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航海家,先後4次出海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繫。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約1451~1506),Christopher Columbus ( Kristóbal Kolón)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而是哥倫布到達了他認為的他自己沒有到過的「新大陸」,「新大陸」只是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哥倫布的到達美洲只是對西方世界影響很大的到達,印第安人和西方人都是人類,因此是印第安人最早發現新大陸,只是他們的發現的影響不大而已。不管是哪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裡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而且早在他們之前就已經有亞洲人登上過美洲的土地,只是他們亞洲人不是為擴張勢力範圍和掠奪殖民地而來,而是為了尋找生活場所或躲避災禍、文化交流或商業貿易,是一種和平的遷徙或探險,這和哥倫布和後來的西方殖民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新航路的開闢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思想原因和經濟原因,哥倫布的發現成為美洲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開端,不僅是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對西方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5世紀歐洲人口膨脹,西方人知道美洲大陸後,使歐洲人有了可以殖民的場所,也有了可以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土地、礦石和原材料,但同時,這一發現卻導致了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文明的毀滅。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開始快速發展後,歐洲資本主義對原材料的需求和掠奪的希望促使了新航路開闢,之後歐洲人開始對美洲等進行政治的控制,經濟的剝削和掠奪,宗教和文化的滲透,大量殖民,使該大陸原住民的土地喪失,成為宗主國的殖民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消亡。哥倫布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地圓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為了印證他的想法,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
葡萄牙人當時已經對地理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因而拒絕了哥倫布。而此時時西班牙人並沒有足夠的地理知識,在此同時,歐洲國家極需要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可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對開的風暴角——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
哥倫布在到處遊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到達了西歐人認為的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在帕裡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了中美洲宏都拉斯到達連灣2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發現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他誤認為到達的大陸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哥倫布十分崇拜曾在熱那亞坐過監獄的馬可.波羅,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
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慧眼識英雄,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代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複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
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西方人知的大陸,哥倫布到達了西方人認為的「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西方人認為的「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雖然這些不能改變哥倫布到達新大陸的影響,但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不是哥倫布。
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本來分布於美國各地,是東亞蒙古人種美洲支系。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所說的語言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或者稱為北美洲蒙古人種印第安語。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考古學和人類學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國人有著一樣的體質。在美國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印第安人是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錯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1451年哥倫布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在青年時代沒有受到過多少正規教育。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紡織匠,但哥倫布對航海和來往於地中海之上的商船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哥倫布25歲那年,也就是1476年,滿頭紅髮,身材高大的他隨著一艘沉船的殘骸安全地遊到了葡萄牙。以後的幾年,他就住在葡萄牙並且結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年輕的妻子不久就死了。本可以在葡萄牙近海的商船上繼續穩穩噹噹地做水手度日的哥倫布卻總是夢想得到財富和榮譽,憧憬著西邊的神秘的地方。
《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是哥倫布少年時代就喜歡讀的,後來他不僅精讀了此書,並且還做了研究。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行紀》至今還保存在坐落於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書上還保存著許多哥倫布的眉批。哥倫布喜歡讀這本書的緣故不僅是此書像《天方夜譚》一樣有趣,更是由於這本書合乎他的作為一個拜金狂的理想。他對書中描寫的地方非常仰羨,他仰羨中國和印度的珠寶金銀,但使他最欣羨不已的是其中對日本的描述。
沒有到達日本的馬可·波羅是根據傳聞寫了關於日本的幾章。根據他的記述,日本位於距中國海岸2400公裡的海上,國內有取之不盡的黃金。但是,因為國王不允許輸出黃金,所以到那裡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在那個充滿黃金的日本國裡,用黃金蓋成了國王的宮殿,在宮中用4釐米厚的金磚鋪起了道路以及房間的地板,甚至用金子做窗戶框。並且在那裡還到處都能採集到玫瑰色的珍珠,人們要把一顆珍珠放在土葬時死人的嘴裡。書中記敘了元帝國皇帝發動對日本的戰爭是由於聽信了傳聞所致。
哥倫布處心積慮地要闖出一條搶先到達東方的航路,夢想達到忽必烈沒有達到的目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說自己日夜祈求從上帝那裡得到產金的土地,在信中他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佔有黃金,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了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另外,哥倫布的好奇心也被他博覽群書和長期的航海實踐所搏動著。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自年輕的時候出海以來,至今還不曾離開海上的生活。這種職業,似乎使所有幹這一行的人,都產生了一種想知道世界奧秘的心情。」
1476年,哥倫布加入了一隻法國的海盜船隊。在一次攻打義大利船隻的戰鬥中,他所乘的船起火下沉,他跳海逃生,在海中他遊了很長時間到達了葡萄牙。哥倫布認為他能大難不死並且到達了葡萄牙都是上帝對他做的安排。
在葡萄牙這一「探險者」的國度裡,哥倫布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知道了怎樣使用羅盤、海圖和各種新航海儀器,獲得了怎樣利用太陽、星星的位置來確定船的位置的方法,並且隨船參加了多次的遠洋航行。有一次,他獲得了一個航行到冰島的機會,他到達冰島後又繼續航行了160公裡,這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哥倫布後來西航的志向。但對他有更大感召力的可能是關於北歐海盜的故事。
北歐海盜原意是「居住在海灣的人」,由於北歐海盜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許多書上也譯作「維京人」。公元800~1500年間,由於人口增長很快再加上內部政治動亂,北歐地區一些善於航海的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往往結隊出海去尋求新的生路。他們在海上橫行一時,攔截來往商船,襲擊別國海岸進行掠奪,有的人也經商和探險。所謂「海盜時代」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稱呼。
公元900年左右挪威的維京人到達格陵蘭並且把居民點建在了西海岸,這是他們的許多探險活動的一次。公元1000年前後,由冰島人萊夫·艾列克遜帶領的一批人乘船從格陵蘭出海,到達了北美海岸。由於他們在那裡發現一種很像葡萄樣的藤科植物,就把這兒稱為「酒的土地」音譯就是「汶蘭」,現代的聖勞倫斯河的河口一帶可能就是那時「汶蘭」一帶。由於遭到當地土著人的襲擊使他們要在那裡建立居民點的打算沒能實現。
對於許多人只當故事聽的艾列克遜探險到汶蘭一事,哥倫布卻深信不疑。他堅信橫跨大西洋可以到達陸地,並且認為「汶蘭」就是東亞的某一國家。從一些傳聞中,哥倫布更堅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連續強西風的時候,海上有時飄 來一些屍體,這些屍體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對此,哥倫布認為那就是居住在大洋對面亞洲人的屍體。
除了哥倫布認為自己是上帝選定的神舟——載運基督者,要去完成一項發現「新天新地」的使命這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靈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古希臘學者波昔多尼指出的大地的球形說以及中世紀思想家培根關於地球概念的影響,這一切都促使他去冒險。
在1474年哥倫布從故鄉義大利寫給著名的天文學家、兼地理學家託斯康內利的信中,他就曾詢問過從海上到達印度的最短航線。這位學者指出:「通過大西洋到達黃金和香料的王國是一條比葡萄牙人所發現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徑。」隨信還給他寄來了一幅示意圖,並且對路程進行了推算。哥倫布根據《舊約》經外書中記載的:「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的六個部分乾涸。」對地球的大小做了比託斯康內利的估計小得多的判斷。哥倫布認為歐亞非三個大陸的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6/7,而海洋只有1/7。在把託勒密、馬可·波羅和達伊(1350~1420)的著作作了研究後,哥倫布得出結論:整個地球經度為360度,從西非往東到達廣闊的亞洲陸地佔280度 (按託勒密的設想,非洲南端和亞洲大陸相連),從西非向西到東亞岸邊的海洋佔不到80度。
由於託勒密的《地理學》譯文中的「海裡」阿拉伯的計量單位,而哥倫布未經換算成歐洲的「海裡」就進行了計算,所以哥倫布又犯了錯誤。假使從加納利群島出發朝正西航行,由於該地的經度比赤道經度距離短,這樣每個經度的距離將減至50海裡 (合80公裡)。這樣,由加納利群島向正西航行6400公裡,那麼就到了中國、日本和印度。
哥倫布經過以上推想,認為亨利王子和他的後繼者採取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計劃是不足取的。可是,由於哥倫布自己沒有亨利王子那樣的條件來實施自己的計劃,所以,他只有把希望寄託於裘安王子身上,當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是由裘安王子掌管的。但是,哥倫布出身低微,沒有求見王子的機會。哥倫布卻憑自己英俊瀟灑,風流倜儻,在裡斯本常到貴族女兒們住的修道院做禮拜,獲得了一位大家小姐的垂青,不久他們就結婚了。憑著這一婚姻才使哥倫布得以同王室接近。1478年,他向裘安王子兜售自己的計劃時,也許是害怕他的計劃被別人竊取而隱瞞了關鍵部分,加上他平時愛說大話無人信任和要價太高:除了一年用的糧食、三艘船、船員外,他要求封他為騎士,並且擔任新發現地方的總督和分得該地一切財富的1/10,所以沒人相信。
1482年,裘安王子當上國王后曾召開學者評價會來審查哥倫布的計劃,最後還是被否決了。3年後,哥倫布的妻子死去,他就帶著獨生子離開葡萄牙來到了建立不久的西班牙王國。由於害怕哥倫布的計劃被別國採納搶先到達印度,裘安二世曾下令召回哥倫布,但遭到拒絕。(葡萄牙人此時已經對地理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哥倫布理論上的錯誤。古希臘已經有地球周長約四萬公裡的理論。即使有其他與之矛盾的理論。就當時葡萄牙人的知識水平而言,也能判斷哥倫布的計算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哥倫布從另外路線到達印度,無論距離遠近。都將威脅葡萄牙對貿易路線的壟斷。而同時西班牙人並沒有足夠的地理知識,他們的地理知識近乎是空白的。因而支持了哥倫布。哥倫布的家鄉熱那亞1391年也曾有人試圖向西探索,但最後音信全無。)
哥倫布到西班牙後就開始活動,想從西班牙國王菲迪南德和皇后伊麗貝拉那裡得到支持,1486年5月,國王和皇后終於召見了他。由於他的忠厚、自信及豐富的地理知識,哥倫布給國王和皇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班牙很想在開闢東印度群島航路的競爭中擊敗葡萄牙,所以對哥倫布的計劃很支持,並責成一個由海員和學者組成的委員會進行研究。遺憾的是委員會辦事拖拉,到1488年還未做出任何決定,等得不耐煩的哥倫布又回到了裡斯本,試圖從國王約翰那裡得到支持。可是,當時葡萄牙航海家巴託洛門·迪亞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後勝利歸來。這樣國王約翰認為,東行到達亞洲的航路已通,於是對哥倫布的計劃就失去了興趣。
儘管哥倫布又向英國和法國國王提出了建議,但都失敗了。毫無辦法的他,只好等待西班牙的那個委員會的決定了。1490年,哥倫布的計劃不切實際的斷言終於被西班牙皇家顧問們宣布,但皇后仍然對此抱有信心。1491年一年新任命的委員會終於通過了哥倫布的東印度群島探險計劃。
多年的冷遇非但沒使他妄自菲薄,相反竟使他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他提出在試航成功後任命他為海洋將軍和新領地的總督,親且要把將來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歸他所有。
這一要求遭到國王和皇后的斷然拒絕。幸虧一個替皇后管理個人財務的寵臣向皇后說明這次探險的代價比獲得的利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1492年,同意哥倫布所提各項條件的正式文件終於籤訂了。經過8年的挫折,哥倫布的計劃終於被採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