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孔子一生的汙點,因一件事情,被孔子找理由誅殺並暴屍三日

2020-12-05 胖農回來了

簡短一句話,剖析一段史。讓「歷史大農」用簡潔的語言,為您講述一段歷史辛密。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以夏、商、周三朝的傳統文化作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學不但內涵豐富複雜,而且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並發展出了基礎的理論和思想。而且孔子首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創辦了私人學府,是的中華文化得以廣為傳播。

隨著時代的變遷,儒學在中國人眼中已經根深蒂固,深深刻進了我們的腦海裡。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細說一下孔子了。

孔子教學

孔子,在中國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對中國的教育影響太大了。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僅開創了私人講學的一種新模式,還用仁、義、禮、智、信勸人向善。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都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時候,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偉人了。然而,偉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至少在現在看來,頗有不妥。

少正卯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有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比之孔子那是絲毫不差的,此人就是少正卯。

此人能言善辯,是魯國的著名人物,而且在當時他也曾辦過私人學府。非但如此,他的教育方式很獨特,慢慢的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去。最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孔子的很多學生也都被他吸引過去!但從這方面來說,他的教育水平就絕對不在孔子之下。

孔子欲誅殺少正卯

同樣是創辦私人學堂,他的課程似乎比孔子更有特點,所以才能連孔子的學生都能吸引過去。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為他埋下了殺身之禍。由於不是太認同少正卯,而且孔子擔心自己的學生經常去他那裡聽課會誤人子弟,再三思索之後,孔子決定製裁少正卯。

當時的孔子已經是魯國的代理宰相,他以「小人之桀雄」、「身兼五劣」為由,誅殺他於東觀之下,並暴屍三日。作為我們心中的孔大聖人,這種做法的出發點雖是好的,但難免有些不妥。

時隔多年,再想到此事,放在如今這個社會,當真是有欠考慮。況且孔子只是以這兩種不能肯定的理由,就誅殺了少正卯,著實有點說不過去,甚至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汙點。對於孔子當時的這種做法,你贊同嗎?歡迎關注並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牽扯到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此文章為歷史大農原創,特此聲明(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周年,下面就和小編一起通過孔子的3則故事,感受這位聞名中外的偉人的人格魅力,接受他浩瀚思想的啟迪。一、孔子向師襄請教學琴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
  • 孔子故鄉開排大型話劇《孔子》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濟南7月21日電(於葦杭 吳書光)2020年是孔子誕辰2571年。21日上午,山東省舉行大型話劇《孔子》開排儀式,即將推出八場話劇《孔子》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
  • 孔子:人怎麼能和吃屎的貨一般見識呢?
    孔子周遊列國,一天,路遇一彪形大漢,大漢問孔子:聽說你很博學,我問你個問題,你說一年有幾季?孔子回答有三季,大漢滿意而走。弟子問孔子,一年明明四季,先生您怎麼說三季啊?孔子說:你們不知道,此人乃是屎殼郎成精所變,一到冬天就鑽進糞堆,一生只見春夏秋三季,他怎麼知道一年有四季呢?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
  • 不能簡單的說孔子是無神論者
    孔子倡導禮悅,要知道禮悅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祭祀」,雖說後世祭祀中更多的事對先人的懷念、敬畏和依託,但是時至今日卻仍然無法徹底讓所有人真的放棄對另一個世界的探尋和好奇之心,我相信孔子在提倡禮悅之時,也並不真的是本著「懷念」的唯一情感來的;此外,孔子為《易經》作翼,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探尋意義,一個不信鬼神,不往生死的人,真的只是好奇而著嗎?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公元前489年,孔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境內,從舞陽至方城時,因聽說葉公賢明而轉向北到葉縣。當時,由於楚昭王病逝,葉公作為楚國治理北方的最高長官,負責了對孔子的接待工作。葉公的名字叫沈諸梁,蔭承父功,主政葉邑,施惠政於民,時人稱賢良,並尊稱其為葉公。葉公久慕孔子賢名,在接待孔子時,就向孔子問詢「為政之道」,孔子答:「近悅遠來」。葉公非常同意孔子的回答。
  • 周澤雄:孔子塑像的可疑意義
    別說正對長安街,改天我們把孔子像弄到月球上去,國人大概也會訇然叫好。話說回來,即使在我們的文化先賢中挑一位最不必急於立碑塑像的人物,同樣非孔子莫屬。理由很簡單:孔子塑像還少嗎?中國各地有著不勝其數的孔廟文廟(兩者大體是一回事),其中任一座都巍然矗立著「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清順治二年(1645年)給孔子的加封〕雙手交疊的藹然形象。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史記》所說越石父「在縲紲中」一語,據日本瀧川資言考證,是採自《呂氏春秋》,原文「累之」,是因負累作僕,司馬遷卻誤解為「縲紲」了)。他同時有素樸的民主思想。他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有好處的,他說這像調味一樣,正因為味道不同,才可互相調劑,味調好了,才好吃;如果都是同樣主張,隨聲附和,那就是白開水加白開水了,還有什麼味道(見《左傳》昭公20年)!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幾千年來孔子故居孔林既不招烏鴉,也沒蛇,竟因樹林中藏有這2物
    幾千年來孔子故居孔林既不招烏鴉,也沒蛇,竟因樹林中藏有這2物說到孔子,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他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我國幾千年來的,一直有想著我國的祖祖輩輩,從古至今人們都尊稱他為孔聖人,在古代很多帝王都將他的思想作為治國之本,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
  • 在全世界孔子與屈原誰的影響力更大?
    孔子與屈原在中國的影響太大了,許多人被他們之中之一的精神所導引著。但是在這裡,卻有一件大可對照的事看出來了,這就是:受了孔子的精神的感發的,是使許多絕頂聰明的人都光芒一斂,願意作常人,孟軻是這樣的人,朱熹也是這樣的人!反之,受了屈原的精神的影響的,卻使許多人把靈魂中不安定的成分攪醒了,願意作超人,賈誼是一個例,李白也是一個例。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孔子勸人向善,但他殺了少正卯,還要暴屍三天,這麼狠毒嗎?
    更何況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旅》卦',卦中大義是說孔子,即便從外表上去看,孔子也是一個溫柔心慈的人,而這種人對那些固執堅強的人是沒有大的作用的,充其量只有小亨,小的成果!孔子殺少正卯,無人說其兇殘。這真體現了孔子的能力,孔子能文能武,絕對不是我們理解的迂腐的書生。少正卯就是古代郭沫若,當然口才比郭沫若強多了,傳銷頭子,除了孔子,沒人敢殺。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孔子帶著當時國際一流的企業家、外交家、縱橫家子貢,堪稱政治、經濟、外交、工商樣樣都通的大通才周遊列國。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當中,子貢的學問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顏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遊列國,自己很窮,很倒黴,但是每個國家對於他的推薦,那是要買帳的。
  • 思想無國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維與孔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消極被動的人總有理由為自己的不如意買單,而少有人能做到如孔子般的聖賢之人,把精力放在改變自身而謀求成長。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讚他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仍能好學不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所以孔子批評自己的性格急躁的弟子子路,並告訴他,真正的生活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要是知道了就說知道了,要是不知道,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反思自省。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意思。這一點,道家的老子也一直強調,人要體會大道自然,一定要認識自己,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孔子的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