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
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
這就好比猴子丟了個西瓜,撿了個芝麻所做的事。
不信,拿著仁和禮讓他們西方的大家去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中國的小學生水平的。
相信,仁為本質,禮為表這個話已經是基本常識了。但仁和禮的邏輯關係到底在哪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禮記,天運篇》言,禮本於陰陽。這句話不好理解。
禮之本在陰陽。首先就要明陰陽的規律,陰陽的規律不明,如何知道禮和陰陽的關係呢?
陽有其位,陰有其位。陰陽並行而不悖,也不違。
換言之,陰陽都有自己的軌道,從不會僭越其軌道。
陰陽之道就是陰陽運行的軌道。所以叫道。道就是理。所以今天看到道理放在一塊組成詞。而禮,就是理也。
在陰陽為理,在人為禮而已。可以這樣說,守位就是禮。
但,這也只是其一而已。
人之位在哪裡呢?從人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聖人抽絲剝繭,發現了一個適合人人所具有的位,不論這個人在哪裡,是什麼身份。這個位人人都得有,是最最根本的一個位。
就是中。是圓心,也是太極之位。中就是以位而言的。
太極在人就是仁。所以中也是仁之位。守中就是正。中位就是正位。
但是呢,人心惟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守中的,守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然就沒有儒學了,也沒有壞人了。
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禮就來了。
禮之用和為貴。禮為何強調和呢?那就是把人的言語行為納入那個正位。這就是和。
有人會幼稚地問,為啥要納入這個正位呢?
因為這個正位是最最吉利的位置。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是無比的吉利。所謂吉利就是人在這個位上,所言所行無所不可。即使成大業立大功也是必然的。
可惜的是人人均不識得這個大位,寶位,反而被情慾物慾利益蒙蔽,輕易丟掉這個位置。
而禮就是讓人納入這個位的。這個位就是仁。把人納入這個位就是禮。納入也叫和。這就是仁和禮的邏輯所在。
所以,仁為本,為正,為標準。沒有這個仁,實際上禮是不存在的。換言之,沒有仁這個內核的禮實際上都是虛偽的禮,都是假禮。而封建禮教宗法禮制都是假禮。因為他們失去了禮的內核仁,失去了禮得以存在的基礎。
同樣的,樂,也是如此,不能失去仁這個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