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各國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形成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為內核輻射其他東亞各地的「東亞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亦稱「儒家文化圈」。中國古典文化以漢字為語言工具、以漢文學為主要感性形式、以儒學為主要價值內核傳入古代東亞,在東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並逐漸積澱為古代東亞社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原型,進而促成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時至今日,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依舊在文學、史學、哲學和藝術領域有著可觀的影響力。

 漢字對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居功至偉

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世界所有現存語言中唯一的表意文字,是中國文化最顯著與最獨特的標識,亦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費正清曾言:「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 據史料記載,漢字與中國文化一道很早就傳入了東亞各地。

朝鮮半島於公元前2世紀開始大範圍接受漢字,並逐漸將漢字作為規範的官方文字,雖在4世紀創造出「鄉札」「吏讀」的書寫形式,但仍是以漢字轉寫的方式來記錄朝鮮語。15世紀,朝鮮雖創造出本民族文字——諺文,但是直到19世紀末,漢字一直作為官方文字被使用。在古代朝鮮半島,無論是其國號及官爵稱謂,還是其基本制度,乃至其文學創作,主要都是以漢字記錄下來的。這說明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使用已達到極高的程度。

日本對漢字的接受雖晚於朝鮮半島,但在日本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及新莽時期的貨幣,可以證明兩漢時期漢字就已傳入日本。日本奈良時代的《萬葉集》完全以漢字為媒介記錄而成。同時,日語借用漢字「音讀」與「訓讀」發音,並仿效漢字構造創造「片假名」與「平假名」以形成日本文字,體現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與普遍使用。

越南對漢字的接受與使用更甚於朝鮮半島與日本。在越南文字產生前,漢字一直作為其唯一的官方文字被使用,越南古代的歷史文獻都是由漢字記錄流傳的。直到11世紀,越南才在借鑑漢字結構的基礎上創造出其民族文字——喃字。古代越南的國策、律法、歷史典籍、文學創作,甚至是家譜等,都用漢字書寫,足見漢字在越南流播及使用的盛況。

陳寅恪曾言:「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漢字在東亞的傳播與使用,使其成為連接中國與東亞之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漢字對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居功至偉。

 儒學是中國古典文化流播之驅動力

如果說漢字是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傳播的感性形式,那麼,儒學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廣泛流播之最主要的驅動力。中國古典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集合體,其中較為核心的儒道釋之價值理念在東亞各國都有一定程度的傳播與影響,但其中最為顯著的無疑是儒學思想及其價值體系。儒學的倫理本位、禮樂教化、家國同構等價值觀以及仁義禮智信、忠孝、恕己恕人、德政、秩序、中庸、和諧等個人層面與家國層面的價值訴求,對古代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明都有明顯的構築功用。

在朝鮮半島,自公元1世紀初期,人們就開始接受《論語》等儒學經典。公元4世紀,百濟設立儒家的五經博士教育制度。公元6世紀,儒學在新羅興起,新羅統一後在中央設立國學傳授儒學經典。高麗時期,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在地方設立鄉校,廣推儒學教育。958年,高麗實行科舉制度,將儒學經典列為科考內容,進而迅速推動儒學在朝鮮半島的流播。朝鮮朝時期,更為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設立了官學與私學兩種方式,普及儒學思想,對維護與鞏固其統治地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接受並認同「他者」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建設與完善「自我」的文化。儒家的生活哲學與倫理價值對古代朝鮮半島影響深遠,甚至已積澱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滲透於古代朝鮮的社會文化心理之中,成為其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潛在地影響著朝鮮半島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建設的方方面面。即便當下,這種影響仍未消失,如韓國學者李瑞行所言:「韓民族從上古時代的很早時候起就與儒教建立了聯繫,這對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性質的調整及確立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日本,3世紀末,《論語》等儒學經典由百濟傳入日本。6世紀,百濟派遣五經博士定期到日本傳授儒學思想,儒學在日本迅速傳播。7世紀初,聖德太子按照儒家倫理制定「冠位十二階」進行政體改革,並借鑑儒家倫理秩序原則頒布《憲法十七條》,其條文用語多取自儒學典籍。8世紀初,大化改新頒布《大寶律令》特設「學令」專章,規定在大學或國學推行以《論語》《孝經》等為必修課的儒學教育。江戶幕府時期,朱子學成為日本的官學,在各藩的各級學校均以儒學經典為教科書。17世紀以後,陽明學在日本成為主流意識,陽明學所主張的心理合一、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等理念,為日本社會推進明治維新、發展資本主義具有積極意義。

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接受者的接受活動絕非簡單的機械複製,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將「他者」文化轉化為「自我」文化的新質。江戶時代的林羅山主張將朱子學與日本神道相融,以達到神儒合一的境地。石田梅巖提倡神儒佛三教合一,甚至通過社會教化運動,使儒家思想逐漸滲入日本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日本社會文化心理的主要構築力量。所以,以儒學為主幹的中國古典文化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的歷史文化發展及其社會進步都有著顯著的影響與作用。近代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認為:「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須先了解中國文化。」

秦統一後,儒學思想就已經在今越南一帶傳播。三國時,大批中原儒士到古越南傳經弘道,大興儒學教育。隋唐時,古越南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盛,極大地推動了儒學在古越南的傳播與發展。968年,越南統一,建國初期雖推行「崇佛抑儒」政策,但儒學的傳播與踐行並未中斷。11—14世紀的李朝與陳朝雖奉行「儒釋道並尊」的政策,但仍將儒學視為治國安邦的思想基礎。1400年,胡朝推行「限佛尊儒」政策。1428年,黎朝實行「儒教獨尊」政策。1778年,西山阮朝仍然推崇儒學。1802年,阮福映阮朝作為越南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繼續奉行「獨尊儒教」的國策。

對「他者」文化的審視、吸收、借鑑,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打造「自我」文化。相較於古代朝鮮半島與日本,儒學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都更廣泛更深遠。經過千百年的傳播與浸染,儒學已深入到越南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深層,潛在地影響著越南民眾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認知心理與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同時,儒學思想在越南文化中具有某種「原型」的意味,成為其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思想來源。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阮金山教授認為:越南儒學「是儒學在越南傳播發展的成果,也是儒學在越南本地化的結果」,越南儒學「豐富了儒學的面貌,是東亞儒學及全球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文學是中國古典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

漢字與以儒學為主幹的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最初傳播僅限於各地的精英階層,還屬於小範圍內的存在。漢字與儒學在東亞的廣泛傳播,即由上層社會向普羅大眾的衍展,必須藉助有力的敘述方式才可能成為現實。東亞漢文學是這種敘述方式的最佳承載者,對漢字與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與儒學的理性存在方式不同,漢文學則藉助漢字媒介以感性的方式,在整個古代東亞歷史進程中扮演著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角色,進而為東亞古代社會文化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亞漢文學是指東亞歷史上以漢字為媒介呈現出來的所有文學現象及其所引發的一切文學問題。簡言之,即歷史上東亞文化圈所涵蓋與輻射地區的漢文學。除中國外,其地理範圍主要是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其發展歷程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

7—9世紀,是東亞漢文學的發生時期。這一時期的漢文學創作以學習中國文化、接受和效仿晉唐代文學為特徵。新羅詩人崔致遠的漢詩、日本漢詩集《懷風藻》等都深受《詩經》與唐詩風格影響。

10—14世紀,是東亞漢文學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東亞漢文學創作文人輩出、文集大備、文體多樣。在創作原則上,以學習唐宋為主,漢文學批評體系初步形成。其總體的創作價值取向以儒家的詩教理念為主。

15—17世紀,是東亞漢文學的成熟期。東亞漢文學之抒情文學與敘事文學的創作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記錄東亞各國之間人文交流的《燕行錄》《朝天錄》及文人筆談等漢文散文創作盛行。

18—19世紀前期,是東亞漢文學的鼎盛時期。鼎盛的表現是各國作家群體壯大、流派眾多,作品豐富、形式多樣、批評繁榮。此時期東亞各國漢文學的繁盛與各國間的政治、科舉制度、文化交流等密切相關。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漢文學創作的理想追求仍是以儒學為主導的價值世界。

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是東亞漢文學的蛻變時期。其後,東亞漢文學也逐漸被新文學所取代。東亞漢文學雖然從形式上已走向衰落,但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傳統,卻得以延續下來,並為東亞現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東亞漢文學對漢字與漢語,尤其是對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古代社會的廣泛傳播,其作用與價值不可限量。阮金山認為:儒家的文學類文獻「能夠集中反映出儒學思想對於越南儒學及越南人民思維方式及審美觀念的深刻影響」。不止越南漢文學如此,它也是整個東亞漢文學的共性所在。

中國古典文化助力東亞文明邁向更好未來

中國古典文化本質上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三者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其終極理想皆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完滿實現。所以,可以說中國古典文化藉助漢字、儒學及漢文學等主要元素在東亞歷史上廣泛而持久的傳播,進而在古代東亞社會逐漸構築起以儒家道德修養、禮儀秩序、忠孝倫理及修齊治平等理想為內核的東亞文化價值體系。

東亞之所以能夠在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古典文化的持續影響下,逐漸構築起相對穩定的東亞文化體系,是由於中國古典文化作為一種「召喚結構」滿足了古代東亞社會文化的「期待視野」,通過「主體間性」式的體驗與解讀,最終進入「共享世界」的必然結果。東亞文化中「以人為本」的道德趨向、注重國家與集體的價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等為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呈示為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一般認為它孕育於公元4—5世紀,形成於8世紀,19世紀後期開始走向衰落。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其終極價值取向概而言之即「和諧」,進而言之即「和諧共存」或「和合共生」。在這一價值理想主導下,東亞文化體系包括家國同構的倫理原則與等級秩序、「三教合一」的價值觀、陰陽五行的認識論、以「華夏」為中心的華夷觀以及「中庸」的處事態度等內容與特點。關於如何對待東亞文化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日本漢學家岡村繁那裡獲得一些啟示。岡村繁在談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時指出:「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文化已經融入到日本人的血液之中,是不能也無法被拋棄和割捨的。」只有「繼續學習和傳承中國古典文化與思想,日本才能保持住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不至於被全盤西化和美國化」。對於東亞文化,我們亦應作如是觀。

更為重要的是,東亞文化是東亞文明不斷走向未來的歷史基石,東亞文明則是東亞文化革新的動力源泉。因為東亞文化往往意味著對歷史傳統的恪守,對東亞文化特殊性的尊重;而東亞文明則常常指向未來,意味著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與踐行。從東亞文化對東亞文明的影響來看,牢記東亞文化傳統是東亞文明的根基所在;積極接納他者文化的進步性是東亞文明認識與強化自我的動力所在;將他者文化的優秀成分轉化為自我文化的新質是東亞文明長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將傳播東亞精神文明與促進東亞物質文明的交流及發展結合起來是東亞文明繁榮的必要條件;堅持異質文化和平共處的原則是東亞文明走向世界的不二法門。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理念也與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契合,是新時代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的精神財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學在古代朝鮮半島的流播之文獻整理與研究」(18ww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瀟湘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蔡美花

精彩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組建國有經濟研究智庫

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力量

中非合作論壇二十周年:回顧與展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開幕式上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豔鈺教授致歡迎辭,介紹外國語學院的學科建設情況和未來發展前景,曾豔鈺表示,本次會議能在東北亞研究領域溝通搭建校內外、國內外協同合作的平臺,促進更頻繁的學術交流。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教授在開幕辭中表示:東亞文明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並在其影響下由區域及周邊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區域文明。
  • 晚清中國的「日本轉向」:東亞古典精神的相逢與終結
    在這種共同性的建構中,我們可以看到東亞世界內古典精神的相逢。當然,雙方雖然共有這些觀念,但各有側重,在各自的國家理性建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事後看來,這是一次東亞古典世界秩序及其精神在近代世界體系中的自我拯救,儘管最終以失敗告終。一般認為,1895年後十餘年間日本的政治精英呼籲與中國合作,完全出於民族利益的考量。
  • 血染的美洲大陸十室九空;衰微的東亞文明沉淪百年
    當然本篇我也會簡述一下東亞文明的宗主國——大明王朝,回顧一下東亞文明鼎盛時期最後的餘暉,因為筆者的餘生或許看不到這縷光芒刺破雲層的一天了。言歸正傳,公元1453年,信奉新月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上帝庇護之所、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兼最後據地君士坦丁堡,綿延千年的羅馬帝國從此消亡。
  • 東亞文化之都:紹興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紹興最有資格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早在10萬年前,紹興這片大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紹興有9000多年前的小黃山遺址,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這些都是人類歷史文明最珍貴的遺存。「古有三賢,越兼其二」。舜、禹在紹興的大地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大禹得天書於宛委,治水成功後,大會諸侯於會稽,死後歸葬於會稽山。
  • 面向未來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的建構邏輯
    中國共產黨通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僅使現代文明在中國基本確立,而且還探索出一條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證明了人類現代文明實現形態的多元化,而非只有一種「普世模式」;也說明人類文明發展將持續進行並且能夠走向未來新的文明,而不是只能停留在當下的所謂「歷史的終結」。
  • 確立面向未來的人類政治文明的中國形態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特稿】確立面向未來的人類政治文明的中國形態——一論「四個全面」與中國政治發展  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就成為了國家制度的基礎與國家建構社會的機制,由此中國進入了古典政治文明階段。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構建以及隋唐科舉制度的實施,中國古典政治文明實現了有機化。到了唐朝,中國古典文明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隨著古典政治文明的成熟與古典文明的鼎盛,作為文明體的中華民族也進入了古典時期的最為輝煌時期。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在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當中,直至19世紀末,中國人的「日本觀」都沒有擺脫「東夷觀」的束縛,日本人的「中國觀」則隨著中國實力的消長呈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徵。即,每當中國強大時,日本就像認同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而當中國處於衰落之時,日本的「中國觀」就像蔑視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
  • 訪談︱詹姆斯·波爾特:後古典主義與古典學在中國
    是的,在文化發展中我們存在差異。就古典學這個領域而言,我期待看到未來情況如何。這取決於國際環境如何,我們是否就此分道揚鑣、還是進一步相濡以沫,美國是否允許中國擁有和其匹配的地位。在古典學上,中國的優勢是,中國可以跳過歐洲曾經經歷的那些早期階段。中國可以從現在歐美的學術成果開始,再往回看。我希望其中一個開頭是後古典主義。
  • 儲蘭蘭全新大戲啟動創作 創新傳承中國古典文化
    儲蘭蘭全新大戲啟動創作 創新傳承中國古典文化   近日,一直致力於京劇文化的傳播與京劇文化產業的經營的中國京劇藝術創新代表人物儲蘭蘭日前向媒體透露,繼之前由她參與創作,導演、主演並在北京青年戲劇節上大受好評的新京劇作品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凡事一時髦就不是好事情,較早對古典學感興趣的直接原因,我覺得一個最基本的衝動是很多人日益厭倦現代世界物慾橫流的喧譁吵鬧,古典學相對是比較安靜的學問,想安安靜靜做學問的人比較自然會喜歡古典學,並希望通過古典學回歸到文明源頭,回歸到人文源頭。所以現在確實有必要問,古典學在中國的興起意味著什麼,今後又會走向什麼方向。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因此,甘肅遠古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文字、城市、青銅器和大型禮儀祭祀中心的出現,被認為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標誌。仰韶文化時代,甘肅境內的大地灣二至四期、師趙村二三期文化與我國東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同期。大地灣四期文化不僅出現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地畫,而且面積達420平方米的F901大房子為代表的三座大房子,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這本比較古典學著作,以海妖代表的知識與聖人代表的智慧為線索,串聯起古希臘與古典中國最重要的文本。通過比較《詩經》和《奧德賽》,司馬遷和修昔底德,孔子、老子、莊子和柏拉圖,向讀者呈現兩大文明如何回應各自內部的危機與變革。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什麼是中華文化的底蘊?筆者認為是傳承數千年的文化道統。其他三大文明為啥消失不見了,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道統。或者因為戰爭、文藝、氣候等各個因素被迫中斷了。
  • 「中國高校拉丁語專業建設暨西方古典語言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琳瑞):11月24日,「中國高校拉丁語專業建設暨西方古典語言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趙剛在致辭中介紹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和拉丁語專業的發展歷程,並預祝大會舉辦成功。「拉丁語是一把古老的鑰匙。」趙剛認為,拉丁語專業的開設對中國古典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並肯定了拉丁語學習對當今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
  • 文明6古典時代有哪些奇觀機制 古典時代奇觀
    《文明6》古典時代都有哪些奇觀機制?文明6古典時代奇觀都有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匯總一下《文明6》古典時代的奇觀機制,一起來看看。古典時代奇觀大燈塔奇觀屬性:解鎖科技:天文導航、基礎產能290產出:金錢+3、海軍統帥點數+1奇觀效果:所有海軍單位額外獲得
  • 孫江:「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
    在《中國文明的早期歷史》(1880)一書裡,他首先介紹了中國語言和書寫的特徵,接著宣稱自己多年來運用「近代語言科學」的方法,發現了從未被人探討的領域:古代漢字和Akkadian語、Susian語的聯繫。在舉證了中國文化和迦勒底亞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後,拉克伯裡討論了黃帝的身份問題。
  • 文明6古典時代奇觀匯總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文明6中古典時代的奇觀匯總,在古典時代奇觀還是比較多的,比較建議大家搶的是大燈塔,其實這代的奇觀都還是比較不錯的,能搶到建議all,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古典時代的奇觀有哪些。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文明6中古典時代的奇觀匯總,在古典時代奇觀還是比較多的
  • 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下降,歐洲文明未來將走向何方?
    麥克倫南的《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從文明的視角來理解,將歐洲視為一個有著共同理念和價值觀的文明共同體,形成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文明特性。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資本主義奔走於世界各地,不僅創造了豐碩的財富,還對世界有著巨大的改造能力,讓全世界走向文明。而文明的這一全球性特質也是本書著力表述的主題。當然也應該看到,就其過程而言,這是用「血與火」的方式擴展著文明的空間邊界,並在思想觀念層面上創造出了「文明與野蠻」這一兩分的話語體系,歐洲是「文明」的,而非歐洲地區則是「野蠻」的,從而為其殖民統治構建起合法依據。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歐洲處於宗教的黑暗統治,東亞雖然出現了盛唐,但是卻很快衰落。繼任者宋朝雖然商業高度發達,但疲於應付遊牧民族的侵略。二、開放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明是吸收中西方古典文明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早期的伊斯蘭文化非常的開放和包容。正是伊斯蘭文化的包容,伊斯蘭教成為開疆拓土最多的宗教。
  • 中國文化必定統一世界
    而現代社會的所謂文明,又把人類的欲望從人的心靈深處,科學地開發引誘出來,然後肆無忌憚地使其放縱著。很多人就像那蟲子,鑽在一堆腐敗的樹葉之中,還以為享受那骯髒的富裕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呢。這個世界短短幾百年,就已經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大多數人已經發覺,現代社會的環境惡化,人性淪喪,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危險。如同盲人騎著瞎馬,在經濟與科技的催動下,向著深坑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