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原木拋光,對含水率進行精準控制,在80度下烘乾除蟲,
極具現代設計美感的木格柵結構,16頭的燈光透過格柵向下照射,
松香黃大理石板材,切割為3.8米直徑的圓形桌面,在燈光的照射下顯現出圓潤的光澤。
這是一場酒局,他們分列桌前酒興正酣,
「教育行業最容易做,我朋友去年賺了好幾百萬」,
「電商行業不好做了,我親戚去年賠了好幾十萬」,
這是一片土壤,輕率概括在這不斷出現。
輕率概括
邏輯錯誤
人們總是首先認識許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本質——《矛盾論》
輕率概括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錯誤,指的是在沒有足夠的樣本積累下,運用枚舉進行歸納與推理,對事物得出草率的普遍性結論。
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輕率概括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存在誤差、得出錯誤的結論。
「舉例:在對部分90後員工進行管理時,許多人得出了90後員工不好管理的結論,但他們並沒有對所有的90後員工進行觀察與抽象,而是通過少量的個體,對全體90後進行了概括。」
在多變、多樣化的世界中,即使是有窮序列,由於數量、時間的原因,我們也很難去對所有的個體進行客觀的觀察與抽象。
因此,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影響下,許多人在考察有窮序列的一部分個體後,便粗暴地對事物進行普遍性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沒有因為個體的數量與代表性個體的不足,停止進行普遍性結論,而是通過少數的案例枚舉,便得出結論。
「舉例:100人的調查問卷中,發現有50名顧客表示新產品口味下降,便認定新產品開發失敗,對產品進行了下線處理;後來發現填寫調查問卷的,80%為30到40歲的用戶,而新產品定位的是針對於20歲的用戶群體。」
被調查顧客可能受年齡、地區、喜好等多種因素影響,群體的個體數量與代表性不足,結果自然也是天差地別。
不僅是在判斷過程中,在公開場合,以輕率概括的方式對事實發表意見,也會使我們在社交中的權重降低,影響到他人對我們的印象。
雖然輕率概括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與社交形象,使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與形象受損,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還是習慣性的使用輕率概括的方式進行生活。
多種因素交織影響的
輕率概括
我們自以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後,無不潛伏著等量的未知因素——村上春樹
正如前文所說,輕率概括雖然在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與社交形象,但可能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了思維邏輯錯誤之中。
相反的,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具備快速的識別、定義能力,並為之沾沾自喜,認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而輕率概括的濫用,背後是社會、個體雙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力最為強大的是以下三種因素。
01 合理化保護
「那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伊索寓言
所謂的合理化保護,指的是我們在追求一個目標時,由於無法實現目標,便會尋求一些外在的藉口與因素進行自我辯解。
通過搜尋、整合符合自身內心需要的理由,來為自己的失敗、挫折找一個合理的辯解,是為了防止我們陷入焦慮甚至於恐懼之中。
不可否認的是,合理化保護是具備存在意義的,在個體遭遇過大挫折與失敗時,通過合理化保護可以防止自身的情緒崩潰。
但合理化保護並無法解決問題,其只是提供了一種辯解、遮掩問題的方案,通過合理化保護來進行定義與結論的導出,便會進入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之中。
在這裡我們拿一個創業失敗的情境進行舉例,展示合理化保護的三種方式。
「舉例1.酸葡萄:創業失敗後,他表示賺的都是黑心錢(貶義打擊),自己的良知不允許自己這樣。」
「舉例2.甜檸檬:創業失敗後,他表示賺錢再多也沒有用(說服別人),還是安安穩穩的上班舒服(最佳選擇)。」
「舉例3.推諉:創業失敗後,他表示市場大環境不好(推諉環境),並且自己的合作夥伴不夠真誠(推諉他人)。」
這三種合理化保護的展示形式,本質上都是迴避內因,而去尋求外因,以防止自己產生認知上的失衡。
這些表達,其實都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輕率概括錯誤。
02 知覺特性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泰勒
輕率概括是由合理化保護導出的邏輯錯誤,而合理化保護的出現,背後是受知覺特性的影響。
所謂知覺,指的是大腦中對客觀事物產生整體認知的加工過程,由於每個人受環境、教育、認知的差異性影響,知覺相應的也具備不同特性。
「舉例:當我們看到別的同事在加班,有的人會認為其努力,有的人認為其工作效率低下。」
知覺具備理解性,我們在感知一些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通過過往的知識經驗去進行判斷與解釋。
過往經驗的結合,可以使我們更快的理解事物本身的現存特性,但只通過知覺的理解性去判斷、解釋事物,必然會受困於經驗與知識,對事物只停留在片面的「管中窺豹」。
許多人可以意識到由於對某一事物經驗與知識的匱乏,從而不去發表結論性意見,以防止自己陷入錯誤判斷與社交形象受損之中。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這種克制力,許多人急於發表意見,而忽略了正確性,這是由於受到導致輕率概括的另一個原因的影響。
03 群體極化
正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的,個體是理性的,不過一旦進入群體,則會「誇大自己的感情」,「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日常生活中或是工作中,不難發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我們確實會陷入群體的思想之中,急於對事物進行判斷,並為之行動。
「舉例:酒局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由於參與者多為熟識,更容易陷入群體思維中,輕率概括會以更高的頻率出現。」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起群體極化理論,也被稱為「冒險轉移」,指的是群體決策中,往往會表現出極端化傾向。
這種極端化並不一定是指向極端的激進,其也可能是極端的保守,這取決於所在群體場景是否產生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的構思,指的是個體在客觀缺乏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尺度,與自身進行比較,以進行自我評價。
那麼群體中的個體,在將其他個體作為比較尺度時,更希望通過更為「驚奇」,「獨特」的觀點,來獲取群體中其他個體認同,以提升自我的認同。
因此,輕率概括,可以認定為一種不斷被社會群體助長的習得行為,邏輯錯誤不斷在群體中被強化。
許多人由此即使意識到自己的輕率概括,也不願改變。
完全歸納法與
認知吝嗇
群體極化、知覺特性與合理化保護,使我們陷入了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之中,許多人認為是枚種歸納推理方式的錯誤。
但實際上,如果想要消除輕率概括的思維模式,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正確的枚舉方法,也就是完全歸納法。
01 完全歸納法
通過枚舉進行歸納與推理,是一種常見的推理方式,如果將有窮序列的所有成員進行觀察與抽象,得到其中的共性,以對事物進行普遍性結論。
「舉例:在公司裡每名員工的薪資都是在3000-10000範圍內,那我們得出這家公司沒有月薪超過10000的員工的普遍性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而這種對有窮序列的成員進行觀察與抽象,並得到其中共性進行普遍性結論的方式,稱之為完全歸納法。
完全歸納法雖然在實施過程與觀察、抽象過程中,存在較高的難度與重複性,但在普遍性結論方面並不會出現偏差。
因此,輕率概括並不是由於枚舉這種歸納推理方式而導致的邏輯錯誤,而是在枚舉時沒有進行完全歸納。
在小型的群體中,我們可以通過完全歸納法進行歸納與推理,但在大型群體中涉及多種人群與對象,枚舉便存在客觀上的無法實施。
但如果秉承完全歸納法進行推理與總結,那麼便不會在不完全歸納時便下定結論。
02 擺脫認知吝嗇
但即使是許多專業的調研人員,在實施調研時也會無視歸納的不完全,輕率概括式的得出普遍性結論,原因在於許多人本身,便是認知吝嗇者。
社會心理學家McGuire,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人類在知覺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嘗試去掉煩瑣的信息,以節省自身的精力。
所謂的認知吝嗇,便是依靠簡單有效的策略評估信息,並做出相應的決策,這導致的後果是個體無法理性客觀評估新的事物,而是通過過往的經驗與知識對事物機械判斷。
對於輕率概括的人,其認知策略完全符合認知吝嗇的特點,在面臨不確定、不完整、並且結構複雜的信息時,通過最小限度的觀察進行判斷與加工,並緊迫性的得出結論。
在這種認知策略模式下,輕率概括不斷的出現,因此想要擺脫輕率概括的認知策略,則是需要有意識的去察覺自己的歸納推理完全性、完整性與客觀性。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令人痛苦的行為,因為大腦在觀察與處理不確定、不完整並且結構複雜信息時是需要面臨巨大負荷的。
但是這種認知、思維模式的建立,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對認知與思維起到強大的正面作用,但足夠束縛我們在沒有獲得足夠事實前,不發表意見。
這便足夠,使我們免受錯誤定論與社交形象損害的困擾。
酒局中。
曾經那些為之激動、為之澎湃的場景,
回想起來似乎充滿荒謬,
認知策略的錯誤,使輕率概括不斷出現,
但他由參與者,轉變為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