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解讀:放下主觀評斷,客觀描述事實,讓愛融入生活

2020-11-29 情緒自由心理研習社

說到主觀評斷和描述事實,《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要注重區分觀察和評論。

那麼什麼是觀察,什麼評論,如何區分二者?

什麼是觀察和評論?

下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例如,

「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中「無緣無故」是一句評論。

我認為哥哥發脾氣了也是一句評論,他也可能是感到害怕、悲傷或者別的。

如果使用觀察的描述,則為:

「哥哥告訴我,他生氣了。」

或者

「哥哥用拳頭砸了一下桌子。」

總之,觀察和評論的區別在於,觀察是用你的五官直接接收到的信息。

就如上面例子中,

我們聽到的是「哥哥告訴我,他生氣了」,

我們看到的是「哥哥用拳頭砸了一下桌子」。

為什麼要區分觀察和評論?

我們為什麼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呢?

1.因為每個人對事件的詮釋不同。

我們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詮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直接表達你對事情的詮釋,那麼在溝通過程中,就會忽視事情的原貌,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誤會。

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對方描述清楚事實是什麼。

2.我們需要跳出自我,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事實。

佛學中講到我們要放下分別心和愛憎心,放下對自我的執著。

因為只要執著於我,那麼我們就會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分隔開來的,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裡。

有研究表明,分離是大腦所創造的幻相。

大腦會把物體看作是分開的,像是量子物理學,當我們把物質分解到最小的分子,再繼續進入更細微的地方加以分析,就會分解到虛無的狀態。

因此,跳出自我的想法,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事實是有效溝通的必要條件。

3.我和整體的連接意識

辯證法強調,我和他人以及周圍的一切是聯繫在一起的。

我連接著大地,大地連接著周圍的人,在物理層面上我們是一體的。

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

因為我們和他人一體,我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們。

如果我們態度嚴厲,對方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

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因此,我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和整體的連接意識。

從思想層面留意心中的評判,當發現自己想要評判他人時,提醒自己:

你和整體是聯繫在一起的,待人如待己,尋找和別人的相同之處而不是相異之處,這樣比較不容易抱持評判的想法。

從行為層面,我們在與人的溝通過程中,觀察和表達我們看到、聽到、嗅到、嘗到、感觸到什麼,放下個人主觀評斷,儘量地描述客觀事實。

這有助於我們建立友善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的關係。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在觀察中,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區分什麼是客觀事實,而我們常做的就會在表述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尤其是帶有批評性質的評論,會讓對方有牴觸心理,進而產生反駁。通常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容易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1、使用的語言沒有體現出評論的人對評論負有責任2、把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願望當成事實3、把預測當事實4、缺乏依據5、評論他人的能力時,把評論當成事實6、形容詞前加副詞時,容易把評論當事實二、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家,他曾經提出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並根據該理論成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幫助人們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和衝突,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
  • 讀書分享·精華解讀《非暴力溝通》文終總結
    讀書分享《非暴力溝通》截止第十三章,已經全部分享完畢,對於這部全球暢銷書籍,其中的內容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因為這不是一本講解溝通學的工具書,不是直接的教我們該怎麼說話,怎麼應對溝通,這更像是一本通過「溝通」這個話題,教我們處世之道的心理學作品,更多的讓我們發掘內心深處的美好。
  • 《非暴力溝通》終告訴我們的是探索人們背後的需求
    本周我們一起讀《非暴力溝通》,雖然我們之前已經知道了很多關於他的刻板印象。什麼是非暴力?什麼是更好的溝通?一、回顧與總結我在學習心理學,想從非暴力交流中得到一些啟示。讓我們簡要總結一下周共享的框架在第一節中,我們了解了非暴力傳播的四個要素,以及傳播的異化。在第二部分,我們研究了非暴力交際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要求。在第三部分中,我們著重介紹了聽力的方法和意義。在第四節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非暴力交流來愛自己和表達我們的憤怒。
  • 證據證明力的審查評斷
    一、證據證明力審查評斷的概念  對證據的審查評斷是指司法人員等在訴訟過程中對證據進行分析、研究和判斷,找出它們與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繫,確定其證據能力有無和證明力大小的一種特殊活動。它與法官的認證活動有密切關係,但不限於認證。
  • 非暴力溝通技巧講座促進白鶴社區和諧家庭關係建立
    7月11日,白鶴社區開展了「嫻鶴情」完美媽媽學堂非暴力溝通技巧——負面情緒下的親密溝通公益講座,旨在培養轄區居民科學溝通技巧,尤其是親子、兩性之間的溝通技巧,告別偽溝通,促進轄區居民親子關係和家庭和諧。白鶴社區女性居民參與了此次活動。
  • 正向溝通力|從情緒中解離,從認知中突圍
    主觀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枷鎖裡邊,你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甚至一但情緒起來的時候,你根本就不會去考慮到對方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所以當你在這種狀況下的時候,你發起的溝通,或者說你所發洩的這種情緒,帶給雙方的都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傷害。這種傷害實在是太多了,就在昨天樊登讀書的公眾號上也發出了這樣的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主觀事實VS客觀事實——莎翁《冬天的故事》
    [2]在《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1623)裡,專制君主否認客觀事實,堅持主觀事實,一意孤行,給自己家庭和國家都帶來重大災難。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0)《什麼是主觀事實?》維根斯坦說過,存在不是事物構成的,是由事實構成的。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原標題:美教授:「顏色在主觀感覺和客觀事實之間」  今年3月紅遍網絡的那條白金/藍黑連衣裙引發一場顏色之謎大討論。其實,顏色玩的小把戲還有很多。比如,在著名的貝漢轉盤實驗中,當人們盯著一個僅有黑白兩色的轉盤看一會兒後,很多人會看到轉盤上「冒」出綠色,還有人看到黃色或紅色,有人則依然只看到黑白色。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對此,主觀歸責論者不依不饒地批評道:修正的風險概念以行為人的特別認知為根據,意味著這個概念不再是客觀的要素,而是主觀的要素。這樣,結果歸責的過程就不是客觀歸責,而是主觀歸責。[22]  於是,客觀歸責論者從不同的角度作出辯護:(1)主觀要件是指行為人對客觀構成事實的情緒和態度,但行為人的特別認知只是一種事實認識,並不涉及情緒和態度,因而不屬於主觀的構成要素。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認識主體既具有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受到主客觀方面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只能是一個近似客觀事實的認識。而對純粹的、客觀事實的追求的認識論根源是不能正確處理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辨證關係。  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識過程是人工條件下對事實的認定過程,這種再現性的認識,要受到法官自身素質、證據、訴辯雙方主觀意思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制,而且這些主客觀因素是不確定的,法官沒有辦法達到完全的客觀事實的認識。
  • 讀書分享 精華解讀《斷離舍·前言》
    《斷離舍》作者:山下英子原創解讀:老道不霍霍老道第一本作品《非暴力溝通》讀書分享·精華解讀《非暴力溝通》文終總結完結已有一段時間,這是我本人的第一部讀書分享,在思量良久之後,決定第二部作品,解讀這本山下英子老師的《斷離舍》,與前部作品《非暴力溝通》不同,《非暴力》這本書原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文中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很多實例和觀點,與我們中國文化大相逕庭,僅僅是閱讀理解容易,但是解讀分享就很吃力了。
  • 以客觀歸責理論處理特異體質傷害案件
    客觀歸責理論的基本邏輯進路是:先在事實層面上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聯,在確定事實關聯之後,通過規範評價進行價值判斷,考察行為是否製造風險、是否實現風險以及構成要件的效力範圍。客觀歸責論是建立在事實與價值二元界分的方法論基礎上的,以此為指導將結果原因與結果歸責劃分為兩個判斷層序。而且,事實經驗上的條件因果關係在前,價值評斷上的規範歸責在後,先確定事實因果關係,再根據各項規則進行歸責判斷。
  • 英語描述:客觀真理、事實、特徵、技能,不用時間狀語
    上一節,我說到了一般現在時的時間狀語,有些一般現在時的句子,不需要時間狀語,主要有:描述客觀事實、描述人的技能或特徵時。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客觀事實。客觀事實就是真實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一定注意,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四季更替、物理規律等,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春季溫暖,冬季寒冷。It's warm in spring and cold in winter.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百度百科的客觀事實是什麼
    百度百科只收錄客觀事實。事實  「事實」指百度百科收錄的內容應與實際存在的事物保持一致,所有虛假的、編造的、惡搞的、缺乏根據的內容都不應該寫進百度百科。例如,著名的惡搞文章《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中作者虛構出的「夏爾謝夫力」相關內容,或者「食鹽能抗輻射」的著名謠言等,都不適合百科收錄。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4:05 來源: 江西日報     ■馬雪松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反映。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的心理狀態。    幸福具有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