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一起用最接地氣的風格品讀美國歷史,話說咱們所熟悉的美利堅合眾國,他是在1776年有一堆來自歐洲的白人所建立,但今天要說的故事,要遠遠早於這個時間,關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走的什麼路徑第1次踏上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一直比較有爭議。
目前學術最主流的說法是大概14,000多年前,一幫人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跨過了白令海峽,來到了現在的美洲,那會兒的氣溫,比現在可低多了,所以北極圈的冰川都沒有融化,海平面就很低,所以現在的白令海峽,當時還是陸橋,美洲人民的祖先,為了追趕大型的獵物,比如當時有像猛獁那麼大的羊,就一路追到了美洲。
他們子孫後代,一直走到了現在南美洲的最南端,這些美洲人民,從外貌上看跟咱們亞洲人有點像,頭髮都是黑長直,膚色都是典型黃種人的膚色,而且,剛生下來都是在屁股那塊有一些小小的青色的胎記,但是研究發現,咱們跟美洲人民的血型分布差異很大,所以到底有沒有這親戚關係,還是一個學術上的疑案,話說美洲人民開始一代還在美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分散居住,後來地球變暖海平面升高,想回到歐亞大陸也回不去了,所以,美洲人民開始慢慢誕生出自己獨立的文明,總的來講跟歐亞大陸的文明也就是像四大文明古國,希臘,羅馬,阿拉伯文化等等相比,美洲的文明,並沒有那麼的強勢,但是這背後,其實並不是人種上的優劣,而是地理因素決定了這一切。
首先隔著一個海峽,這就讓美洲的文明,沒法像歐亞的文明那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而且咱們看地圖就能發現,美洲大陸是豎著長的,就是它南北方向抻得特別長,但是東西方向,相對比較短,這就意味著氣候條件類似的同緯度地區,沒有那麼的廣闊,那這個,就對農業的發展有了一個負面的影響,而且,一個文明在早期能否快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站的這塊地,到底有多少可耕作的植物和可馴化的動物,而這些條件,在美洲相對來講都沒有什麼優勢,有一個詞叫哥倫布大交換,指的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之後。
發生在美洲和歐亞大陸之間的這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交換,那麼被馴化的牛馬羊豬,都是在哥倫布大交換之後美洲才有的東西,那麼美洲馴化的動物交換到歐亞的有什麼,荷蘭豬紅鱒魚,火雞還有羊駝,就這麼幾樣,在可種植的作物方面,美洲跟歐亞相比,也是很吃虧,比如米,大麥,小麥,大豆這些都是從舊大陸帶過去才有的,儘管有著這麼多不利的條件,美洲還是誕生了璀璨的文明,包括瑪雅印加阿茲特克,三大文明。
那麼在今天的美國這塊地兒當時是什麼情況呢?當時這塊地一共有超過250個部落。比南邊這幾個大帝國更是一盤散沙的狀態,更要命的是他們的語言文化都完全不統一。
那麼關於他們的生活狀態,現在的美國人有兩個比較走極端的想像,一個是把他們描述成那種跟自然和諧相處的高貴人群,比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那個電影,風中奇緣,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感覺,那另一個極端,就是把他們描述成那種啥都不懂的傻子,那我覺得真相可能是介於這兩者之間。
那麼這些原住民在這兒老老實實的生活了幾千年之後,新大陸就來了訪客,其實,第1個找到了新大陸的歐洲人,並不是哥倫布,而是維京人,所謂的維京人,其實就是來自現在挪威,瑞典,芬蘭這幾個北歐國家,在當時基本上全是當海盜謀生,這幫維京人,當時在到處尋找新的定居。
他們其中有一個叫Eric the red,艾裡克紅鬍子,當時因為殺了人要被流放,他被流放到了現在的格陵蘭島,這個地方就是一鳥不拉屎寸草不生的地方。但是,他希望多忽悠點人陪他一起去,於是就給起了一個名叫green land,把這段描述的就是一片芳草萋萋的感覺,忽悠了一大堆人,跟她一塊兒到了green land之後,他們又不滿足,繼續往前進。
於是,最終就登陸到了現在的加拿大,到了加拿大之後,這幫人一直跟當地的土著也就是愛斯基摩人關係搞不好。三天兩頭打架,他們就受不了了,回了格陵蘭,回了格陵蘭之後,又趕上了小冰河期,所以,這氣候條件非常的不適宜居住,於是到最後就一股腦的都回到了歐洲,那如果這幫人能在那兒踏踏實實安居下來,並且一代一代繁衍的話,可能今天的美洲就不像America而是叫艾瑞卡之類的東西了,於是,命運給了幾百年之後的哥倫布和亞美利哥先生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