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約15900字。篇名取自每篇句首(「子曰」除外)的兩字或三字詞。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
《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到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為止,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論語》始終是中國讀書人的必讀之書。《論語》不僅構造了中國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地影響了東亞諸國,並因而形成了以中華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論語》早在21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傳入朝鮮,傳入日本也已1600多年,至今仍在日韓兩國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西風東漸後,儒家文化便不斷遭受各種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備受世人誤解。一些人認為,儒家要為肆虐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負責。但事實上,中國專制的思想根源,起先是法家,後來則混入其它西方邪說。讓儒家為專制「背鍋」,實在是張冠李戴,荒謬至極。因為儒家主張行大道,而專制則是棄仁義;儒家主張「喻於義」,而專制則是「喻於利」;儒家主張「天下為公」,而專制則是「天下為家」;儒家主張「選賢舉能」,而專制則是權力獨享;儒家主張以德服人,而專制則是以力服人;儒家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專制則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儒家主張「義以為質」,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主張「從道不從君」,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專制則要求對權力絕對服從。總之,儒家尚仁,專制尚力;儒家為仁,專制為不仁。儒家與專制可謂別如天壤,勢同水火,怎麼可以混為一談?若是儒家主張專制,那麼尚專制之法的韓非子又何以會說「儒以文亂法」?行專制之法的秦始皇又何以會「焚詩書」、「棄禮義」?
一些人認為,儒家是用來「愚民」的。但眾所周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說:「未智,焉得仁」。若不能分辨是非善惡,也就無法真正為仁,這是再淺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而「愚民」卻是要使民眾無分是非善惡,只唯權力馬首是瞻,其與「未智,焉得仁」的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馳。儒家主張開啟民智,主張「學」而「思」,主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主張若此,何以「愚民」?
一些人認為,儒家應為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負責。但事實上,孔子明確主張對民眾要既「富之」且「教之」;子貢問政,孔子明確提出要「足食,足兵,民信之」;孔子還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實際上,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恰恰是專制者背離孔子之道,為滿足私慾而濫權自利,為維護統治而絕民智勇的結果。
還有一些人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愚昧落後的根源,是進入現代文明的障礙。但事實上,自二戰之後,儒家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均相繼實現了政治民主化和經濟現代化,順利完成了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快速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據統計,在2016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前10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儒家文化圈中的新加坡以5.32萬美元位列美國之後排名第六;香港以4.21萬美元排名第十八;日本以3.25萬美元排名第二十五;韓國以2.75萬美元排名第二十九;臺灣以2.21萬美元排名第三十三。
日、韓兩國雖然採用了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儒家文化作為傳統的主流文化,其影響仍根深蒂固,其作用也無可替代。正因如此,日、韓兩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才表現出了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的特徵。比如,注重群體觀念和相互協作,崇尚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重視倫理教育和道德修養,等等。
在學習借鑑西方經驗的現代化過程中,日韓兩國既保持了良好的儒家傳統,又創造出了有別於西方的東方文明。尤其現代日本的國民素質之高,可謂舉世皆嘆,有目共睹,這顯然離不開儒家文化的薰陶濡養。儒家文化圈的發展成就充分說明:以仁為本、充滿善意的儒家文化,不僅不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反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