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美洲大陸是義大利熱內亞人哥倫布於1492年首先發現的。但也有資料證明,維京人(別稱北歐海盜)萊夫·埃裡克松早在哥倫布登陸美洲的五百多年前就發現了新大陸的存在。
還有人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也不是萊夫·埃裡克松,而可能是中國的一名僧人。其依據是什麼呢?
萊夫·埃裡克松(圖像)
一、古籍記載:北美洲墨西哥的風物。
十八世紀中期,法國的漢學家德•吉涅根據我國的古籍《梁書》中的一段記載,最先提出了「中國人最早發現了美洲大陸」的觀點。那麼,《梁書》中是如何說的呢?
《梁書•東夷列傳》中是這樣說的:
「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其國有沙門(和尚)慧深來至荊州,說云: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棉。」
龍舌蘭(圖像)
還說,這個地方的牛的角很長,可以用角來運載貨物,多達二十擔(兩千多斤)。車有馬車、牛車、鹿車等。人們就像中國人養牛那樣去養鹿,並取它們的奶水,做成乳酪食用。
從《梁書》中所描述的所謂「扶桑」國的物產和風俗習慣來看,很像是北美洲的聯邦共和制國家墨西哥。
有人認為,扶桑木就是在墨西哥到處生長的、可高達三十六尺的龍舌蘭。那時的墨西哥人的日常飲食和衣料等,無不仰仗於這種植物。
在墨西哥北部地區,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長,也同樣符合《梁書》的記載。
歐洲野牛的骸骨(圖像)
二、考古發現:中國文物出現在美洲大陸。
令人驚異的是,墨西哥曾陸續發現了一些和我國有關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1923年,在一個古代建築物的遺址中,發現了與中國象形文字相似的刻片,上面刻有「日」、「月」等字。
日、月兩字的甲骨文(圖像)
之後,在墨西哥又陸續發掘出了很多中國古錢、古磚、古雕刻、刻有龜座的石碑以及刻有類似甲骨文「帆」、「亞」等字的陶器。
在拉丁美洲的其他國家裡也發現類似的文物。在厄瓜多發現王莽時代所造的貨幣,在秘魯發現了刻有「太歲」兩個字的石碑。甚至在北美洲加拿大大西洋沿岸,也發現了刻有篆文的石柱等。
王莽時代的錢幣(圖像)
近代中國和美洲發生密切聯繫,不過是一二百年以來的事情。如果古代中國和美洲沒有聯繫,那麼這些文物出現在美洲大陸,就無法解釋了。
三、史料證明:慧深是中國人。
《梁書》中的這一記載,沒有清楚地說明慧深是什麼國籍,從文章的語氣上來看,慧深好像是一個從扶桑來到中國的和尚。
但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朝的佛教著作《高僧傳》卻指出,慧深是劉宋時期高僧慧基的弟子。慧基是吳國錢塘人(浙江杭州市),有弟子一千餘人,慧深就是其中之一。
慧深(圖像)
《魏書•釋老志》中更明確地指出:慧深生於公元436年,在十多歲的時候就成為了慧基的弟子。公元458年,慧深同罽賓國(漢朝時西域國名)的五名比丘(僧侶)一起去扶桑,公元499年回到荊州,旅居海外達四十餘年。
後來,慧深又到了北魏擔任佛教的領袖「沙門統」一職。由此可見,慧深應該是中國人。
四、航運昭示:慧深有條件遠涉重洋。
在那個時候,慧深能遠涉重洋,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嗎?
我國的航運和航海事業,向來比較發達。早在春秋時期,吳越等地已有專門造船的工廠,稱之為「船宮」。
1977年,在我國南方的重要對外交通口岸廣州,發現了一處秦漢時期的、規模宏大的造船工廠。據估測,那時可造載重量達五十到六十噸的木船。
建造中的大木船(圖景)
隨著造船業的發展,東吳以來,我國的海上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劉宋時期,與我國通商的國家遠至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獅子(斯裡蘭卡)等國。
梁朝時,廣州更是成為了海舶吞吐集中的港口。有些海舶一年要出洋幾次,甚至十幾次。
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圖景)
在擁有這樣的航運能力的基礎上,慧深漂流海外幾十年是有條件的、可信的,也是很正常的事。
綜上所述,我國僧人慧深比哥倫布早1000年,比萊夫·埃裡克早約500年到達美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主要參考文獻:《梁書•東夷列傳》、《梁書•釋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