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
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1528年,王陽明病重時,寫出了《詠良知示諸生》四首絕句,短短的四首詩,極其形象地為人們闡述了「良知」二字。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其四)王陽明(明)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前兩句,王陽明闡述了良知便是天道。首句,意思是說上天行事時沒有聲音和氣味,只有良知。「無聲無臭」這一典故出自《詩經·大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中庸》第三十三章中也引用了這句話。次句,王陽明直接指出,良知便是天地萬物的基礎和根本。
後兩句,王陽明提醒人們,良知就在所有人的心中。他運用了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所有人心中都有用之不盡的寶藏,卻唯獨要像乞丐一般,拿著缽盂去乞討。
王陽明說,心者,乃天地萬物之主,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良知就在自己的心中,所有人都具備,無需向外求,只需我們將它喚醒,便是無盡的寶藏。
實際上,這和佛教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是類似的道理。佛陀覺得,很多人找不著自己的本性,因此就難以開悟,只是一個凡夫。
因此,王陽明說,求人不求己,良知被世俗的塵埃蒙蔽,人們就難以發現它。「沿門持缽效貧兒」便是一種可悲的狀態。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在騎驢找驢。要求得生命的升華,就需要打開自家的寶藏,認真認識它、使用它,不然你始終是一個精神上的乞丐,惶惶不可終日。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每天抽一點時間,讓自己的心從紛紛攘攘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認真擦淨心中的鏡子,你便會找到良知。
王陽明從「心外無理」出發,覺得所有人都能通過自身修行獲得良知,成為聖人,即使是愚夫愚婦,也可以成為堯舜。這對喚醒人們的主體意識,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他的心學思想,徵服了整個東亞地區,為人們修身處世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