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總之,「儒」的來源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儒家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了。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各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不斷升級,殷商以及東西周的禮樂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在戰亂中,人民不僅僅是身體的無依無靠,更可怕的是思想在一步步的改變與丟失,人們生而為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將士打仗卻不知道所為何,諸侯國的王為土地與人民而引發無休無止的爭端。此時,儒家思想便孕育而生了,沒落的貴族孔子提出「仁」「禮」,又提出「性善論」等符合人們願景的主張,迅速在人們之間傳播起來。孔子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正符合了當時人們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願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名言警句,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更是人們在亂世之中,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嚮往。對於治國,孔子提出「禮治」或者說「德治」。主張「為政以德」,將德,禮施於人民,打破貴族與庶民的界限。思想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於是,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宣傳他的學說,各諸侯國的百姓處於戰亂之中,對於如此平等,友善的學說自然而然的接受,因此,也有了孔子三千弟子,期中賢人七十二。無論是孔子還是他的七十二賢人,都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有了孔子與他人這些精彩的思想上的碰撞,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