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2020-12-04 善解仁意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約15900字。篇名取自每篇句首(「子曰」除外)的兩字或三字詞。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

《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到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為止,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論語》始終是中國讀書人的必讀之書。《論語》不僅構造了中國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地影響了東亞諸國,並因而形成了以中華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論語》早在21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傳入朝鮮,傳入日本也已1600多年,至今仍在日韓兩國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西風東漸後,儒家文化便不斷遭受各種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備受世人誤解。一些人認為,儒家要為肆虐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負責。但事實上,中國專制的思想根源,起先是法家,後來則混入其它西方邪說。讓儒家為專制「背鍋」,實在是張冠李戴,荒謬至極。因為儒家主張行大道,而專制則是棄仁義;儒家主張「喻於義」,而專制則是「喻於利」;儒家主張「天下為公」,而專制則是「天下為家」;儒家主張「選賢舉能」,而專制則是權力獨享;儒家主張以德服人,而專制則是以力服人;儒家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專制則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儒家主張「義以為質」,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主張「從道不從君」,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專制則要求對權力絕對服從。總之,儒家尚仁,專制尚力;儒家為仁,專制為不仁。儒家與專制可謂別如天壤,勢同水火,怎麼可以混為一談?若是儒家主張專制,那麼尚專制之法的韓非子又何以會說「儒以文亂法」?行專制之法的秦始皇又何以會「焚詩書」、「棄禮義」?

一些人認為,儒家是用來「愚民」的。但眾所周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說:「未智,焉得仁」。若不能分辨是非善惡,也就無法真正為仁,這是再淺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而「愚民」卻是要使民眾無分是非善惡,只唯權力馬首是瞻,其與「未智,焉得仁」的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馳。儒家主張開啟民智,主張「學」而「思」,主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主張若此,何以「愚民」?

一些人認為,儒家應為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負責。但事實上,孔子明確主張對民眾要既「富之」且「教之」;子貢問政,孔子明確提出要「足食,足兵,民信之」;孔子還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實際上,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恰恰是專制者背離孔子之道,為滿足私慾而濫權自利,為維護統治而絕民智勇的結果。

還有一些人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愚昧落後的根源,是進入現代文明的障礙。但事實上,自二戰之後,儒家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均相繼實現了政治民主化和經濟現代化,順利完成了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快速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據統計,在2016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前10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儒家文化圈中的新加坡以5.32萬美元位列美國之後排名第六;香港以4.21萬美元排名第十八;日本以3.25萬美元排名第二十五;韓國以2.75萬美元排名第二十九;臺灣以2.21萬美元排名第三十三。

日、韓兩國雖然採用了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儒家文化作為傳統的主流文化,其影響仍根深蒂固,其作用也無可替代。正因如此,日、韓兩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才表現出了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的特徵。比如,注重群體觀念和相互協作,崇尚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重視倫理教育和道德修養,等等。

在學習借鑑西方經驗的現代化過程中,日韓兩國既保持了良好的儒家傳統,又創造出了有別於西方的東方文明。尤其現代日本的國民素質之高,可謂舉世皆嘆,有目共睹,這顯然離不開儒家文化的薰陶濡養。儒家文化圈的發展成就充分說明:以仁為本、充滿善意的儒家文化,不僅不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反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9.1:輕私慾子罕言利,重道義與命與仁
    「子罕篇第九」1【原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是將句中的兩個「與」字視作了連詞「和」,意思是孔子很少言及「利」和「命」和「仁」。但事實上,「仁」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相對於《論語》全文15900字來說,「仁」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其出現的頻率已經相當高了。尤其是「裡仁篇」的前七章,在總共203個字中竟有18個「仁」字。因此,說「子罕言」「仁」,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 現在的人讀《論語》,真的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嗎?
    我不知道持這樣看法的人是否看了《論語》?看了幾遍?看懂了沒有?看懂了每一個章句,還是僅僅看懂了一部分?如果敢於肯定的回答,再放狂言不遲。無知者無畏,此言果然不虛。《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目「四書五經」中的重要篇目,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基本都集中在這本著作中。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雖然這個儒術跟孔子所推行的儒家思想有所差別,甚至說是有點變味了。但是從這開始,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在之後的兩年多年裡,作為主流思想影響著我們這個國家,影響著我們華夏子民。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女寶寶起名:論語機靈聰明的新生兒名,個個都響亮大氣
    中國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論語》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並影響著全社會的思維結構。儒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從漢代開始,它就是無可爭議的主流意識形態。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
  • 連鎖論語201024「當標準化遇到Z世代應以夷制夷、滌故更新」
    #連鎖論語#201024「當標準化遇到Z世代應以夷制夷、滌故更新」當越來越多的新生代進入組織時,部分標準化操作可能會受到挑戰。此時可因勢利導,鼓勵新生代在原有標準化基礎上,不斷探索直至沉澱新的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是經驗和教訓的沉澱,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 ...出版廣電報點讚山東臺這個H5:用外語說論語引發儒家文化中外共振
    點擊上面圖片可體驗h5作品這款H5產品以手繪山東文化景點長圖為背景,網友通過滑動屏幕跟隨騎單車的孔老夫子一路騎行,從靜謐的大明湖出發,一路體驗泰山之巔的空曠、曲阜孔府的威嚴深厚以及青島棧橋的海天合一,飽覽文化山東。同時,H5特別選取《論語》裡的十句名言,用普通話、英語、俄語以及青島話四種語音解讀的形式,讓網友隨意切換體驗多種語言下的《論語》之美。
  • 女寶寶取名:20個宛如天仙的論語寶寶名,冷門且好聽
    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精讀《論語》而咀嚼之,覺得聖人無一句話不幽默。」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主辦單位:湖南圖書館 展覽地點:四樓古籍閱覽室展覽時間:2020.11.05——2021.03.21賞冊府珍藏《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如何取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1.
  • 試論儒家藝術理論的普遍意義與永恆價值
    主要從事藝術學理論、美學、文化理論研究(北京 100029)。(《論語·八佾》)孔子對於《韶》的盡善盡美與《武》的盡美未盡善的比較,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他實際上把藝術作品的美與善、形式與內容明確區分開來,看到藝術的形式之美既有與內容之善相統一的情形,也有不相統一的情形。而不相統一的情況,有時是內容之善勝於形式之美;有時則是形式之美勝於內容之善。不管怎樣,孔子已經看到了形式對於內容、美對於善的相對獨立性,對於藝術理論的歷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小女孩取名:15個婀娜多姿的《論語》女孩名字,你想做那個有趣的人嗎?
    也許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不會想到,《論語》成書後對於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是兩千年中國人生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如果無法讀懂、讀通、讀透此書,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在朝鮮半島,自公元1世紀初期,人們就開始接受《論語》等儒學經典。公元4世紀,百濟設立儒家的五經博士教育制度。公元6世紀,儒學在新羅興起,新羅統一後在中央設立國學傳授儒學經典。高麗時期,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在地方設立鄉校,廣推儒學教育。958年,高麗實行科舉制度,將儒學經典列為科考內容,進而迅速推動儒學在朝鮮半島的流播。
  • 走進孔子故鄉|近距離感受儒家文化,尼山聖境之旅
    尼山聖境位於 曲阜 市東南25公裡處,總規劃佔地面積35.76平方一公裡,功能定位為「文化修賢度假聖地」和「世界級人文旅遊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題為「明禮生活方式」,是一項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教育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這裡是孔子臨川感嘆地,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聲震長河。
  • 王素|從陸贄到袁黃——「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當下為什麼需要弘揚「善學」,宣傳「善文化」?嘉善為什麼對「善學」與「善文化」情有獨鍾?等等問題,確實值得探討!性善與性惡相對論的奧妙在於可以不限時空和引力。既然有「善」,就必然有「惡」!而性善與性惡,二者相對,實際由來已久。奇怪的是,性善與性惡,均出自儒家。孔子講「中庸」,原本沒有絕對的性善與性惡。儘管他說「仁者愛人」,談「有教無類」,其實包含了性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草食動物」林語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在上海辦《論語》、《宇宙風》雜誌的時候,每天在他的「有不為齋」來來往往的,大都是像他這樣橫跨中西文化的高等紳士。吳經熊留學哈佛,回國後擔任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流利的英語中故意帶一點家鄉寧波的口音。邵洵美曾經在劍橋讀英國文學,長著一個古希臘人的鼻子,卻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名士做派,不穿西裝,風流倜儻,有妻有妾,公開與美國女作家項美麗同居。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 《論語通解》:在涓涓細流的文字中浸潤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了孔子及《論語》。究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孔子及其弟子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所說即所行,而今天的一些學者常常所說非所行,甚至學術的表達和真實的行為毫不相干,這就不能理解孔子「天人本一」的覺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