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2020-10-10 小彭來給您解惑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時間是如何被測量的?我們要搞清楚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產物就必須要明白如何測量時間,其實我們用的是時鐘來測量。但是古代並沒有時鐘,人類用的是星辰日月來計時,但是為啥星辰日月可以測量時間呢,因為它具備一個特性:周期性。沒錯,我們可以用周期性的運動來測量時間,比如我們發現太陽總是從東方出來然後西方落下,接著又從東方出來然後周而復始,所以我們可以把太陽今天從東方出來的時刻做一個標記,然後等到太陽第二次從東方出來,我們就定義成為1天,時間也就被我們初步測量出來了。

但是這種測量時間過於粗糙,因為1天作為一個時間單位實在太長,並不能滿足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需求,比如我就想知道剛剛吃飯花了多少時間,如何測量呢?古人也有辦法,比如用水滴來測量,我們把一滴水往下滴一次作為一個時間單位,然後我開始吃飯時就開始滴水,等我吃完飯我就可以計算出到底滴了多少水,從而知道吃飯到底花了多少個時間單位。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我們要測量時間,就必須要找到一個時間單位,比如以太陽日出和下一次日出作為一個單位,以一滴水作為一個單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單位離不開周期性的運動,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運動是周期性的,那麼都可以當做時間單位。

但是時間單位有很多,用哪個作為時間單位才更好呢?其實時間單位是越短越好,因為時間單位越短,計算出來的時間就越精確,所以人們一直尋找周期性很短的運動,最後人類終於發現了一個可用於測量高精度時間的周期性運動:銫原子。它可以精確到百萬分之秒,精度非常可怕。

但是以上的分析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我們的時間計數完全依賴周期性運動,我們只是假設這個周期性運動每個周期時間都相等,但是請注意,我們只是假設相等並非真的相等。萬一某一天這個周期性運動上一個周期和下一個周期花費的時間不再相等咋辦?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以就目前來看,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其實是基於假設的,如果周期不再相等,人類的時間計數就會出現嚴重誤差。但是分析這些和時間到底是客觀還是主觀有啥關係?其實有很大關係,因為如果時間是一個主觀產物,而主觀的東西有個最大特點是「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說不同人可以定義不同的時間,然後把大家定義的時間來解釋萬物,看看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證明時間的確是客觀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時間的確是主觀。

那麼當每個人都自己定義時間結果會如何呢?其實前面我講解狹義相對論時談過時間相對性問題,雖然根據狹義相對論,每個人從自己參考系出發看同一個物理過程,得出的時間不一致,但是並未改變因果律,也就是說只是每個人計算出的時間間隔不一致而已,並未改變事情本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看到的還是同一個事情而已。

其實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時間就已經誕生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人類,所以時間誕生再先,人類誕生在後,時間不可能是人類的主觀產物,還是客觀存在。我是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文章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要合理地確定結果責任,不應遵循客觀歸責的路徑,而應重拾主觀歸責的思路。據此,必須堅持「規範的主觀歸責」的方向:通過檢驗結果與行為人的主觀之間是否存在—以禁止風險為紐帶的規範關聯,判斷結果能否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  近十年來,客觀歸責理論在中國學界高歌猛進,大有成為通說之勢。其實,這一理論在其發源地德國也未能一統江湖。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0)《什麼是主觀事實?》維根斯坦說過,存在不是事物構成的,是由事實構成的。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客觀(五)︰獨立於心靈存在接下來談及到的「客/主觀」,都具有特殊的形上學意義。形上學討論存在的事物。哲學家通常把存在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於人類心靈的事物,比如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人的身體;一類是人的內心世界,例如喜怒哀樂、欲望、情感、信念、記憶等等。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答:這些是被唯物主義遮蓋和忽略的存在面,被唯心主義打開,唯物主義沒想辦也辦不到的事,唯心主義辦到了,這還不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問:既然這樣,那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為什麼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主觀的、想當然的和不靠譜的代名詞?"你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就是明確的指責。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高二政治複習方法:哲學概念之主觀客觀分析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 時間存在嗎?鐘錶上的時間並不存在,鐘錶外的時間客觀存在
    有人說時間只不過是人類所發明的一種計量方法,一分一秒都不過是人類所設定的罷了,這種說法沒有錯,但卻混淆了概念,鐘錶上的時間與鐘錶外的時間並不是一回事。世界統一時間作為一種計量方式,也可以被稱之為人類的主觀時間。但真實的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所說的宇宙,本質上就是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集合體,三者缺一不可。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就是變化,在宇宙之中存在著宏觀變化與微觀變化,而所有的宏觀變化都是由微觀變化累加而成的。
  • 沒有時間,只有現在!時間——是物理還是幻覺
    過去、現在、將來,日常習用無誤的時間觀,一直以來在物理學界大為爭議。時間是純粹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物理條件?宇宙之中,時間究竟有無確切位置?時間是否必須單向?因果律是否必然?未來與過去有何關係?這些都成了問題,從各個物理流派的假設出發,人類所熟悉的時間突然變得陌生。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人是客觀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也是有意識的現實存在物。所以,人在現實生活中,被外在事物影響,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一是要認識到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客觀世界,是獨立於人自身之外的世界。這個世界,不管有多大,不管有沒有邊際,不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怎樣的運動變化,但對於我們來說,它都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還是一個正常的人,就不能、也沒有理由懷疑客觀世界的真實性。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追問一個問題:時間和空間是不是人類的經驗對象,又或者是不是人類從經驗當中總結出來的概念?我們一般人對待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很快就能得出:時空必然是客觀的,先有了存在,才能被我們感知到。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很直觀,也符合我們日常學習、經歷、生活的邏輯。
  • 為什麼有人覺得真理是客觀的?還它是主觀的嗎?
    正因為人們的真理性認識中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另一個名字才叫做客觀真理不是!這個問題,「踏雪無痕5141815」已經講到,真理的客觀性表現的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類的客觀內容;二是檢驗標準上,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客觀的。這裡就不多談了。
  • 從「心」觀時空:客觀實在性,本質上是主觀的
    因此,「世界」也是指時間空間。這樣,「一念三千」也就是說「心」的活動在一瞬間,就會產生整個世界,包括世界的一切空間方位和時間階段。由此出發,天台宗認為,空間之大小和時間之長短,完全以「心」為轉移。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大乘止觀法門》(卷二)曰: ……心全體唯作一小毛孔,復全體能作(一)大城。心既是一無大小。
  • 時間真的是不存在嗎?同一段路程去的時候比回來用的時間要更多?
    時間到底是怎麼樣一種概念?時間到底真實的存不存在?時間真的只是我們人類用來計量的工具嗎?這些問題到現在依舊是物理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甚至近代物理學支柱的愛因斯坦也認為時間實際上並不存在,在愛因斯坦看來時間只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時間,是將我們所經歷的事情進行對比,於是便產生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感念。
  •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客觀歸責與主觀歸責
    我國刑法理論在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對國外刑法理論中的客觀說與主觀說進行折中。例如,國外刑法學上曾經存在客觀違法性論與主觀違法性論。我國學者則說:「我國刑法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我們是以主客觀相統一來認定的;對刑事違法性的認定,我們認為同樣應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首先在康德看來,道德律是存在於人們理性之中的一種先天法則,正因為它是先天的,所以它也就具有普遍必然性,成為人類道德活動中的必然性的體現。由於康德所說的作為自立法自守法的積極意義的自由是對道德法則的遵循,因此,這種自由也就是一種遵循必然性的自由,或者說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自由,種把自由與必然統一起來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康德又把它稱為自由的必然性。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有」,是存在,客觀實存;「物」,是物體,物狀,物態;「混」,是極其微細,極其眾多,混混沌沌,難以辨識;「成」,是生成,演化而成。這裡的「物」,是客觀實存之物體,可以泛指自然之中萬事萬物,此句特指「道體」;道體聚合為萬事萬物,對外必然有所呈現,人類藉助其感知系統所認識到的「物」的外在呈現,稱為「狀」或「相」(佛家用語,由心生相,以象萬物)。
  • 是人類定義的還是客觀存在的?
    是人類定義還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還原宇宙事實真相。能夠客觀真實的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科學的本質。所以科學的觸角可以延伸到所有領域,可以把一切事物當成研究對象,來客觀的還原事物的真實的樣子以及弄清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 無論主觀和客觀都具有非實有性
    比如法界變化,主觀因素變化、客觀現象肯定會發生變化,當心性能夠體會到中道義,什麼叫中道義?符合這個事情的現實(它基礎特質)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變化,因為心站道位上、而這個道位是什麼?是他主觀、客觀都平衡,他能夠制約主觀和客觀、不是偏於主觀也不偏於客觀,完全是在道義上、這兩個很平衡,但是一變就馬上失衡、不要輕易改變。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