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2020-12-06 拙愉微評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主流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

拙的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努力到忘記了吃飯,快得到忘記了憂愁,也不知自己就快要老了,等等。」

拙的體會:

這裡講的葉公,是楚國的一個大夫,後來平定內亂有功官升至令尹,即宰相。他所在的採邑叫葉城,所以叫他葉公,後來改姓葉。這也是全球葉姓的始祖。此外,葉公是一個務實主義者,有賢才,不貪功,為葉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葉縣的發展治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歷史上對其評價相當不錯。此外葉公好龍中的葉公指的也是這位。但明顯,葉公好龍的說法是不真實的,哪裡有龍嘛?據說是儒家為了抨擊葉公而虛構的。

本篇說的事情,是在孔子周遊列國時,特地去拜訪葉公而發生的。據說孔子也想得到葉公的重用。但是由於葉公是法家派,與孔子的儒家派說不到一塊,最後孔子就又離開了。史記當中還記載了孔子與葉公爭論的問題,在後續的篇章當中會講到。

葉公也想了解孔子的人,所以就問了子路,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應該是擔心說錯吧。孔子聽了之後就說了本篇的話。

「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說的是孔子奮鬥的一生,快樂的一生,學習的一生,投入的一生。也確實是孔子的人生寫照啊

相關焦點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葉公問政是一個千古佳話。
  • 葉公和孔子抬了一句槓被嘲笑兩千年,嶽飛站隊孔子,孟子卻更巧妙
    因為我記得我從小學三年級就知道了葉公的大名,小學課文《葉公好龍》詳細的記載了葉公的」好龍情形「。我當時就心想這葉公真虛偽,有膽喜歡又沒膽面對,真是個小丑。但隨著長大閱歷的增加我對葉公有了更真實的了解,我意識到:我以前真是誤會葉公了。
  • 拙讀《論語》第三百零七篇:德才兼備才不會離經叛道
    主流譯文: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儀來約束自己,也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拙的譯文:孔子說:「要廣泛地學習知識,要以禮節來約束,這樣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拙的體會:這又是《論語》當中又重複的一篇言論了。既然重複了,也不知道編輯怎麼想的,都過去兩千多年了,也搞不明白了,那我們也就照著多解讀一次吧。博學於文,指的是一個要廣泛去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孔子與弟子以及那時的公卿大夫們常常「交相對問」,相關典籍記載了許多「孔子應答」、「弟子相與言」以及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的生動場景。《論語》的材料多來源於弟子的記錄,用西漢時期孔安國的話說,就是具有「正實而切事」的特徵。孔子弟子有記錄孔子言論的習慣,孔子去世後還有所傳授。
  • 文化解讀:葉公不姓葉?「葉公好龍」是黑化?真相如何?
    我們都熟知成語「葉公好龍」,其實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主要是葉邑地形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山上的五條溝水激流而下,北面低洼的地方被水淹了。雨季過後,南部丘陵地高,不能蓄水,又變為旱地。北澇南旱,百姓苦不堪言。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主辦單位:湖南圖書館 展覽地點:四樓古籍閱覽室展覽時間:2020.11.05——2021.03.21賞冊府珍藏《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 葉姓始祖葉公:傳聞是個青銅,實際是個王者
    葉公好龍的成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千百年來,葉公一直是人們恥笑的對象,大家也習慣性拿他來諷刺那些只喜歡做表面工作,卻不注重實際的人。因為故事涉及神話色彩,一般人都認為葉公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在歷史當中並不存在。但事實上,歷史上不但確有葉公這個人,他還是全球葉姓華人的始祖,至於葉公好龍一說,則完全是屬於瞎扯蛋,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說歷史上真實的葉公。
  • 歷史上的葉公竟如此厲害!
    一提到葉公大家就想到葉公好龍的故事,說這葉公非常喜歡龍,身上帶的牆上掛的都是龍。結果天上的龍一看竟然有如此喜歡我的人就下凡來看了,結果葉公一看是真龍下的連忙逃走的故事。後來用來諷刺葉公這種空談理論,不務正事的思想和作風。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如何取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1.
  • 「葉公好龍」傳了兩千多年,但你知道真實的葉公是什麼樣的人嗎?
    後來用來諷刺葉公這種空談理論,不務正事的思想和作風。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真實的葉公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人。據考證,葉公是羋姓,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他的曾祖父的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後來到了後來楚昭王即位時,年僅24歲的葉公被封了官,在當時楚國的地方長官都稱為「公」,到這就正式成為「葉公」了。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一位坐著牛車的老人,帶著他的教科書,正步履蹣跚地向我們走這就是我拿起《論語》時腦海裡出現的畫面。讀《論語》,無論從做人、處世還是做學問,都有很大的啟發,但就我個人來說,讓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教化」的作用太大了。孔子帶著當時國際一流的企業家、外交家、縱橫家子貢,堪稱政治、經濟、外交、工商樣樣都通的大通才周遊列國。
  • 《論語》·樂:偉大的音樂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直抵情感的軟肋
    (《論語·泰伯》)也自在情理之中了。那麼了解孔子心目中的「樂」對於理解《論語》和讀懂孔子的思想自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擬從「春秋之樂」、「《論語》之樂」、「孔子之樂」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作為近期《論語》讀後感的系列文章之一,以就正於大家。(自註:本文中的「樂」多數時候是指音樂之樂,個別地方是指快樂之樂,望讀者閱讀時留心。)
  • 資深編輯白子超《白說論語》出版
    圖說:白子超的《白說論語》 網絡圖匯集新民晚報資深編輯白子超二百餘篇隨筆的《白說論語》,日前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白子超1981年進入復刊的新民晚報,開始了他的報人生涯,曾任新民晚報社體育編輯、新民體育報副主編等職,發表過小說、詩歌、散文、文藝評論等近百萬字。
  • 《論語通解》:在涓涓細流的文字中浸潤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孔子不是死後被人捧出來的,他在中年時期就已經有聖人之名;孔子學說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為人倫的通則,並非是個人在學術、概念、知識意義上的臆造。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了孔子及《論語》。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約15900字。篇名取自每篇句首(「子曰」除外)的兩字或三字詞。《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子路見他們既如此荒唐,對孔子又這樣不尊重,便不耐煩起來,對孔子說:「老師可以走了吧?」孔子說:「還要待一待。魯國就要在郊外祭天了,如果能把祭肉分送過來,那就是還尊重我們,我就還可以留一留的。」 但是季桓子終於接受了齊國的美女駿馬,不問政事已經有三四天了(見《論語·微子》篇,第4章)。祭天也祭過了,可是並沒有送祭肉來(見《孟子·告子》篇下,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