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2020-11-29 小豬看世界丫

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總之,「儒」的來源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儒家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了。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各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不斷升級,殷商以及東西周的禮樂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在戰亂中,人民不僅僅是身體的無依無靠,更可怕的是思想在一步步的改變與丟失,人們生而為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將士打仗卻不知道所為何,諸侯國的王為土地與人民而引發無休無止的爭端。此時,儒家思想便孕育而生了,沒落的貴族孔子提出「仁」「禮」,又提出「性善論」等符合人們願景的主張,迅速在人們之間傳播起來。孔子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正符合了當時人們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願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名言警句,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更是人們在亂世之中,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嚮往。對於治國,孔子提出「禮治」或者說「德治」。主張「為政以德」,將德,禮施於人民,打破貴族與庶民的界限。思想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於是,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宣傳他的學說,各諸侯國的百姓處於戰亂之中,對於如此平等,友善的學說自然而然的接受,因此,也有了孔子三千弟子,期中賢人七十二。無論是孔子還是他的七十二賢人,都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有了孔子與他人這些精彩的思想上的碰撞,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天下篇》說:「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古時候的「道術」「無乎不在」,遍布於萬事萬物之中,是貫穿宇宙萬物的「一」,並且具有強大的作用,賦予自然以靈妙、人類以睿智。而聖之所以「生」,王之所以「成」,是因為他們都領悟了這個「道術」。
  • 他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人們稱為「亞聖」
    人們的生活被戰爭摧毀,思想被戰爭踐踏,倫理道德被摧殘的一乾二淨。孟子便出生於這種時代背景下,但孟子並未被摧毀,他致力求學,努力刻苦,終成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一代大儒。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桃李滿天下,被尊為「亞聖」。孟子從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撫養孟子。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目光深遠的婦女,她希望自孟子認真讀書,可以成才。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學說,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 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是如何品評儒家先賢的?你認同嗎?
    文/惜吾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極高,他稱孔子為"聖之時者",就是能夠與時俱進,根據情況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措施的聖人。孔子懂得變通,但又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孟子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在這裡,孟子除了崇拜孔子的巨大功績,也感慨著自己生不逢時,諸侯爭霸,卻沒有聖人改變這個局面。對孔子的聲譽,孟子也盡心維護。曾有人說孔子在衛國和齊國時,依附於宦官,孟子堅決否定這個謠傳。他說孔子一生堅持仁義,遵循禮制,不會為了謀求官職而依附宦官,如果真那樣做了,就不是孔子了。顏回是孔子最為愛惜的弟子,被歷代儒家學者奉為"復聖"。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儒家學說源出夏商周三代,產生於先秦,為孔子所創。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較有影響力的其中之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是孔子的畢生理想。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這麼個態勢發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故蘇秦尊於諸侯,商鞅顯於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幹聖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乃至成功甚至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又誕生了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平民,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社會道德準則,此外,還有西方傳入並融合了本土的佛家思想體系等等,其中又以老莊思想最受老百姓推崇。1.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至聖」孔子及其經典語錄體《論語》地位之崇高讓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其中所滲透的人本思想使得《論語》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接人待物、一言一行,更折射出深邃的新聞傳播觀念。 關鍵詞:孔子;新聞傳播思想;人內傳播;框架理論;培養理論 泱泱中華幾千年,積澱而成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寶庫。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流。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
  • 中國古代4大聖人,第1名被諸子百家稱為「宗師」,孔子排倒數
    這裡為大家盤點我國古代4個稱得上聖人導師的牛人,孔子自然是在其中的,不過排倒數末尾,而且第一名還被稱為「百家宗師」,這些人之中有的人有很多歷史傳說,甚至是充滿了神話色彩。第4名:孔子。相信對於此人,筆者不需要過多介紹,畢竟,他是儒家的鼻祖,還留有諸如《論語》的很多優秀著作。
  • 每天一點國學:下學而上達,孔子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開創了文明發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種延續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願交給後人去完成。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
  • 以優秀傳統文化升華思想境界
    以優秀傳統文化升華思想境界 發表時間:2015-04-20   來源:學習時報努力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標準: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拙的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努力到忘記了吃飯,快得到忘記了憂愁,也不知自己就快要老了,等等。」
  • 試論儒家藝術理論的普遍意義與永恆價值
    內容提要:儒家藝術思想、藝術理論是儒家學說當中最核心的部分。離開了儒家的藝術思想,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學說則說不完整、說不透徹。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所說的「若臧仲武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意義與前文所說基本一致,也是把禮樂的修養的養成作為「成人」形成的最後階段。之所如此,是由於這種樂的修養是在確立了禮這一立身的根本的前提下得以養成的,所以樂實際上是把禮這種外在的制約升華為內在的需求,由理性的強制變為感性的愉悅,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無疑是人的生存境界的升華。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為一種秩序理論,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範圍的事務。因此,就內在地需要發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書·洪範》篇中有這樣的提法:「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儒家在孔子修《春秋》兩百餘年後,因為成為新生事物「郡縣制」中央集權的障礙,被革了一次命,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書坑儒」,因為從奴隸制的瓦解到重建社會組織結構,必然要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博弈。隨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異化為「君為臣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繼續成為社會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