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2020-12-04 歷史鑑賞者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術都可以自由傳教。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

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可是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少正卯作為六卿正官的副職,大小也是個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居然在魯國公然宣傳法家文化,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開辦私學,還搶走了孔子不少學生。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

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孔子開辦私學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辦私學,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職,屬於六卿正官的副職,相當於魯國副部長級別。

少正卯為啥沒成為什么子呢?那是因為他被孔子給殺了。少正卯當時也辦學校,不過他宣傳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孔子講課徐徐道來,而少正卯這邊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很顯然不是一個路子的老師教出來的。

這就好比一個是只會寫文章的老教授,一個是嘴皮子超級厲害的演講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聽誰的課呢?當然是演講家的。演講家少正卯,不僅演講水平十分到位,時不時還蹦出一個笑話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那叫一個生動。老夫子孔子的學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給吸引了過去。學生少了,學費自然也就少了,這也就罷了,自己的學說也就宣傳少了,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老夫子背著雙手,曾經偷偷過來聽過一兩節課,課堂上風趣無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確不小。老夫子嘆了口氣搖搖頭,直言成何體統。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人,一本正經,徐徐道來。而不是像個機關槍一樣,擁有掃蕩全場的氣勢。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學術觀點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講水平高,那也就算了。畢竟兩位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有人喜歡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歡徐徐道來的。

況且孔子對自己的學識非常自信,他相信論淵博程度,他少正卯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是有一點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們倆的學術完全不沾邊。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這兩種思想在魯國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沒有那麼小氣,不會說不讓少正卯宣傳自己的思想。畢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誰都有表達權。可是這個時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甚至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過去。

這麼個態勢發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故蘇秦尊於諸侯,商鞅顯於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幹聖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鄭儋亡齊而歸魯,齊有九合之名,而魯有幹時之恥。夫據千乘之國,而信讒佞之計,未有不亡者也。---《陸賈新語》

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

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殘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張的儒家治國,其實在當時,並不受其他諸侯國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魯國。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後的希望,所以孔子當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這個時候少正卯卻用法家思想來侵蝕儒家思想,這是孔子絕對不能容許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很多種學說,很顯然,法家思想是佔據上風的,因為這種思想比較實用,我們現在都在用。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難戰勝法家思想的。儒家講究大格局,講究思想層面上的仁義。可是真正落實到實踐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來得快。為此孔子十分惱火,他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在一番思慮以後,孔子終於下定決心,必須要剷除少正卯。只有少正卯這種人消失了,那麼法家思想才不會傳染到整個魯國上下。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手中權力很大,殺掉一個少正,其實還是辦得到的。他認為殺掉這個人,才能夠斷絕這個人的思想得以傳播。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真正的好思想,是絕對不缺傳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會擔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麼優秀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總結:千年來的統治者,都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西漢時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時倡導的黃老學說,還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骨子裡都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要知道,西漢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時代。

漢宣帝劉詢曾經這麼教育過自己的兒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確,光用儒家治國是不行的,必須要結合王霸之道。而這其中的霸道,其實指的就是法家治國的理念。

所以說孔子殺少正卯時所糾結的問題,在後世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必須要擺在最前面。臣子們都必須要遵守,至於皇帝們嘛,嘿嘿。

參考資料:

《陸賈新語》

《荀子》

《史記》

《漢書》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孔子一生的汙點,因一件事情,被孔子找理由誅殺並暴屍三日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僅開創了私人講學的一種新模式,還用仁、義、禮、智、信勸人向善。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都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時候,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偉人了。然而,偉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至少在現在看來,頗有不妥。
  • 孔子勸人向善,但他殺了少正卯,還要暴屍三天,這麼狠毒嗎?
    原始的儒家其實很人性化的,孔子也是正常的有血性的一個男人。到朱熹之流的發揚光大後,儒教僅剩下克己復禮的教條,壓抑人性的虛偽。這正是歷代統治階級多需要的。孔子五十知天命,此天命是要殺少正卯?非也!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501年他50歲,此年他停修《春秋》,改作易書《十翼》,而二年後499年,他會殺少正卯?此就是所謂五十知天命?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在魏文侯時期,主導變法,富國強兵,他的師承脈絡也直接繼承自孔子一脈。並且寫出了法家最關鍵的法經。法經的問世直接導致了日後法家的大成者商鞅在秦國的所作所為。而且之中的很多社會概念以及國家治理理念方面也有濃重的儒家情懷。可以說當時的法家還比較原始,在具體的法條上是集各國法律建設之所長。可以說,當時的法家理論還沒有真正構建,所做出的很多法律規章除了是對前人的總結以外,還有適度的創新。
  • 韓非子批判老師荀子,引得法家和儒家不相容,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有子弟,子產幫我教誨;我有田地,子產幫我增產;子產要是死了,誰來接替他呢?子產重法治。老百姓先罵後頌,看來法治不是個壞東西,經住了百姓的考驗。但是孔子是反對「法治」的,當法治出現,並呈現勃勃之勢的時候,他提出了「德治」,用德治對抗法治。可是,「德治」思想的孔子根本無法對抗「法治」。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當中,子貢的學問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顏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遊列國,自己很窮,很倒黴,但是每個國家對於他的推薦,那是要買帳的。他的弟子在各個國家,有當軍隊司令員的,有當行政首長的,所以,每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幾百萬人口的天下,他的學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學生絕對聽他的話,他動一下,諸侯國都會動搖,誰敢用他?
  • 此人不死,日本難佔東北,他被槍斃後,張作霖嘆口氣:暴屍三日!
    李景林的父親常年習武,狠抓李景林的武術底子,在他小時教他學武,在他長大後送他入陸軍青年學校學習,由此奠定了李景林的武術基礎。等到畢業後,李景林渴望為國貢獻,投身於戰鬥之中。提及最出彩的一次作戰,則是在攻打三眼橋一戰上。 當時,李景林領著五百人的敢死隊作戰,闖進槍林彈雨的戰場之中,打起仗來兇悍不可欺。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總之,「儒」的來源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儒家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了。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流。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他繼承了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層面的觀點,系統地闡發了「仁政」學說,基本上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人民的位置在政治中至關重要,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ix。其次,施仁政的原因是要「得其民」,而民心的向背直接決定了政治上的成功或失敗。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拙的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努力到忘記了吃飯,快得到忘記了憂愁,也不知自己就快要老了,等等。」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根據孔子所言,「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屍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其每天多次進行的自我反省是由他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的交往學習、參加喪事祭拜、喜好飲酒等社會實踐活動所引發的。 三、培養理論 作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提出的仁德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百姓頭腦深處,對國家政治、社會安定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就是培養理論作用的完美發揮。培養理論由美國學者格伯納最先提出,他認為大眾傳媒提供的象徵性現實帶有某種傾向性,導致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巨大偏差,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
  • 孔子的「禮儀」思想,被低估兩千年的高級哲學
    實際上,孔子的哲學核心就是幫助人類解決這些日常細節的問題,他提倡「克己復禮為仁」,企圖用禮儀幫助人類構建和諧的、穩定的、仁愛的文明秩序。可以說,禮儀才是孔子哲學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儒家學說的潛力、彈性所在。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中西方文化巨匠中國的孔子中國的文化形成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當時各家各派,對於社會的走向紛紛宣揚自己的觀點。雖然在當時,法家因為"重典"而契合當時亂世的社會需要。可是,在漢武帝時期後,儒家思想就一枝獨秀,並在後世的歷朝歷代都被重視、應用。而若論中國文明源頭時期的文化巨人,孔子當仁不讓。
  • 世人皆知孔子是文聖孟子是亞聖,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還有一個後聖
    世人皆知孔子是文聖孟子是亞聖,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還有一個後聖大家都知道,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被世人尊為「文聖」的孔子,他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和牛頓誰偉大,誰對人類貢獻大?
    1.孔子貳貨文科生,挫見智障理科生,人家孔子千古聖人萬世師表。牛頓就是個科學家,頂多也就是偉大的科學家。能和孔子比嚒?都不是一個級別牛盾是個金融家,英鎊金本位法償就是他提出的。你個文科生不懂。用不著懂,孔子是文明的基礎,而牛頓是人類文明大樓的某一層。孔老二思想在今天人眼裡有四大歧視你心理沒個數嗎?職業歧視,性別歧視,民族歧視,年齡歧視。
  • 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歷史冷知識#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