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的第三篇,我們接上篇席捲世界的黑死病往下講,這次我們把目光從歐洲大陸抽離,把注意力放到美洲大陸,這片原始的處女地,這片在未來四百年一直被戰亂、瘟疫、屠殺浸染的血淋淋的土地。印第安人的哭嚎哀泣從震天撼地直到漸不可聞,歐洲移民的居所也從苫布木寨變為雕梁畫棟,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的自然,就如同日月交替,滄海桑田。當然本篇我也會簡述一下東亞文明的宗主國——大明王朝,回顧一下東亞文明鼎盛時期最後的餘暉,因為筆者的餘生或許看不到這縷光芒刺破雲層的一天了。
言歸正傳,公元1453年,信奉新月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上帝庇護之所、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兼最後據地君士坦丁堡,綿延千年的羅馬帝國從此消亡。志得意滿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穆德二世放縱手下洗劫了這處東西方文明匯聚之地,仿佛屬於穆斯林的時代就此來臨,伊斯蘭文明的觸角或許有一日會觸及整個歐洲大陸。只是,這個或許沒有發生。同年,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也宣告結束,歐洲大地經過戰火和黑死病的肆虐已經滿目瘡痍,加上地中海控制權的喪失,歐洲諸國只能寄希望通過海上擴張來掩蓋自己內部的矛盾,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緩緩拉開。

當然,早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的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就開始了對非洲大陸的掠奪與殖民,這也是早期葡萄牙與西班牙之所能夠稱霸海洋的原因,他們兩個國家早早開始了殖民掠奪,攫取了大量的資源,是當時英法這兩個歷經百年戰爭,國力凋敝的國家所不能比的。而此時的中國正稱雄印度洋,鄭和和他領導的龐大船隊沒有任何敵手,中國兵鋒所到之處無不低首臣服,無論是蒙古人還是爪哇人。只不過,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千年的中國人民不像是那些「窮困乍富」的歐洲人,骨子裡流淌的就是野蠻和掠奪。
歐洲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曾於明萬曆年間來中國傳教,他是這樣講述中國的殖民傾向的,他說「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因為他們「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站在一個歐洲人的角度,利瑪竇的評價是中肯的。不過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征服的野心絕不是因為滿足。其中原因嗎,我想一是因為文化傳統,二是因為政治體制,囿於篇幅、具體內容今天不再細談。簡單來說中國人既不想離家當土匪,也不在乎家外的土匪有多殘忍。

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傳統的儒家文化是中國文明也可以說是東亞文明之所以綿延數千年而未曾消亡的根源所在,也是近代原本佔據世界文明峰頂的東亞文明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大明王朝的滅亡雖有內因,但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西方世界殖民美洲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印第安人的哀嚎詛咒沒有應在白人強盜身上,反而令同為黃種人的大明王朝走向滅亡,這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