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2020-11-29 國學一偶

這世上有許多非凡的風景,我等作為匆匆過客,原本不值一提。但就是不知怎麼的,它觸動了我們內心柔軟的心靈,讓我們的情感,連同視線,與它聯結在一起,令人久久不能忘記,也無法歸於寂寞了。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王陽明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所以,王陽明認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王陽明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所以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發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它時,在你心中那個它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它,那美麗才會呈現於你眼前,於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王陽明說致良知,良知在於我們的本心,與龍場悟道一樣,你未見龍場之時,世界於你只是狹小的周圍一圈,當你來到遼闊的自然之中,心也會變得與自然一樣廣闊,也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理。

王陽明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自龍場頓悟之後,王陽明道:「聖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捨本逐末了。由外及裡的路子整個是一場誤會。」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後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說,自成體系,又道:「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駁斥理學,正式豎起心學之大旗。

王陽明探索「發於心」。而所謂發於心,跟「唯心」完全沒有一點關係,發於心,在於儒者處事,當以自心所發,進而構建出完整的「意的世界」。「意」作為王陽明心學鏈條的中點,乃「心之所發動」,必然著手於「存物」上,是「知」與、物」與「心」關聯方式,而通過這個關聯,在儒者心中,就構建所謂「意的世界」。

心之體即性,性即是理。說的是儒家的天理,也是至善之道德準則。

在這裡我們為王陽明為我華夏民族所作出的貢獻而點讚,若所有人:能認清自我,遵從良知行事,社會能不大同?期待前輩們的指點,於評論出留言以作交流。——國學一偶敬上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中國宋明時期的心學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用這個概念來看待陽明心學,就很容易把心學理解為主觀唯心主義。更有甚者拿出王陽明的一個故事來說明。
  • 王陽明的「巖中花樹」和量子物理中「薛丁格的貓」是一回事嗎?
    王陽明一笑,就說出了古今皆驚的這段話:「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現在有很多同學就用量子力學的語言來翻譯這段話:一樹花在山中寂寞開無主,當你沒有觀察此花時,此花和你的心都是按波函數同歸於「寂」,就像那隻未打開箱子前處於死/活疊加態的貓;你來觀察此花時,則此花與你心的波函數都發生坍縮,瞬間從「疊加態」變成了「現實態」,貓不是死就是活,花要麼紅色要麼黃色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秘訣就是三個字「不動心」。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可否同天——愛因斯坦對月亮的質疑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可是從物理角度分析是否真是這樣呢?有沒有想起陶淵明那句經典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東邊採菊為何能看見南門的山?當然,這裡並不是在說相聲。所以在同一時刻,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差不多半個地球上的人在看同一個月亮的時候會存在一個很微小的視角差。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月亮這個問題了。薛丁格的貓告訴我們,只有觀察者在觀測時才會看到那隻貓的唯一狀態,這讓客觀世界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 關尹子論道家修煉觀:什麼是「以心悟道」?
    當關尹子走到成都時,果然在路途中見到一個孩童牽著一隻青羊。關尹子趕忙上前詢問,孩童告訴他,自己蜀國太官李氏家的僕童,一個時辰前,羊莫名其妙的跑出家門,自己是出門來找羊的。關尹子便請求拜見這隻羊的主人,孩童把他帶到李家,關尹子說明來意,大家都一頭霧水,原來青羊的主人是李太官三歲的兒子,怎麼會有人專程來拜訪一個小孩子呢?但李太官一家人見關尹子執意請求,只好把兒子抱出來給他看。
  • 王陽明經典名言警句大全:晨讀暮省,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8、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9、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10、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11、無私心就是道。
  • 我們都是時間旅行者
    在我想像裡幻成紫羅蘭滴著澄潔的露水我見過你笑——湛藍的寶石光澤也黯然收斂怎能匹敵你嫣然的瞥視by拜倫我們都是時間旅行者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早晨從初綠的木槿邊快速走過,依舊遇到那個四十多歲的小區垃圾清道夫,常常用早安問候他,他也報以微笑,久而久之,第一聲早安,竟搶先出自他口。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馬斯洛我們一生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物質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能夠用積極樂觀地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會隨之而來。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心裡幸福了,所表現出來就是幸福的,你幸福與否,其核心關鍵就在於你的心。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一生該有一次,為誰忘了自己;一生該只有一次,在最美年華遇見你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50字,閱讀約2分鐘,感謝閱讀)徐志摩的詩:「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今天寫的句子,是詩人的浪漫。
  • 量子這一物理學概念被發現之後,王陽明成為了「量子學的鼻祖」
    隔日酒醒之後,王陽明又擔心弟子們誤解,加以解釋道:學習狂者可以獲得開朗的心境,但若不落實到實踐中,將會步入迷途。因而提出:狂者,一克念即聖矣!王陽明首先自己做到了,他的一生就是實踐的一生。15歲仗劍出遊居庸三關;21歲格竹窮究程朱理學;37歲被貶龍場,在此悟道;48歲組織散兵遊勇,用智慧平定藩亂。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而「心正則中,身修則和」,這「中」與「和」的大本達道,與仁者同在,而「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絕對是中和而寧寂的。正如康德所謂:「本體什麼也沒有發生」,他講的是宇宙本體,宇宙的變化以千億年、萬億年計,以人短暫的生命看宇宙,那真是曾不能以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