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釣魚島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都在印證一個基本的世界格局:海洋對大陸的覬覦。當今世界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可以放在這個基本的世界格局中來透視。
海洋是指海洋國家,以美國為代表,包括歐洲的英國、亞洲的日本等等,都是海洋性格的國家。大陸是指大陸國家,主要指亞歐大陸上的中國、俄羅斯、印度、法國等等。在這些國家之間,儘管具有很大的差異,但它們都是大陸國家,都有寬廣的內陸腹地,都有豐富的資源。一部世界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海洋覬覦大陸的歷史。
近代以前,世界範圍內的交往雖然存在,但交往都是偶然的、不經意的、局部的。從漢朝到明朝的中國君主,雖然都知道,在遙遠的地方有一些別樣的人類形態,但是,那些遙遠的人類形態僅僅意味著稀奇與異趣,它們並不影響華夏的文明秩序與現實生活。同樣,西方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了中國,但中國同樣沒有觸動西方的生活節律。可以說,近代以前的人類歷史,只有歐洲史、亞洲史或其他的區域性歷史,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世界史。嚴格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從海洋覬覦大陸開始的。
海洋對大陸的覬覦始於16世紀的西班牙。作為海外殖民的先驅,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達美洲,又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達亞洲。西班牙殖民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政權,毀滅了當地文明,並宣稱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擁有主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打敗了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開始稱霸歐洲。志得意滿的卡洛斯一世宣稱:「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就這樣,西班牙成為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從自然地理上看,西班牙雖然處於歐洲大陸的邊緣,但從文化性格上看,16世紀的西班牙是典型的海洋國家,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是海洋覬覦大陸的開端。
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英國,它是海洋覬覦大陸且取得圓滿成功的又一個典型代表。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逐漸取代了西班牙,成為了新興的海上霸主。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步入鼎盛時期,從英倫三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幹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都由倫敦派出的總督在統治。地球上的24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現在,「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又被美國繼承下來。按照《美國歷史導讀》的歸納,「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範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這種「日不落」的氣勢,使美國成為了海洋覬覦大陸且取得圓滿成功的第三個典型代表。
日本也是典型的海洋國家。跟英國一樣,日本也是島國,它同樣具有覬覦大陸的海洋本性。19世紀末,日本派出總督,成功地佔領了朝鮮,並開始覬覦中國的東北、華北甚至華東。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是對東亞、東南亞甚至南亞、澳洲、西伯利亞等大陸地區的覬覦。日本覬覦大陸的「雄心」雖然並不遜於西班牙、英國、美國,惜乎受制於各種內外因素,並沒有取得西、英、美那樣的「成就」。
如果海洋覬覦大陸構成了世界近現代史的一個維度,是一個基本的世界格局,那麼,值得我們警覺的問題是:海洋為什麼總是在覬覦大陸?對此,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做出的一番描述,也許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作者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