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再比如,兩個摞在一起的方塊看似一灰一白,但當你伸出手指遮住它們接合的部分,就會驚訝地發現兩個方塊的顏色一模一樣。這些有趣的現象引出一個疑問:顏色到底是主觀感覺還是客觀存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和哲學教授馬茲維伊塔·希裡穆烏塔在新出版的《顏色之外》一書中提出,「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希裡穆烏塔說,古代英語沒有「blue(藍色)」一詞,是因為那時候的人沒有注意到這種顏色的存在。照他的理論,說不定還有什麼顏色沒被人發現呢。(新華社微特稿)(歐颯)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主觀事實VS客觀事實——莎翁《冬天的故事》
    [2]在《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1623)裡,專制君主否認客觀事實,堅持主觀事實,一意孤行,給自己家庭和國家都帶來重大災難。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認識主體既具有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受到主客觀方面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只能是一個近似客觀事實的認識。而對純粹的、客觀事實的追求的認識論根源是不能正確處理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辨證關係。  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識過程是人工條件下對事實的認定過程,這種再現性的認識,要受到法官自身素質、證據、訴辯雙方主觀意思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制,而且這些主客觀因素是不確定的,法官沒有辦法達到完全的客觀事實的認識。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要合理地確定結果責任,不應遵循客觀歸責的路徑,而應重拾主觀歸責的思路。據此,必須堅持「規範的主觀歸責」的方向:通過檢驗結果與行為人的主觀之間是否存在—以禁止風險為紐帶的規範關聯,判斷結果能否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  近十年來,客觀歸責理論在中國學界高歌猛進,大有成為通說之勢。其實,這一理論在其發源地德國也未能一統江湖。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摻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在此,「客觀」就是「不偏頗、公正」的意思。反之,「主觀」則指帶有成見、受情緒或喜好影響,甚至因利益或壓力而扭曲事實。譬如,某個學生經常討好老師,老師認定他很乖巧,即使許多同學指責他行為不檢,老師仍然相信他。
  • 所謂的主觀之善和客觀之惡
    我不懷疑她的主觀或者說初心是好的,這一點應該感覺出來,也要相信她的底色,否則她早就XX等等了。至於有人說她是潛伏的第五縱隊啊,或者說她是因為家族歷史冤情要算歷史舊帳啊等等,我不否定一點沒有,畢竟一個人成長基因必然有他家族家人的影響因子,但我認為這些說法是因果倒置,大可不必。一個作家的寫作內容和價值取向是很難改變的。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0)《什麼是主觀事實?》維根斯坦說過,存在不是事物構成的,是由事實構成的。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明白這一點,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就有了一個可靠的前提,我們就會自覺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不會總是從思想觀念出發,以個人的好惡和想像,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樣,人就會始終以現實世界為尺度,來檢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犯或少犯主觀主義的錯誤。二是要認識到主觀世界的能動性。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非暴力溝通》解讀:放下主觀評斷,客觀描述事實,讓愛融入生活
    說到主觀評斷和描述事實,《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要注重區分觀察和評論。那麼什麼是觀察,什麼評論,如何區分二者?什麼是觀察和評論?我們為什麼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呢?1.因為每個人對事件的詮釋不同。我們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詮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直接表達你對事情的詮釋,那麼在溝通過程中,就會忽視事情的原貌,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誤會。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首先,幸福是一種由社會事實引發的心理感受,沒有具體的體驗就無所謂幸福的感受。其次,某種社會事實對大多數社會成員產生普遍的、趨同的影響,如收入增加、社會穩定、生活方便、交通順暢、空氣清新等,大多數人由此感到愉悅和幸福;經濟蕭條、環境汙染、社會動亂等,人們的幸福感會因此而降低。第三,幸福是以滿足物質需求為基礎的,而物質需求的滿足必須依賴社會的發展。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答:這是事實,唯心主義作為對立面,把被唯物主義遮蔽的一面打開。唯心主義讓人得以從法理上誕生,並揭開了人心靈世界的帷幕,人性、人情、人心得以張揚,人的生存地位被改變,人打開了認識自己和確立自我的大門。問:這些竟然是唯心主義的功績?
  • 無論主觀和客觀都具有非實有性
    比如法界變化,主觀因素變化、客觀現象肯定會發生變化,當心性能夠體會到中道義,什麼叫中道義?符合這個事情的現實(它基礎特質)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變化,因為心站道位上、而這個道位是什麼?是他主觀、客觀都平衡,他能夠制約主觀和客觀、不是偏於主觀也不偏於客觀,完全是在道義上、這兩個很平衡,但是一變就馬上失衡、不要輕易改變。合道!
  •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客觀歸責與主觀歸責
    我國刑法理論在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對國外刑法理論中的客觀說與主觀說進行折中。例如,國外刑法學上曾經存在客觀違法性論與主觀違法性論。我國學者則說:「我國刑法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我們是以主客觀相統一來認定的;對刑事違法性的認定,我們認為同樣應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 學習歸納推理,從學會分辨主觀和客觀開始
    當然這項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領悟的,同時,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我們所提煉的只是我們認為的意思,或許並不客觀。那就會造成理解出現偏差,帶入了主觀。所以學習歸納推理第一步練習的就是,分辨客觀和主觀,避免主觀,這樣你提煉出的主題才能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在這裡給大家現場展示一個小故事,現場演繹一下什麼叫客觀、什麼叫主觀?
  • 科學研究:客觀與主觀之間的選擇
    在公眾慣常的印象中,科學研究,尤其是科學問題的結果意味著對客觀自然世界的反映和認識,它是中立的、客觀的,並不以個人和社會的意志為轉移。但除了修訂國際單位制和除名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外,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問題的結果是需要科學共同體,甚至更廣泛的社會公眾參與討論來決定的。而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更是在經費申請、稿件錄用等問題上與社會因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為什麼有人覺得真理是客觀的?還它是主觀的嗎?
    這裡強調認識形式的主觀,是要把人的「認識」同人的「認識對象」區別開來,免得大家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也就是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體,把「客觀真理」等同於「客觀規律」。但是這種「強調」並不是「顛倒」,不是把「主觀」凌駕於「客觀」之上。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商品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如何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 百度百科的客觀事實是什麼
    百度百科只收錄客觀事實。事實  「事實」指百度百科收錄的內容應與實際存在的事物保持一致,所有虛假的、編造的、惡搞的、缺乏根據的內容都不應該寫進百度百科。例如,著名的惡搞文章《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中作者虛構出的「夏爾謝夫力」相關內容,或者「食鹽能抗輻射」的著名謠言等,都不適合百科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