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時間是如何被測量的?我們要搞清楚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產物就必須要明白如何測量時間,其實我們用的是時鐘來測量。但是古代並沒有時鐘,人類用的是星辰日月來計時,但是為啥星辰日月可以測量時間呢,因為它具備一個特性:周期性。沒錯,我們可以用周期性的運動來測量時間,比如我們發現太陽總是從東方出來然後西方落下,接著又從東方出來然後周而復始,所以我們可以把太陽今天從東方出來的時刻做一個標記,然後等到太陽第二次從東方出來,我們就定義成為1天,時間也就被我們初步測量出來了。
但是這種測量時間過於粗糙,因為1天作為一個時間單位實在太長,並不能滿足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需求,比如我就想知道剛剛吃飯花了多少時間,如何測量呢?古人也有辦法,比如用水滴來測量,我們把一滴水往下滴一次作為一個時間單位,然後我開始吃飯時就開始滴水,等我吃完飯我就可以計算出到底滴了多少水,從而知道吃飯到底花了多少個時間單位。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我們要測量時間,就必須要找到一個時間單位,比如以太陽日出和下一次日出作為一個單位,以一滴水作為一個單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單位離不開周期性的運動,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運動是周期性的,那麼都可以當做時間單位。
但是時間單位有很多,用哪個作為時間單位才更好呢?其實時間單位是越短越好,因為時間單位越短,計算出來的時間就越精確,所以人們一直尋找周期性很短的運動,最後人類終於發現了一個可用於測量高精度時間的周期性運動:銫原子。它可以精確到百萬分之秒,精度非常可怕。
但是以上的分析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我們的時間計數完全依賴周期性運動,我們只是假設這個周期性運動每個周期時間都相等,但是請注意,我們只是假設相等並非真的相等。萬一某一天這個周期性運動上一個周期和下一個周期花費的時間不再相等咋辦?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以就目前來看,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其實是基於假設的,如果周期不再相等,人類的時間計數就會出現嚴重誤差。但是分析這些和時間到底是客觀還是主觀有啥關係?其實有很大關係,因為如果時間是一個主觀產物,而主觀的東西有個最大特點是「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說不同人可以定義不同的時間,然後把大家定義的時間來解釋萬物,看看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證明時間的確是客觀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時間的確是主觀。
那麼當每個人都自己定義時間結果會如何呢?其實前面我講解狹義相對論時談過時間相對性問題,雖然根據狹義相對論,每個人從自己參考系出發看同一個物理過程,得出的時間不一致,但是並未改變因果律,也就是說只是每個人計算出的時間間隔不一致而已,並未改變事情本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看到的還是同一個事情而已。
其實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時間就已經誕生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人類,所以時間誕生再先,人類誕生在後,時間不可能是人類的主觀產物,還是客觀存在。我是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文章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