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主觀之善和客觀之惡

2020-12-03 大時代新視界
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
花開了

方 方,終於憑著自己大部分道聽途說東拼西湊主觀臆想的從武漢走向全國日記火了,近來隨著國外英文版德文版的預售和出版又將火遍全世界,可以說,新冠病毒的地方就有方方,新冠病毒不在的地方也會有這個老太太。

方方,在我們北方語言中是一個口語詞,讀fāng fang,第一個音節讀一聲,第二個讀輕聲,說一個人正經本事不小,可以這樣說「這個人很有方 方!」;說一個人邪門歪道多也是這樣說「你方 方不小啊!」所以同樣的一個詞,既可以用來表揚一個人也可以貶斥一個人,怎麼用,就看使用對象這個人心思善惡美醜了。

我看作家方方也是這樣,這個叫做方方的老太太太有方 方了。

我不懷疑她的主觀或者說初心是好的,這一點應該感覺出來,也要相信她的底色,否則她早就XX等等了。至於有人說她是潛伏的第五縱隊啊,或者說她是因為家族歷史冤情要算歷史舊帳啊等等,我不否定一點沒有,畢竟一個人成長基因必然有他家族家人的影響因子,但我認為這些說法是因果倒置,大可不必。

一個作家的寫作內容和價值取向是很難改變的。就像一個喜歡吃辣的人不習慣吃算一樣,所以才有了地方特色八大菜系。方方呢,喜歡寫社會的負面陰面喜歡批判揭露不喜歡唱讚歌,這也很正常。民國時代的魯迅和沈從文兩個人,一個喜歡寫國民的醜,一個習慣表現人性的美,但是他們在塑造中國人的靈魂上是殊途同歸的,兩人也都成就非凡。看過方方《軟埋》的人應該有個基本判斷,方方和那個呼喚民國的陳大畫家在這一點上是惺惺惜惺惺的。他們基本的方式是厚古薄今的,他們瞧不起當下看不上身邊,世界應該是他們筆下嘴邊的那樣。很可惜,時代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無論他們如何吶喊乃至聲嘶力竭,世界仍然和他們有違和感,不管他們多麼顯赫。

所以,說自己的日記是「溫和」的方 方,我們認了;說自己就是現場不用去現場,我們認了了;說自己的醫生朋友給你傳的信息,我們認了;說自己沒有用特權使喚警察送家人離開武漢,我們認了;說自己發布那個護士死了是誤會,我們認了。因為我還想說服自己你主觀上是為了武漢為了國家的。

但是,你和身在美國的二 湘遙相呼應發表你的日記,她靠你廣告自己的《奔流》,你靠她抬高你的日記,你們名利雙收啊,你說這裡面你沒有算計?假如你的日記換一個顏色和溫度,你看看二 湘還會嗎?武漢抗議之初的表現就和當下歐美國家一樣,面對誰都不了解的敵人,驚慌失措是難免的,代價慘重誰不心疼乃至悲憤?可你的婆婆媽媽般嘮嘮叨叨,絮叨的要麼道聽途說要麼憑空杜撰,你的消息來源是沒有名字的朋友,醫生,志願者,朋友圈,挑事有怕事,合適嗎?如今,武漢解封,你對武漢的貢獻在哪裡?你出力了出錢了?我看你是對幹實事的前線一線的廣大幹部貢獻課子彈和殺人不見血的刀子。你見過一個護士和醫生嗎?你想聽聽她們怎麼說你嗎?「這個時候需要的共同抗疫」「工作失誤難免的啊」「這個老太太知道啊」「一個拿高薪僱傭保姆的人站著說話不腰疼」----

國家允許你吹毛求疵乃至煽風點火,,而且你的日記也順利發表發布,說明我們這個國家的開明開放;你也要允許別人對你指指點點,但你對批評你的人動輒扣JZ帽子,玩弄文字極盡諷刺挖苦對方無腦,要麼拿打官司唬人,你一點沒錯嗎?你的敘述事實一點沒錯嗎?你的觀點沒錯嗎?

事實上,很多批評你的人還真的不大在乎你日記裡的內容如何,我們憤怒的是你日記裡時刻流露出表現出的道德有優越感和一幅自詡救世主的姿態,磕磣且噁心。

這也罷了。畢竟你的寫作慣性思維慣性早已成型,要改只能到地獄裡改了。但是我們最不原諒你的事,在西方世界紛紛萬般指責我們甚至要準備起訴我們向我們索賠的時候,你竟然輕描淡寫的接受採訪,大言不慚地說「我和這和國家沒有張力」,為自己日記在國外出版作花式辯護辯解,好似容不下你就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容不下你的日記就是言論打壓,豈有此理?事實上國家容得下你,武漢保護了你,還讓你寫日記(日記私密一般不發表吧。或死後發表)發表日記,還允許你接受各路採訪,你的自由度何其大啊。

從你的採訪看,國外出版你的日記取得了你的授權(好快啊,早就預謀了吧,別說沒有),但請你清醒一點,不要把殺我同胞的刀子遞給狼視眈眈的西方反華政客。

如果你要發表,請不要用「武漢日記」的名字,你不配和武漢站在一起。

對了,你在二 湘公 眾號上發表日記你們賺錢了沒有?

你說你要把國外版權費全部捐出來,我看還是免了吧,估計沒幾個人要,髒啊。還是留給你家保姆吧,估計她也不寬裕,不知道她沒有伺候你的幾個月你發沒發工錢。

你主觀可能是善的,但客觀上你製造的惡已是人神共憤了。

相關焦點

  • 無論主觀和客觀都具有非實有性
    比如法界變化,主觀因素變化、客觀現象肯定會發生變化,當心性能夠體會到中道義,什麼叫中道義?符合這個事情的現實(它基礎特質)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變化,因為心站道位上、而這個道位是什麼?是他主觀、客觀都平衡,他能夠制約主觀和客觀、不是偏於主觀也不偏於客觀,完全是在道義上、這兩個很平衡,但是一變就馬上失衡、不要輕易改變。合道!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當我們把自由理解為對道德律的遵從時,不僅體現出康德把自由與必然相統的思想,而且它還體現出康德力圖把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思想。因為所謂自由,在康德看來,當它表現為一種擇別意志時,它具有某種主觀性,它對行為準則的選擇還由主觀意志支配,這時,它的行為準則還只是一種主觀原則,即行為準則。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因為,客觀歸責的體系內部仍有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尚未能有力地回應其對手—主觀歸責論的詰難。眾所周知,根據自然的因果法則(條件說)來判斷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係,會帶來結果責任擴張之危險,因而需要「結果歸責理論」來剔除那些不合理的結果責任。關於結果應如何歸責,存在主觀歸責和客觀歸責兩種對立的思路。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老僧說:「善惡之報與佛釋道三家文化中都有講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能夠解決一個人人生中的諸多逆緣,所明示的真理,我輩應當深信不疑。」當我說到一些善惡沒有得到相應報應的例子時,老僧笑道:「善惡因果的報應其實是很複雜,人除了對自己以外,這世間的任何事,誰敢說看得清看得全?
  • 為什麼有人覺得真理是客觀的?還它是主觀的嗎?
    這裡強調認識形式的主觀,是要把人的「認識」同人的「認識對象」區別開來,免得大家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也就是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體,把「客觀真理」等同於「客觀規律」。但是這種「強調」並不是「顛倒」,不是把「主觀」凌駕於「客觀」之上。
  • 學習歸納推理,從學會分辨主觀和客觀開始
    在三種常用的推理方式中(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屬於非常常見的一種,所謂歸納,就是將一些個別事情,整理到一些非常通用的更大範圍,也可以理解為當你看到某個故事和文章、或者新聞,只要是素材,你能從中提煉出一個中心思想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是具有一定普遍化指導意義的。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
  • 「善」與「惡」:宇宙的對立面,萬物的創造者。
    ,遠強大於行為之慣力。就像:善良之人見善為善,見惡亦為善,然邪惡之人所見,不論善惡統統為惡!兩種思維模式卻都是自己的執念,所造成的偏見!錯誤而荒謬。但是,思維慣性的強大力量此時卻將彰顯。譬如:善人以德報怨,可以變惡為善,惡人以怨報德,則善也將成惡!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雖然這樣極端的唯心觀點,未免使人懷疑柏拉圖對世界的看法,顯得既主觀又片面,甚至有些站不住腳,但又不得不使得我們對世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明白這一點,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就有了一個可靠的前提,我們就會自覺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不會總是從思想觀念出發,以個人的好惡和想像,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樣,人就會始終以現實世界為尺度,來檢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犯或少犯主觀主義的錯誤。二是要認識到主觀世界的能動性。
  • 從「心」觀時空:客觀實在性,本質上是主觀的
    這樣,「一念三千」也就是說「心」的活動在一瞬間,就會產生整個世界,包括世界的一切空間方位和時間階段。由此出發,天台宗認為,空間之大小和時間之長短,完全以「心」為轉移。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大乘止觀法門》(卷二)曰: ……心全體唯作一小毛孔,復全體能作(一)大城。心既是一無大小。故,毛孔與城俱全用一心為體.當知毛孔與城,體融平等也。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網上一篇談幸福的文章寫道:「你的幸福感和他人無關,和所謂的幸福指數也沒有關係。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反映。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的心理狀態。    幸福具有社會性。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了凡四訓》的這段話給了我們啟示
    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幾個年輕學生同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有懷疑,因而向中峰和尚提出了自己的疑慮。那麼中峰和尚是怎麼回答的呢?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