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9.1:輕私慾子罕言利,重道義與命與仁

2020-12-04 善解仁意

「子罕篇第九」1

【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

孔子很少談及私利。但贊同天命,贊同仁道。

【注釋】

「罕」,稀少,很少。

「利」,指私利。

「與」,贊同、肯定。

「命」,指天命,而非指宿命。

「仁」,指仁道。

【評析】

由於對兩個「與」字的解讀不同,本章通常有以下三種句讀方式。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是將句中的兩個「與」字視作了連詞「和」,意思是孔子很少言及「利」和「命」和「仁」。但事實上,「仁」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相對於《論語》全文15900字來說,「仁」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其出現的頻率已經相當高了。尤其是「裡仁篇」的前七章,在總共203個字中竟有18個「仁」字。因此,說「子罕言」「仁」,是很難令人信服的。此外,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是世所公認的。很難想像作為一個很少被孔子言及的概念,「仁」會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是將前一個「與」看作連詞「和」,後一個「與」看作動詞「贊同」。意思是說孔子很少言及「利」和「命」,但贊同「仁」。將「與」作「贊同」解,其實是隱含了對「子罕言」的「利與命」的否定。但事實上,孔子雖然很少言及私利和天命,也並不贊同私利,但孔子卻贊同天命。由孔子自許「五十而知天命」可知,孔子顯然是將「知天命」視為仁德修養的重要裡程碑。因此將「利」與「命」並列而言,顯然有欠妥當。

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是將兩個「與」字都作「贊同」解,筆者認為此解更加合理。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又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見,孔子對於以私利為目的的行事顯然是不贊同的。因為不贊同,所以「子罕言利」;也是因為不贊同,所以才有了後面的贊同——「與命,與仁」相呼應,整句的邏輯方顯通順。

於儒家而言,天道即仁道,那麼天命便是行仁了。本章的「命」,即指「天命」,而非指人的「宿命」。人的宿命千差萬別,絕不可能相同,但天命卻可以也應當是一致的,那就是尚仁行義,也就是曾子所謂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因此孔子「與命,與仁」。

相關焦點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選擇《論語》中寓意比較霸氣的字來取名一個字是否能彰顯霸氣的風格,其所表達的意義內涵也是重要的體現。有些字可能讀起來一般,但寓意比較霸氣,這樣的字也是可以選擇來取名的,而且論語中此類字是比較多的,如毅、仁、忠、懿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2.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22,「立人達人」之謂仁《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約15900字。篇名取自每篇句首(「子曰」除外)的兩字或三字詞。《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女寶寶起名:論語機靈聰明的新生兒名,個個都響亮大氣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1. 潤羽出自《論語》: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產潤色之。
  • 女寶寶取名:20個宛如天仙的論語寶寶名,冷門且好聽
    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精讀《論語》而咀嚼之,覺得聖人無一句話不幽默。」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1. 非同出自《論語第11章(先進)》: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非同」組合起來與「非凡」的意思相近。「非」本義是指不尋常,不一般之義。引申與眾不同,用作名字表達卓爾不凡,儀表非俗之義。言一出自《論語》: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釋義: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換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裡的「言一」就是終身奉獻的一字箴言。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仁王》DLC元和偃武無間獄及1.0版本篇全製作書獲取方法
    導 讀 第1頁:DLC3元和偃武製作書 展開 《仁王》這款遊戲中的製作書可以通過任務獎勵、通關獎勵以及BOSS掉落獲取,那麼如果想要獲取特定裝備的製作書的話該去哪裡獲取呢?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0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 論語探本3.3:人而不仁,仁是整個儒學的基石所在
    #論語#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但既然有人將孔子奉為宗教家,我們不妨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孔子的教誨(以《論語》為準)跟宗教的異同。《論語》裡的「天」有四種涵義在中國古代,「天」有創生與主宰萬物的天帝、意志、力量、律則等四個由擬人而逐漸趨向非人的涵義。我們從《論語》裡的「天」,也可以看到這四種涵義,但在比例上,則以後面的幾種涵義居多。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原標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出自《禮記·大學》。
  • 無法言說的百合戀,Aimer「戀如雨止」ED曲「Ref:rain」公開MV
    無法言說的百合戀,Aimer「戀如雨止」ED曲「Ref:rain」公開MV 動漫 178遊戲網 ▪ 2018-02-08 14:35:02
  • 100句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名句,值得收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尚書》 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9.滿招損,謙受益。
  • 連鎖論語201024「當標準化遇到Z世代應以夷制夷、滌故更新」
    #連鎖論語#201024「當標準化遇到Z世代應以夷制夷、滌故更新」當越來越多的新生代進入組織時,部分標準化操作可能會受到挑戰。此時可因勢利導,鼓勵新生代在原有標準化基礎上,不斷探索直至沉澱新的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是經驗和教訓的沉澱,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