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客觀與主觀之間的選擇

2020-11-29 求是網

  前段時間,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巴黎召開,53個國際計量局正式成員國的代表(有一國沒來)聚首凡爾賽會議中心,為國際單位制(SI)修訂投出了他們莊嚴的一票。

  經各個成員國表決,最終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的1號決議。

  按照決議,SI基本單位中的4個,即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常數e、玻爾茲曼常數k和阿佛加德羅常數NA定義。有媒體評論稱,這是SI自1960年創建以來最為重大的變革,是科學進步的裡程碑。

  這不是科學界第一次通過「投票」的方式決定一個科學問題。上一個廣為人知的例證是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由天文學家以投票的方式正式通過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將其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在公眾慣常的印象中,科學研究,尤其是科學問題的結果意味著對客觀自然世界的反映和認識,它是中立的、客觀的,並不以個人和社會的意志為轉移。但除了修訂國際單位制和除名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外,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問題的結果是需要科學共同體,甚至更廣泛的社會公眾參與討論來決定的。而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更是在經費申請、稿件錄用等問題上與社會因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科學問題,其實很難在客觀世界和社會因素之間劃出一道清晰的界限。

  被「投票」確定的千克定義

  從科學問題的結果來看,它當然依據客觀世界的基本準則。正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質量新定義研究的李正坤研究員介紹的那樣,「用基本物理常數普朗克常數h重新定義千克後,質量基本單位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我們不必再考慮IPK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更不必擔心IPK丟失、損壞可能給全球質量量值統一帶來的毀滅性」。

  但在最後決定使用的環節上,國際計量局是通過「投票」這一社會約定的方式使新的「千克」定義得以使用。

  20世紀70年代以降,隨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以愛丁堡學派為主要代表的強綱領理論認為,所有知識都包含著某種社會維度,而且這種維度是永遠無法消除或超越的。「科學知識就是科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信念。」

  「投票表決」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方式。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自然規律,但科學結果出來之後,用什麼名字、用什麼方式推廣到社會以及如何在社會上應用是需要表決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計量史學家關增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關增建表示,定義「千克」當然首先涉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但當科學家們作出認定之後,要把這個發現變成一個公認的標準推廣開來則需要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因為這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投票的方式最有說服力,也最容易推廣下去。」

  正因如此,在國際計量界形成了一個慣例,每當國際單位制發生變化時都要在召開國際計量大會時進行表決。「如果大多數人不同意的話確實是沒有辦法推廣和應用的。」關增建說。

  科學共同體信念和約定的影響

  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們對科學的關注點從結果轉到過程,研究科學發現及其確立過程中的社會因素,認為不僅僅在科學研究的外部,如科學家群體、科研經費的分配等問題上有各種利益因素,在科學知識的內部也無法完全擺脫科學共同體信念和約定的影響。

  「基本單位制的確是一個依靠社會約定來確定科學知識的例子。」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柯遵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柯遵科舉例到,科學家們選擇一個單位在國際上推廣,往往取決於哪一群人更多地使用這種單位。「比如電學單位剛開始在英國和法國是不同的,但19世紀海底電纜、電報系統在英國比較發達,最終更多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採用英國的電學單位而放棄法國的,這不僅僅是對麥克斯韋和法拉第的選擇,更大程度上深受當時使用情況的影響。」柯遵科提示,電學單位也是通過一個複雜的操作過程確定下來的。

  凡是與社會生活最終發生關係的科學問題,在它確定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科學共同體的信念和約定所發揮的作用。

  科學研究也受限於利益關係

  除了科學問題本身,科學研究過程更是時時刻刻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前段時間有公眾號披露,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一位神經生物學家羅伯特·莫伊爾提交的、用於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經費申請,收到了幾條截然不同的評審意見。

  該公眾號稱:「哪怕評審團中其他人給出肯定意見,在激烈的科研競爭中,一個專家的否定意見就足以令一項有潛力的研究止步不前。以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為例,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與病毒感染有關,仍有專家評審員認為這個方向的研究『高度不確定』,拒絕為其撥款,而將經費投入已經反覆被驗證無效的研究方向。」

  在決定一個科學研究能否有足夠經費進行下去這個問題上,無論中外,社會因素,尤其是科學共同體的權力都同樣巨大。

  「經費往往由一群人決定。」柯遵科認為,科學研究的價值、是否應當獲得經費確實需要同行評議,但在現實中也不乏這種情況:幾個人組成了小圈子,「其中一些人說了算。」掌握經費的人和組織往往與評審、首席科學家相熟,有可能形成與利益高度相關的分配機制和論文發表機制。

  我們當然無法否認,科學的基石永遠依靠客觀的自然界,但也應承認科學研究的結果和過程永遠無法擺脫社會因素的影響。在讓社會因素進入到科學當中時,是為了最廣泛人群的關切還是小部分人的利益,需要我們仔細甄別。

相關焦點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要合理地確定結果責任,不應遵循客觀歸責的路徑,而應重拾主觀歸責的思路。據此,必須堅持「規範的主觀歸責」的方向:通過檢驗結果與行為人的主觀之間是否存在—以禁止風險為紐帶的規範關聯,判斷結果能否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  近十年來,客觀歸責理論在中國學界高歌猛進,大有成為通說之勢。其實,這一理論在其發源地德國也未能一統江湖。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商品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如何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答:所以說,唯心主義是客觀的,唯物主義是主觀的。問:怎麼這樣說?答: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唯心主義是以客觀思維為基礎,將人心作為客觀存在的前提;唯物主義則是以主觀思維為基礎,以主觀設立的客觀為存在的前提。兩個主義其實異曲同工,都強調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只是在存在的前提上有分歧。
  • 少找客觀原因多從主觀分析才是科學發展觀
    應該說湖南上半年面臨的客觀原因很多,先是遇到歷史罕見的嚴重乾旱、接著旱澇急轉、又面臨一段時間旱澇並存困難,加之全國性的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不僅影響了上半年的經濟發展,也對湖南的下半年經濟目標的完成客觀上增添了困難。在這關鍵時刻,如何統一思想、冷靜應對,顯示出執政的水平和能力。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一是要認識到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客觀世界,是獨立於人自身之外的世界。這個世界,不管有多大,不管有沒有邊際,不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怎樣的運動變化,但對於我們來說,它都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還是一個正常的人,就不能、也沒有理由懷疑客觀世界的真實性。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4:05 來源: 江西日報     ■馬雪松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反映。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的心理狀態。    幸福具有社會性。
  • 客觀意識與主觀意識之中看陰陽
    小編曾經分析過,人的思維意識往往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你腦袋裡面能夠裝些什麼再憑這些意識可能做出什麼反應,好多時候根本不是你本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但是同時小編曾經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時候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 無論主觀和客觀都具有非實有性
    比如法界變化,主觀因素變化、客觀現象肯定會發生變化,當心性能夠體會到中道義,什麼叫中道義?符合這個事情的現實(它基礎特質)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變化,因為心站道位上、而這個道位是什麼?是他主觀、客觀都平衡,他能夠制約主觀和客觀、不是偏於主觀也不偏於客觀,完全是在道義上、這兩個很平衡,但是一變就馬上失衡、不要輕易改變。合道!
  • 為什麼有人覺得真理是客觀的?還它是主觀的嗎?
    真理當然是客觀的。真理,就是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符合了,就是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正確認識,就是真理;反之,不符合,也就是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錯誤認識,人家本來白貓,你非說是黑,這就是謬誤。這裡強調認識形式的主觀,是要把人的「認識」同人的「認識對象」區別開來,免得大家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也就是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體,把「客觀真理」等同於「客觀規律」。但是這種「強調」並不是「顛倒」,不是把「主觀」凌駕於「客觀」之上。
  • A股生態:主觀、客觀
    首先,開業之初,你一定要有一定的資本投入,比如房租、人工招聘等;其次,餐廳的定位和選址,競爭對手有哪些;第三,原材料的選購,比如一般果蔬哪裡採購,肉類哪裡採購等等;第四,今年疫情蔓延,你能做的要麼是轉型,要麼是堅持,這個大環境只能選擇硬抗。
  •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客觀歸責與主觀歸責
    我國刑法理論在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對國外刑法理論中的客觀說與主觀說進行折中。例如,國外刑法學上曾經存在客觀違法性論與主觀違法性論。我國學者則說:「我國刑法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我們是以主客觀相統一來認定的;對刑事違法性的認定,我們認為同樣應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所不同的是,在自然界,人對必然性的服從是被動的,在倫理界,這種服從則不但是人自己選擇的結果,而且人所服從的是他自己所立之法,是存在於他自身之中的必然性法則,所以這種服從正好是人的自由的體現,是人作為自由主動者的資格的體現。因而康德稱前者為自然的必然性,稱後者為自由的必然性。
  • 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同時,科學又影響哲學的發展,推動哲學不斷前進,是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源泉。科學的發展指引人們思想的進步,更加清晰的認識事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影響著科學的探索,科學需要哲學的幫助才能更加進步。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更深一層來說,「物」是指客觀實在之事物,而「狀」則是客觀實在之「物」,經由人的感知系統的檢測和處理,最終在心內形成的關於「物」的意識,即主觀的「相」(佛家用語)。心以生相,以象萬物,因而「相」不過是「物」在人心之中的反映而已。春秋戰國之前的經典,大多是口口相傳,「文以載道」,由於記錄和領會的不同,造成文字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理解各句背後的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