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率概括:認知吝嗇者的不完全歸納推理

2021-01-08 職場手記

精選原木拋光,對含水率進行精準控制,在80度下烘乾除蟲,

極具現代設計美感的木格柵結構,16頭的燈光透過格柵向下照射,

松香黃大理石板材,切割為3.8米直徑的圓形桌面,在燈光的照射下顯現出圓潤的光澤。

這是一場酒局,他們分列桌前酒興正酣,

「教育行業最容易做,我朋友去年賺了好幾百萬」,

「電商行業不好做了,我親戚去年賠了好幾十萬」,

這是一片土壤,輕率概括在這不斷出現。

輕率概括

邏輯錯誤

人們總是首先認識許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本質——《矛盾論》

輕率概括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錯誤,指的是在沒有足夠的樣本積累下,運用枚舉進行歸納與推理,對事物得出草率的普遍性結論。

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輕率概括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存在誤差、得出錯誤的結論。

「舉例:在對部分90後員工進行管理時,許多人得出了90後員工不好管理的結論,但他們並沒有對所有的90後員工進行觀察與抽象,而是通過少量的個體,對全體90後進行了概括。」

在多變、多樣化的世界中,即使是有窮序列,由於數量、時間的原因,我們也很難去對所有的個體進行客觀的觀察與抽象。

因此,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影響下,許多人在考察有窮序列的一部分個體後,便粗暴地對事物進行普遍性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沒有因為個體的數量與代表性個體的不足,停止進行普遍性結論,而是通過少數的案例枚舉,便得出結論。

「舉例:100人的調查問卷中,發現有50名顧客表示新產品口味下降,便認定新產品開發失敗,對產品進行了下線處理;後來發現填寫調查問卷的,80%為30到40歲的用戶,而新產品定位的是針對於20歲的用戶群體。」

被調查顧客可能受年齡、地區、喜好等多種因素影響,群體的個體數量與代表性不足,結果自然也是天差地別。

不僅是在判斷過程中,在公開場合,以輕率概括的方式對事實發表意見,也會使我們在社交中的權重降低,影響到他人對我們的印象。

雖然輕率概括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與社交形象,使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與形象受損,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還是習慣性的使用輕率概括的方式進行生活。

多種因素交織影響的

輕率概括

我們自以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後,無不潛伏著等量的未知因素——村上春樹

正如前文所說,輕率概括雖然在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與社交形象,但可能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了思維邏輯錯誤之中。

相反的,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具備快速的識別、定義能力,並為之沾沾自喜,認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而輕率概括的濫用,背後是社會、個體雙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力最為強大的是以下三種因素。

01 合理化保護

「那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伊索寓言

所謂的合理化保護,指的是我們在追求一個目標時,由於無法實現目標,便會尋求一些外在的藉口與因素進行自我辯解。

通過搜尋、整合符合自身內心需要的理由,來為自己的失敗、挫折找一個合理的辯解,是為了防止我們陷入焦慮甚至於恐懼之中。

不可否認的是,合理化保護是具備存在意義的,在個體遭遇過大挫折與失敗時,通過合理化保護可以防止自身的情緒崩潰。

但合理化保護並無法解決問題,其只是提供了一種辯解、遮掩問題的方案,通過合理化保護來進行定義與結論的導出,便會進入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之中。

在這裡我們拿一個創業失敗的情境進行舉例,展示合理化保護的三種方式。

「舉例1.酸葡萄:創業失敗後,他表示賺的都是黑心錢(貶義打擊),自己的良知不允許自己這樣。」

「舉例2.甜檸檬:創業失敗後,他表示賺錢再多也沒有用(說服別人),還是安安穩穩的上班舒服(最佳選擇)。」

「舉例3.推諉:創業失敗後,他表示市場大環境不好(推諉環境),並且自己的合作夥伴不夠真誠(推諉他人)。」

這三種合理化保護的展示形式,本質上都是迴避內因,而去尋求外因,以防止自己產生認知上的失衡。

這些表達,其實都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輕率概括錯誤。

02 知覺特性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泰勒

輕率概括是由合理化保護導出的邏輯錯誤,而合理化保護的出現,背後是受知覺特性的影響。

所謂知覺,指的是大腦中對客觀事物產生整體認知的加工過程,由於每個人受環境、教育、認知的差異性影響,知覺相應的也具備不同特性。

「舉例:當我們看到別的同事在加班,有的人會認為其努力,有的人認為其工作效率低下。」

知覺具備理解性,我們在感知一些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通過過往的知識經驗去進行判斷與解釋。

過往經驗的結合,可以使我們更快的理解事物本身的現存特性,但只通過知覺的理解性去判斷、解釋事物,必然會受困於經驗與知識,對事物只停留在片面的「管中窺豹」。

許多人可以意識到由於對某一事物經驗與知識的匱乏,從而不去發表結論性意見,以防止自己陷入錯誤判斷與社交形象受損之中。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這種克制力,許多人急於發表意見,而忽略了正確性,這是由於受到導致輕率概括的另一個原因的影響。

03 群體極化

正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的,個體是理性的,不過一旦進入群體,則會「誇大自己的感情」,「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日常生活中或是工作中,不難發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我們確實會陷入群體的思想之中,急於對事物進行判斷,並為之行動。

「舉例:酒局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由於參與者多為熟識,更容易陷入群體思維中,輕率概括會以更高的頻率出現。」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起群體極化理論,也被稱為「冒險轉移」,指的是群體決策中,往往會表現出極端化傾向。

這種極端化並不一定是指向極端的激進,其也可能是極端的保守,這取決於所在群體場景是否產生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的構思,指的是個體在客觀缺乏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尺度,與自身進行比較,以進行自我評價。

那麼群體中的個體,在將其他個體作為比較尺度時,更希望通過更為「驚奇」,「獨特」的觀點,來獲取群體中其他個體認同,以提升自我的認同。

因此,輕率概括,可以認定為一種不斷被社會群體助長的習得行為,邏輯錯誤不斷在群體中被強化。

許多人由此即使意識到自己的輕率概括,也不願改變。

完全歸納法與

認知吝嗇

群體極化、知覺特性與合理化保護,使我們陷入了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之中,許多人認為是枚種歸納推理方式的錯誤。

但實際上,如果想要消除輕率概括的思維模式,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正確的枚舉方法,也就是完全歸納法。

01 完全歸納法

通過枚舉進行歸納與推理,是一種常見的推理方式,如果將有窮序列的所有成員進行觀察與抽象,得到其中的共性,以對事物進行普遍性結論。

「舉例:在公司裡每名員工的薪資都是在3000-10000範圍內,那我們得出這家公司沒有月薪超過10000的員工的普遍性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而這種對有窮序列的成員進行觀察與抽象,並得到其中共性進行普遍性結論的方式,稱之為完全歸納法。

完全歸納法雖然在實施過程與觀察、抽象過程中,存在較高的難度與重複性,但在普遍性結論方面並不會出現偏差。

因此,輕率概括並不是由於枚舉這種歸納推理方式而導致的邏輯錯誤,而是在枚舉時沒有進行完全歸納。

在小型的群體中,我們可以通過完全歸納法進行歸納與推理,但在大型群體中涉及多種人群與對象,枚舉便存在客觀上的無法實施。

但如果秉承完全歸納法進行推理與總結,那麼便不會在不完全歸納時便下定結論。

02 擺脫認知吝嗇

但即使是許多專業的調研人員,在實施調研時也會無視歸納的不完全,輕率概括式的得出普遍性結論,原因在於許多人本身,便是認知吝嗇者。

社會心理學家McGuire,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人類在知覺事物時,不可避免地會嘗試去掉煩瑣的信息,以節省自身的精力。

所謂的認知吝嗇,便是依靠簡單有效的策略評估信息,並做出相應的決策,這導致的後果是個體無法理性客觀評估新的事物,而是通過過往的經驗與知識對事物機械判斷。

對於輕率概括的人,其認知策略完全符合認知吝嗇的特點,在面臨不確定、不完整、並且結構複雜的信息時,通過最小限度的觀察進行判斷與加工,並緊迫性的得出結論。

在這種認知策略模式下,輕率概括不斷的出現,因此想要擺脫輕率概括的認知策略,則是需要有意識的去察覺自己的歸納推理完全性、完整性與客觀性。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令人痛苦的行為,因為大腦在觀察與處理不確定、不完整並且結構複雜信息時是需要面臨巨大負荷的。

但是這種認知、思維模式的建立,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對認知與思維起到強大的正面作用,但足夠束縛我們在沒有獲得足夠事實前,不發表意見。

這便足夠,使我們免受錯誤定論與社交形象損害的困擾。

酒局中。

曾經那些為之激動、為之澎湃的場景,

回想起來似乎充滿荒謬,

認知策略的錯誤,使輕率概括不斷出現,

但他由參與者,轉變為旁觀者。

相關焦點

  •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如何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如果歸納論證非常強,則得出的結論更可能是真的;反之,假設與實際結論之間的邏輯可能就不正確。 就歸納推理而言,主要有以下六種推理方式: 概括推理:通過概括而得出的結論。比如,「我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所有的天鵝都可能是白色的。」
  • 羅維鵬:歸納推理的說明論辯護
    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推理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從已知的證據中得出結論,旨在判斷當前事物的性質;二是進行預測,旨在判斷未知事物的性質,以及指引人們下次遇到同樣的事物該如何應對。歸納推理看似非常合理,但是歸納推理並不能保證從前提到結論的必然性,即在歸納推理中:前提真,結論不一定為真。  首先注意到歸納推理這一特徵的人是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
  • 學點心理學: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的相關定義讓我們假定你已經到了飯店的外面,這時候才想起看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現金。你再次發現你可能需要用到你的信用卡,但是飯店外面沒有相關的標示,你通過飯店的窗戶向裡面望了一眼、 看到穿著考究的顧客。你也看到菜單上昂貴的價格。你判斷附近居住的是高消費階層人士。
  • 學會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法,練就芭芭拉的脫口秀口才
    技巧之一,便是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應用。在金字塔原理中,金字塔的思想以三種方式互相關聯--向上,向下和橫向。位於同一組思想的上一個層次的思想是對這個思想的概括,這一組思想則是對其上一層思想的解釋和支持。同一組中的思想之間存在邏輯順序,具體的順序取決於該組思想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推理。這兩種邏輯推理方式是建立思想邏輯關係僅有的兩種模式。
  • 什麼是歸納推理?
    小編也想吃烤火雞這只可憐的火雞是歸納推理的犧牲品。歸納推理很簡單,一個數學公式就能解釋。比如1、2、3、4、( ),讓你猜括號裡數字是什麼。我們都會猜是5,因為根據前面1234的排列規律,所以推理出的答案自然是5。
  • 2012國考衝刺:歸納概括全攻略之歸納概括主要內容
    歸納概括主要內容是歸納概括類試題中作答範圍比較廣泛的一種類型,一般要求考生就相關資料中的所有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其出題形式通常為「概括主要內容」、「概括主要信息」、「對主要內容進行匯總」等等。
  • 屈道秋|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
    推理是精神活動,推理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個過程。通過這兩個過程,我們能將許多獨立的例證相互比較,從而總結出引發它們的共同原因,並據此對其他事物作出判斷。春天花開,夏天結果,秋天落葉,冬天飄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酸鹼中和,供需互補。
  • 黑天鵝故事:對歸納推理的懷疑
    就像亞里斯多德說的,「一燕不成夏」,一個反例不足以否定先前的結論。但是,假如經過細緻的調查,發現那裡的光線沒什麼問題,這個生物的生理結構也和天鵝完全一樣,那先前的結論就應該被否定了。  上面,得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結論的過程就是歸納推理,歸納推理的基本形式如下:  前提:所有已知 F 都是 G;  結論:所有的 F 都是 G。
  • 2021多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技巧:夯實歸納概括基礎——仔細審題
    歸納概括題是申論題目中的常考題,歸納概括能力也是作答所有題型的基礎。針對這種本身較為基礎的題型,怎麼少丟分是應該思考的關鍵,中公教育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通過仔細審題減少歸納概括題丟分。一、概念認知1.什麼叫歸納概括?歸納:歸集收納,從材料中找到作答對象相關表述。概括:提料總結,將找到的材料表述總結成一些小短句或關鍵詞。2.什麼叫審題?
  • 《推理論證》詳細解讀
    【推理·論證】推理,是人們的思維活動過程,是根據幾個已知的判斷,確定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一、分類:(1)合情推理,是由幾個現有的已知判斷,根據個人經驗和認知範圍,確定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方法;合情推理又分類為歸納推理(歸納推理又分類為,完全歸納推理與不完全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2)演繹推理,是由幾個現有的已知判斷,
  • 歸納概括題不會做?給你一套公式
    在做歸納概括題時,很多考生寫了不少,但最後得分卻不高。一可能是字數超了;二邏輯混亂;三概括能力弱;四字太醜!那怎樣才能做好歸納概括題呢?對於歸納概括題來講,當材料中出現歸納、概括、概述、簡述、總結等詞語時我們可以斷定這道題是歸納概括題。
  • 申論四大基礎題型|歸納概括題|題型概述
    歸納、概括給定資料或者文章的重要信息是閱讀的目的之一,也是公務員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歸納概括能力(本質上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一種表現)成為申論考試的重點考查要素。歸納概括題,在申論中屬於客觀類的題目, 「歸納」 ,是指歸攏並使之有條理: 「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總括,其本質是對已有內容、事物的整合、加工。
  • 《金字塔原理》2:兩種邏輯推理方式
    一、演繹推理(一)概念:演繹是一種線性的推理方式,最終為了得出一個邏輯詞「因此」引出的結論。比如:鳥會飛,鷹是鳥,因此鷹會飛。演繹論證過程中上一層次的思想是對演繹過程的概括,重點是在演繹推理過程的最後一步,即由邏輯詞「因此」引出的結論。
  • 歸納推理便能找到事物的因果關係?就這麼簡單,只是要多點數量級
    歸納推理的範圍很大,下面我們從簡單的開始,討論歸納推理中的「簡單枚舉推理」。咱們先舉個例子再來學習它的概念。類似這種通過觀察、歸納部分對象,發現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而沒有遇到相矛盾的事例,從而得出該類事物都具有該種性質的推理,稱為「簡單枚舉推理」。如此歸納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呢?
  • 學習歸納推理,從學會分辨主觀和客觀開始
    在三種常用的推理方式中(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屬於非常常見的一種,所謂歸納,就是將一些個別事情,整理到一些非常通用的更大範圍,也可以理解為當你看到某個故事和文章、或者新聞,只要是素材,你能從中提煉出一個中心思想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是具有一定普遍化指導意義的。
  • 基於空間認知的知識表示和推理探討
    基於符號知識表示和推理的各類專家系統在醫療診斷、地質勘探等領域的應用,將人工智慧研究推向高潮。基於符號的知識推理的方法多利用人工編寫的或者從已有知識庫習得的邏輯規則進行知識推理。人工編寫邏輯規則的方法難以適應大規模知識推理的需求,存在推理覆蓋度低和推理效率低的問題。知識庫的不完備性也使得從稀疏數據中學習得到的邏輯推理規則準確性不高,尤其是隨著推理規則階數的增加,規則的準確性下降迅速。
  • 法律是推理,不是激情
    柯南是不少90後兒時的偶像,觀看柯南這場動漫,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推理能力,而且還可以讓自己的腦洞得到無限的大開。當然,英劇,神探夏洛克也是一部非常不錯的作品,小夥伴有機會可以看一看呦~~「推理」,什麼是推理呢?「推理」是邏輯學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有直接推理、間接推理等。
  • 申論概括歸納題最常見的命題方式是什麼?
    申論考試中,許多人最喜歡的就是歸納概括題了,似乎只要照著材料將試卷填滿就算解決戰鬥,孰不知得分情況並不理想。那麼,歸納概括題到底該怎麼戰鬥?今天,小編幫大家梳理一下「歸納概括題」題型分類,明確到底要概括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答題。
  • 2021京考申論歸納概括題技巧指導之綜合概括
    眾所周知,在公務員考試申論中歸納概括題是考查的重點,可以說是一個必考題目。因此大家要想考上理想崗位,考到更高分數,就必須掌握歸納概括題。但是,在備考中,大家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作答歸納概括題時,要點能夠找到,可是分條書寫答案時卻發現不能很好的優化答案,導致最終分數不高,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個優化答案的高分技巧——綜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