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2021-01-13 飛仙時空

文/飛仙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朱熹與王陽明

1、什麼是心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

心的功能是思考。

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

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

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孟子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

很顯然,心學的心不是人體那一團血肉,不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器官。否則已死的人,他的心臟器官還在,但是他不能夠視、聽、言、動了。你的心,就是指那個能夠主宰眼睛視、耳朵聽、口言、四肢行動的東西。

打個比喻,人的軀體就像一套衣服,是誰或者什麼東西穿著軀體這件衣服,那就是心。這個心,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2、什麼是理

什麼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麼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說自己也是師從於老師,他的老師是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至於「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己體悟而創造出來的。那就是說北宋二程(程顥和頤兄弟)之前,沒有天理這一說法。二程創造了天理一說,他們說「萬物皆有一個理」,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沒有「存亡加減」,理是永恆存在的。這個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統轄萬物。它包含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法則、原則、標準,它又是至善的。

二程

3、什麼是心即理

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否認「心即理」。他們認為心只不過是人心的一種知覺意識,是變化和不穩定的,容易陷入誤區而偏於自私。心的作用有正邪之區別,自古以來,辨別心之正邪的詞彙有:道心、人心、本心、私心、天理、人慾、良知、私慾、物慾等。

程朱認為理在外,心在內,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如何讓心與理合一?王陽明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多年。他十多歲時遍讀朱熹的書籍,相信他的即物窮理之說。為了驗證即物窮理,他選擇了自家庭院外面的竹林,決心要用即物窮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企圖去悟出竹子背後的理,他面對竹林靜坐了七天,結果勞思成疾,但是還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從此他懷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窮理之說。

守仁格竹

直到王陽明三十七歲的龍場悟道,他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外者誤也。」根據王陽明的說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說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說「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無理」。

這樣,「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無理」。心與理合一,不再是心與理為二。理不在心外,這樣就無須即物窮理,而是理在心上求。為學功夫不再支離破碎,而是簡易直截。

良知與邪心,一個是高尚純潔,一個是卑劣汙濁。良知之心則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這就需要致良知,為善去惡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為各種行為的標準、原則、法則,而邪心、私心則不能。

王學末流,如異端者李贄,歪曲了「心即理」,認為私心私慾也是天理,所以後來心學的流弊,被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痛批。不過王學末流,已經不是陸王的本旨了。學心學,還當回歸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

相關焦點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一 六個字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但儒家思想中的知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說的知,是指心的本體。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四字詞語上,悟道出自己的心即理,本著自己內心的體驗,促就心學的悟性。他也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人們的心都已經變質了。還記得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教這麼一句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老師是這麼說的,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人們的心已經慢不下來了,現在的人非常的急躁不安。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那麼中國社會有沒有辦法能夠走出困局,有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我們該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王陽明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
  • 王陽明:人到三十生活還是沒有起色,記住此心學3法,或能崛起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亞洲歷史和文明進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踐履之學而不是知見之學,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 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這個人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王陽明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難發生在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當時十四歲的武宗皇帝愛好遊樂,寵信太監劉瑾。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兩種人有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大宦官劉瑾,被貶官至貴州龍場做一個小官,,龍場地處偏遠,條件困苦,在這裡他得以接觸最底層的人民和最純真的世界,也有了足夠的時間思考世間萬物,安靜的環境讓王陽明有了一個反省沉澱自己人生學識的絕好時機。有一天夜裡,他忽然醒悟頓悟,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心即理」命題。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最終創造出輝映幹古的「陽明學」。
  • 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能量
    我寫陽明心學的文章,就要網友留言問:和現在的科學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做什麼都要講究科學,這樣才有用。其實,如果透過能量視角,陽明心學和量子科學異曲同工。陽明心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內心深處獲得巨大的生命能量。探索的越深,能量就越多,心越純淨,能量越強。01能量的科學表述愛因斯坦用他一生的智慧提取的公式: E=MC2,一切都可以能量化了。
  • 王陽明:當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要知道,對你有幫助
    王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王陽明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當你迷茫時,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一定要知道。
  • 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什麼意思
    「無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天理循環」不在天而在理,理不在天而在己心。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需憑藉誰的光
    ,在貴州龍場悟道歸來,行到洞庭湖時,他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此心不動:內心平靜,始終保持一顆臨危不懼的心,不被外界的困難險阻所影響。自己手下兵力佔優勢之後,又力排眾議,壓制眾將不許出兵,磨掉寧王的銳氣,鄱陽湖之戰,他藉助火攻打敗寧王,寧王被俘虜時,王陽明還在淡定地給自己的學生講學。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面對紛亂複雜的局面,人們很容易被局面牽著鼻子走,以至於失去方向。 只有內心堅定的人,才能不為外物所動,成為黑暗中的光亮,照亮自己和他人前進的路。
  • 理中客是什麼意思 理中客是什麼梗
    理中客是什麼梗,理中客是什麼意思呢?不少朋友對這個詞不太了解,我們下面為大家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吧。推薦閱讀【四個中國人不可能贏是什麼梗 四個中國人不可能贏來源介紹】點擊進入(配圖不好找,就湊個熊貓頭)理中客又名李克忠,理性、客觀、中立的簡稱。該詞起源於網絡微博,在不少論戰的時候,就會出現理中客這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