、卡爾納普的「概率」辯護、休厄爾的「假說—演繹」辯護、波普爾的「可證偽」辯護以及古德曼的「新歸納之謎」,等等。這些解決思路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1)心理學層面,探討得到歸納結論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以及對歸納結論所持相信或拒斥的心理態度;(2)邏輯學層面,探討各種歸納推理形式的可靠性;(3)哲學層面,探討歸納推理能否得出必然性結論,如果不能,那它的合理性何在?如何辯護?⑦

  在利普頓看來,上述心理學、邏輯學和哲學層面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為描述性問題和確證性問題。⑧「描述性問題就是要對如何做這件事進行解釋。對確證性問題來說,這裡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判斷我們所主張的一個說明是否為真,而在於是否承認它為真,這實際上說明了它試圖要說明的東西。」⑨前者指對指導科學家權衡證據和進行推理的原理所做的說明,即心理學層面探討的問題;後者指對那些原理的合理性所做的說明,包括邏輯學和哲學層面探討的問題。因此,解決休謨問題的關鍵歸為理解歸納推理的描述性問題和確證性問題。

  利普頓對既有研究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上的嘗試作了詳細的評述:

  在解決描述性問題上,由於歸納推理既不能用於反省,也是不可觀察的,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間接的辦法尋求描述的方案。然而,現有的幾種嘗試,例如「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實例模型」、「假說—演繹模型」、「貝葉斯方法」(後文將詳細分析)等,這些嘗試顯得既寬容又嚴格,在不存在支持的地方尋找歸納支持,並忽視了真正支持的情形,它們並沒有給決定我們實際推理和判斷的歸納原理的認知黑箱以充分的結構。⑩此外,對描述性問題的解決仍要求歸納的支持,這就再次陷入循環。用歸納描述歸納推理的實際結構,這是徒勞的。例如,知道如何繫鞋帶或者騎自行車是一回事,而能夠對某個人所知道的這些情況給出一種原理性的描述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解決確證性問題上,誠如休謨所言,在一些情況下,證明性論證似乎不存在,因為自然的進程可能改變,某一事物雖然看起來和我們經歷過的事物相似,但也可能伴隨著相異甚至相反的結果,這些都是不相矛盾的。(11)這就是說歸納推理是不能確證的。在利普頓看來,只有堅持「保守性歸納的原則」才能使歸納推理得以辯護。但問題在於,儘管保守性歸納的成績記錄成就我們相信它的理由,但是這個確證卻是循環的,此其一;(12)其二,保守性歸納仍然不能使「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得到演繹上的辯護。

  總之,利普頓認為傳統研究均不能解決歸納推理的描述性問題和確證性問題。

  (三)利普頓的解決進路

  為解決歸納推理在描述和確證方面的困境,利普頓提出的解決思路是利用歸納推理自身的原理缺失,構建一種名為最佳說明的推理模型,以此回答這兩個問題。在《最佳說明的推理》中,利普頓的總體論證可分為三步:首先,引入說明的概念;其次,比較說明與推理的關係;最後,將說明作為推理的指導,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利普頓對休謨問題的解決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將休謨問題分解成對歸納推理的描述性問題和確證性問題,《最佳說明的推理》一書的寫作目的和核心任務就是回答這兩個問題;二是將推理問題轉換為說明問題,即傳統對歸納推理辯護的重點是推理,所關注的只是世界的存在方式,而我們並不滿足於發現世界的存在方式,還想知道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這就將問題從如何推理轉換為如何通過推理來說明。例如,如果我們想知道太陽明天從哪裡升起,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太陽過去一直從東方升起且從未改變過,所以得出結論說太陽明天從東方升起。這是推理的作用,它告訴我們事物是怎麼樣的。更進一步,我們今天已知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我們還想知道它為什麼會從東方升起。這就意味著不僅要關注推理的結論,還要關注對推理的說明。

相關焦點

  • 黑天鵝故事:對歸納推理的懷疑
    上面,得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結論的過程就是歸納推理,歸納推理的基本形式如下:  前提:所有已知 F 都是 G;  結論:所有的 F 都是 G。  F 和 G 都代表一種性質,比如「是天鵝」「是白色的」。即使前提為真,結論也未必為真,也就是說,這個論證並不是有效論證。我們在前面解釋過,一個有效論證,在前提為真時,結論必為真。
  • 學點心理學: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的相關定義讓我們假定你已經到了飯店的外面,這時候才想起看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現金。你再次發現你可能需要用到你的信用卡,但是飯店外面沒有相關的標示,你通過飯店的窗戶向裡面望了一眼、 看到穿著考究的顧客。你也看到菜單上昂貴的價格。你判斷附近居住的是高消費階層人士。
  • 什麼是歸納推理?
    小編也想吃烤火雞這只可憐的火雞是歸納推理的犧牲品。歸納推理很簡單,一個數學公式就能解釋。比如1、2、3、4、( ),讓你猜括號裡數字是什麼。我們都會猜是5,因為根據前面1234的排列規律,所以推理出的答案自然是5。
  •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如何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編者按:在如今被泛濫信息所包圍的時代,邏輯推理能力對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提到邏輯推理,就不得不提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這兩個經典的推理方法。文章主要對比講述了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這兩種推理方式,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維根斯坦懷疑論、休謨懷疑論、笛卡爾懷疑論有什麼區別
    Hume 可以認為是一個對於這個 straight solution 的反對者,但是他並不是反對笛卡爾口中的「不能懷疑自己存在」的部分,而是反對一些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從自己的經驗感覺之後開始的。我們不能懷疑自己的經驗感覺,比如說我覺得我看到了前面有一個電腦。而根據英國經驗論的一些傳統,我們就會有一些基本的知識,零散的。
  • 屈道秋|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
    推理是精神活動,推理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個過程。通過這兩個過程,我們能將許多獨立的例證相互比較,從而總結出引發它們的共同原因,並據此對其他事物作出判斷。春天花開,夏天結果,秋天落葉,冬天飄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酸鹼中和,供需互補。
  • 科學推理的幾種形式
    如果我們試圖依靠經驗來論證自然的齊一性,我們就會陷入循環推理。 休謨觀點的力量可以通過下述情況來理解,即設想你如何去說服本該相信而不相信歸納推理的人。你也許會說:「看,歸納推理至今都在發揮著很好的作用。通過運用歸納方法科學家已經分裂了原子、使人類登上月球、發明了計算機,等等。反之,那些不曾運用過歸納方法的人已經走向痛苦的死亡。
  • 學會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法,練就芭芭拉的脫口秀口才
    技巧之一,便是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應用。在金字塔原理中,金字塔的思想以三種方式互相關聯--向上,向下和橫向。位於同一組思想的上一個層次的思想是對這個思想的概括,這一組思想則是對其上一層思想的解釋和支持。同一組中的思想之間存在邏輯順序,具體的順序取決於該組思想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推理。這兩種邏輯推理方式是建立思想邏輯關係僅有的兩種模式。
  • 南哲思享|頓新國:合理相信視角下的歸納悖論
    當它們得到關於殊相的足夠多且謹慎的歸納辯護時,這些不完美觀察就可能被確立為可以依賴的規則。」[1]歸納邏輯從科學發現向度到科學確證向度的轉變發生在休謨提出著名的懷疑論論證歸納問題之後。通過考察歸納問題產生和研究的語脈和歷史,筆者曾經詳細地論證了歸納問題的實質是信念的合理接受問題[2] 45~53。
  • 輕率概括:認知吝嗇者的不完全歸納推理
    輕率概括邏輯錯誤人們總是首先認識許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本質——《矛盾論》輕率概括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錯誤,指的是在沒有足夠的樣本積累下,運用枚舉進行歸納與推理,對事物得出草率的普遍性結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輕率概括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存在誤差、得出錯誤的結論。
  • 學習歸納推理,從學會分辨主觀和客觀開始
    在三種常用的推理方式中(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屬於非常常見的一種,所謂歸納,就是將一些個別事情,整理到一些非常通用的更大範圍,也可以理解為當你看到某個故事和文章、或者新聞,只要是素材,你能從中提煉出一個中心思想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是具有一定普遍化指導意義的。
  • 2018年國考行測如何掌握歸納推理中的可能性優先原則
    2018年國考行測如何掌握歸納推理中的可能性優先原則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北京華圖,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知識圖譜的皇冠:知識圖譜推理的前世今生
    最常見的演繹推理形式有20多種,這裡舉例說明: 肯定前件論:如果今天是周末,那麼我們不上班;今天是周六,所以推理得出我們不上班; 否定後件論:如果今天是周末,那麼我們不上班;今天我來上班了,所以推理得出今天不是周末;
  • 歸納推理便能找到事物的因果關係?就這麼簡單,只是要多點數量級
    歸納推理的範圍很大,下面我們從簡單的開始,討論歸納推理中的「簡單枚舉推理」。咱們先舉個例子再來學習它的概念。類似這種通過觀察、歸納部分對象,發現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而沒有遇到相矛盾的事例,從而得出該類事物都具有該種性質的推理,稱為「簡單枚舉推理」。如此歸納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呢?
  • 案例指導的法律推理路徑
    從1982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開始在其《公報》上定期公開刊發典型「案例」來解釋、說明有關法律條款的含義,以便全國各級人民法院掌握適用法律的幅度。這些案例的功能主要有:具體說明某一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解釋某一法律條款的適用範圍;確認新的法律規則,為法律的修訂和編纂提供素材;為指導司法實踐,保證我國法制的統一性,避免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就相同或相似案件做出相差懸殊的判決。
  • 論真理的範圍性——範圍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這就形成了現在仍在繼續著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曠日持久的爭論。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的目的,是要維護科學理論的真理性,然而結果恰恰相反,不僅沒有給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以令人信服的說明,反而使本來清晰的真理概念更為混亂。這就是超範圍現象。
  • 公務員行測備考:歸納推理的兩大優先原則
    歸納推理是每年各類公考當中的必考題型之一,歸納推理屬於日常推理。題幹通常會給考生一段關於某個話題的闡述,然後讓考生從四個選項當中選擇一個由題幹能推出的或者不能推出的。日常推理與形式推理,形式推理有固定的解題套路和技巧,考生在掌握了解題思路和技巧以後,做題的正確率是很高的。但是日常推理卻不一樣,是考生丟分比較多的一類。
  • 《金字塔原理》2:兩種邏輯推理方式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金字塔原理中表達的邏輯(詳見金字塔原理(1):表達的邏輯) ,為了理清自己的思想,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今天給大家介紹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邏輯推理方式,即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二)演繹推理的步驟:通常將演繹解釋為三段論的形式——即由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推導出一個結論形式。闡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種情況。闡述世界上同時存在的相關情況。如果第二個表述是針對第一個表述的主語或謂語,則說明這兩個表述相關。說明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時隱含的意義。
  • 從科學史看古典歸納邏輯發展
    其間,培根用拉丁文寫出的《新工具》被譯為英文,穆勒(John Stuart Mill)於1843年出版的《邏輯學體系》為歸納推理提供了「齊一性」的前提和四種實驗方法(繼而衍生為「穆勒五法」)。他在1830年出版的《自然哲學論》一書中提出,培根完成了「根據廣泛的和一般的原理來說明亞里斯多德是怎樣錯的以及為什麼是錯的;揭示他的哲理方法特有的弱點,並有一個更有力和更好的方法來代替它」的任務。在承襲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同時,約翰·赫歇爾又強調了創造性想像的作用。在他看來,無論是從現象到定律,還是從定律到理論,都既可以來自歸納形式的應用,又可以產生於大膽的假說。
  • 2014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歸納推理兩大優先原則
    2014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歸納推理兩大優先原則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4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務員考試,行測,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