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術都可以自由傳教。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
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可是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少正卯作為六卿正官的副職,大小也是個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居然在魯國公然宣傳法家文化,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開辦私學,還搶走了孔子不少學生。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
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孔子開辦私學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辦私學,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職,屬於六卿正官的副職,相當於魯國副部長級別。
少正卯為啥沒成為什么子呢?那是因為他被孔子給殺了。少正卯當時也辦學校,不過他宣傳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孔子講課徐徐道來,而少正卯這邊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很顯然不是一個路子的老師教出來的。
這就好比一個是只會寫文章的老教授,一個是嘴皮子超級厲害的演講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聽誰的課呢?當然是演講家的。演講家少正卯,不僅演講水平十分到位,時不時還蹦出一個笑話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那叫一個生動。老夫子孔子的學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給吸引了過去。學生少了,學費自然也就少了,這也就罷了,自己的學說也就宣傳少了,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老夫子背著雙手,曾經偷偷過來聽過一兩節課,課堂上風趣無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確不小。老夫子嘆了口氣搖搖頭,直言成何體統。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人,一本正經,徐徐道來。而不是像個機關槍一樣,擁有掃蕩全場的氣勢。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學術觀點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講水平高,那也就算了。畢竟兩位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有人喜歡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歡徐徐道來的。
況且孔子對自己的學識非常自信,他相信論淵博程度,他少正卯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是有一點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們倆的學術完全不沾邊。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這兩種思想在魯國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沒有那麼小氣,不會說不讓少正卯宣傳自己的思想。畢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誰都有表達權。可是這個時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甚至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過去。
這麼個態勢發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故蘇秦尊於諸侯,商鞅顯於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幹聖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鄭儋亡齊而歸魯,齊有九合之名,而魯有幹時之恥。夫據千乘之國,而信讒佞之計,未有不亡者也。---《陸賈新語》
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
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殘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張的儒家治國,其實在當時,並不受其他諸侯國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魯國。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後的希望,所以孔子當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這個時候少正卯卻用法家思想來侵蝕儒家思想,這是孔子絕對不能容許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很多種學說,很顯然,法家思想是佔據上風的,因為這種思想比較實用,我們現在都在用。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難戰勝法家思想的。儒家講究大格局,講究思想層面上的仁義。可是真正落實到實踐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來得快。為此孔子十分惱火,他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在一番思慮以後,孔子終於下定決心,必須要剷除少正卯。只有少正卯這種人消失了,那麼法家思想才不會傳染到整個魯國上下。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手中權力很大,殺掉一個少正,其實還是辦得到的。他認為殺掉這個人,才能夠斷絕這個人的思想得以傳播。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真正的好思想,是絕對不缺傳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會擔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麼優秀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總結:千年來的統治者,都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西漢時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時倡導的黃老學說,還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骨子裡都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要知道,西漢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時代。
漢宣帝劉詢曾經這麼教育過自己的兒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確,光用儒家治國是不行的,必須要結合王霸之道。而這其中的霸道,其實指的就是法家治國的理念。
所以說孔子殺少正卯時所糾結的問題,在後世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必須要擺在最前面。臣子們都必須要遵守,至於皇帝們嘛,嘿嘿。
參考資料:
《陸賈新語》
《荀子》
《史記》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