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探本3.3:人而不仁,仁是整個儒學的基石所在

2021-01-13 易經通

#論語#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

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

這就好比猴子丟了個西瓜,撿了個芝麻所做的事。

不信,拿著仁和禮讓他們西方的大家去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中國的小學生水平的。

相信,仁為本質,禮為表這個話已經是基本常識了。但仁和禮的邏輯關係到底在哪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禮記,天運篇》言,禮本於陰陽。這句話不好理解。

禮之本在陰陽。首先就要明陰陽的規律,陰陽的規律不明,如何知道禮和陰陽的關係呢?

陽有其位,陰有其位。陰陽並行而不悖,也不違。

換言之,陰陽都有自己的軌道,從不會僭越其軌道。

陰陽之道就是陰陽運行的軌道。所以叫道。道就是理。所以今天看到道理放在一塊組成詞。而禮,就是理也。

在陰陽為理,在人為禮而已。可以這樣說,守位就是禮。

但,這也只是其一而已。

人之位在哪裡呢?從人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聖人抽絲剝繭,發現了一個適合人人所具有的位,不論這個人在哪裡,是什麼身份。這個位人人都得有,是最最根本的一個位。

就是中。是圓心,也是太極之位。中就是以位而言的。

太極在人就是仁。所以中也是仁之位。守中就是正。中位就是正位。

但是呢,人心惟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守中的,守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然就沒有儒學了,也沒有壞人了。

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禮就來了。

禮之用和為貴。禮為何強調和呢?那就是把人的言語行為納入那個正位。這就是和。

有人會幼稚地問,為啥要納入這個正位呢?

因為這個正位是最最吉利的位置。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是無比的吉利。所謂吉利就是人在這個位上,所言所行無所不可。即使成大業立大功也是必然的。

可惜的是人人均不識得這個大位,寶位,反而被情慾物慾利益蒙蔽,輕易丟掉這個位置。

而禮就是讓人納入這個位的。這個位就是仁。把人納入這個位就是禮。納入也叫和。這就是仁和禮的邏輯所在。

所以,仁為本,為正,為標準。沒有這個仁,實際上禮是不存在的。換言之,沒有仁這個內核的禮實際上都是虛偽的禮,都是假禮。而封建禮教宗法禮制都是假禮。因為他們失去了禮的內核仁,失去了禮得以存在的基礎。

同樣的,樂,也是如此,不能失去仁這個內核。

相關焦點

  • 論語探本3.8:繪事後素,一語道出禮的本質
    #論語解讀#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繪事後素,是說的描繪之事後於素也。此言有爭論,顯然是人們沒有真正明白禮的含義。或者說不知禮之本。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文化生命的永恆:《論語·子張》繹義
    《子張》篇是《論語》的第19篇,共計25章。主要的內容為集中記載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張、子夏、子遊、曾子、子貢等人的言辭。這顯然為孔子去世之後,他的及門弟子弘揚老師學說、維護老師地位、傳承儒學傳統的具體驗證。由此可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夠不斷得到發揚光大,是他的諸多弟子積極努力、不懈堅持的結果。
  • 善讀「論語」9.1:輕私慾子罕言利,重道義與命與仁
    與命,與仁。【譯文】孔子很少談及私利。但贊同天命,贊同仁道。【注釋】「罕」,稀少,很少。「利」,指私利。「仁」,指仁道。【評析】由於對兩個「與」字的解讀不同,本章通常有以下三種句讀方式。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是將句中的兩個「與」字視作了連詞「和」,意思是孔子很少言及「利」和「命」和「仁」。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大眾儒學的歷史淵源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傳統中國的儒學存在形態包括朝廷儒學、士大夫儒學和民間儒學三部分,朝廷儒學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學;士大夫儒學闡釋儒家道統孔子去世後,子夏設教於西河,曾子設教於武城,其他門徒也在各地繼續推廣儒學。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覆蓋全社會的儒家教化體系,使儒學成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與信仰,此舉在中華文明中的意義,堪與基督教之形成對於西洋文明的意義相媲美。再次,孔子不僅僅將文化的火種傳播到民間,而且通過創立儒家學派,革新了王官之學的精神,為它注入了新的靈魂。禮樂文明內涵豐富,孔子特別注重者有二,一是仁,二是禮。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在朝鮮半島,自公元1世紀初期,人們就開始接受《論語》等儒學經典。公元4世紀,百濟設立儒家的五經博士教育制度。公元6世紀,儒學在新羅興起,新羅統一後在中央設立國學傳授儒學經典。高麗時期,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在地方設立鄉校,廣推儒學教育。958年,高麗實行科舉制度,將儒學經典列為科考內容,進而迅速推動儒學在朝鮮半島的流播。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主辦單位:湖南圖書館 展覽地點:四樓古籍閱覽室展覽時間:2020.11.05——2021.03.21賞冊府珍藏《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六言六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蘊含了什麼道理,下面讓我們從文字的本義入手一探究竟。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一言以蔽之,名實相符也。孝者,名也,養只是孝之一也,亦是名也。而實則在仁也。這就和學而篇的孝悌其為仁之本與對應上了。所以,不能把孝悌翻譯成孝悌難道不是仁的本嗎。這是大錯特錯了。在於不知本末終始。這句話中的為仁乃是行仁之義。孝悌是行仁的本就對了。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這件事令他感觸良多,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充滿溫情的關係,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生命力所在。最理想的一定是混合的「《淮南子》你讀過幾遍?」安樂哲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時,導師劉殿爵在第一堂課上就這樣問他。從那時開始,他更深地體會到,想要真正了解中國哲學,必須閱讀原典,必須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體會。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總之,用今天的觀點來反觀儒學的發展歷程,有很多帽子可以戴——經學化的儒學、哲學化的儒學、生活化的儒學、宗教化的儒學、政治化的儒學——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我覺得這些表現形態的好處在於:第一,說明儒家本身有多重豐富的向度。如果只有一種向度存在的話,儒學也走不到今天。
  • 人民日報: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
    [摘要]《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當今世界文化長期由西方強勢的自由主義所主導。帶著這樣的疑問,《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文章末還提出,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是因為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論語》對孔子的記述,本身就是一個範例。時移世易、人事代謝,儒學卻能穿越歷史煙雲,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
  • 《黑暗之魂3》《仁王》與《血源》區別對比 黑暗之魂3和仁王哪個好玩
    ,今天小編帶來「亞裡斯貓德」分享的《黑暗之魂3》《仁王》與《血源》區別對比,感興趣的玩家跟小... 《黑暗之魂3》、《仁王》與《血源》三款遊戲十分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究竟哪款遊戲更好玩,大家難免會拿來比較,今天小編帶來「亞裡斯貓德」分享的《黑暗之魂3》《仁王》與《血源》區別對比,感興趣的玩家跟小編一起來看吧。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如何取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1.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儒學的詮釋也在不斷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裡運思。「內聖外王」如今被認知為儒家的主要思想,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其從本質上來說,"內聖外王"可以說是儒家學者對"如何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社會深入思考。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最早明確將「論語」當做書名或篇名來引用的是《禮記》中的《坊記》,而發現時間不久的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就有《論語》句子的引用,可見《論語》成書很早。兩漢學者普遍認為《論語》為弟子們在孔子去世後「輯而論撰」,看法應該可信。今有學者進一步研究認為,《論語》成書應在孔子去世後不久,很可能由孔子裔孫子思主持編撰而成。
  • 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這樣看來,儒學的現代轉換,似乎既包括儒學對民主自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也包括民主自由應當照顧到儒學傳統做一些修正。但這兩方面是有衝突的:你不能一方面要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強調個人權利,另一方面又想保留傳統的家庭、人情。那麼,儒學現代轉換到底要朝哪個方向去?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此以生生不息之動力之源說仁,仁乃生生不可遏止之內在傾向和根源,亦是創造之真幾。另一個古代的說法是《禮記》中的說法: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以人為天地之心,認為人是五行之氣的精華,是萬物之靈,是掌握善惡的主體,是實踐仁德、引導世界向善的主體。漢代儒學的特色之一,是把仁說建立為天道論,其中董仲舒把仁定位在「天心」的說法,最具意義: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