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許多非凡的風景,我等作為匆匆過客,原本不值一提。但就是不知怎麼的,它觸動了我們內心柔軟的心靈,讓我們的情感,連同視線,與它聯結在一起,令人久久不能忘記,也無法歸於寂寞了。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王陽明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所以,王陽明認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王陽明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所以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發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它時,在你心中那個它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它,那美麗才會呈現於你眼前,於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王陽明說致良知,良知在於我們的本心,與龍場悟道一樣,你未見龍場之時,世界於你只是狹小的周圍一圈,當你來到遼闊的自然之中,心也會變得與自然一樣廣闊,也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理。
王陽明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自龍場頓悟之後,王陽明道:「聖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捨本逐末了。由外及裡的路子整個是一場誤會。」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後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說,自成體系,又道:「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駁斥理學,正式豎起心學之大旗。
王陽明探索「發於心」。而所謂發於心,跟「唯心」完全沒有一點關係,發於心,在於儒者處事,當以自心所發,進而構建出完整的「意的世界」。「意」作為王陽明心學鏈條的中點,乃「心之所發動」,必然著手於「存物」上,是「知」與、物」與「心」關聯方式,而通過這個關聯,在儒者心中,就構建所謂「意的世界」。
心之體即性,性即是理。說的是儒家的天理,也是至善之道德準則。
在這裡我們為王陽明為我華夏民族所作出的貢獻而點讚,若所有人:能認清自我,遵從良知行事,社會能不大同?期待前輩們的指點,於評論出留言以作交流。——國學一偶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