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到世界邊緣:維京人是如何發現美洲大陸的?

2021-01-07 History心發現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經是婦孺皆知的著名歷史事件。公元1492年10月12日之所以能成為人類歷史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一天,很大程度是由於接踵而至的大規模經濟開發與軍事殖民活動將美洲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徹底重塑,大西洋兩岸之間的激烈碰撞使歐洲的社會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改變,推動著中世紀的歷史車輪以更快的速度朝著近代前進。地理大發現上的豐功偉績讓哥倫布在隨後的幾百年之內一直是無可爭議的"美洲發現者"。然而,近幾十年的一系列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其實早在哥倫布時代的500年前,已經有來自歐洲的探險者發現並抵達過美洲。如果真的要嚴謹地論證誰才是真正的首位美洲發現者,哥倫布無疑是要退位讓賢的。

如果說哥倫布是首位美洲發現者,那麼維京人有話要講

1、 北風使者

作為中世紀早中期最傑出的航海家和探路者,維京人藉助他們引以為傲的龍首長船和無畏的探索精神衝出斯堪地那維亞的峽灣,在歐洲各大河流與近海洋面上橫行無阻,許多之前從未被人們標記在地圖上的新土地被他們逐一發現。他們在不斷侵襲不列顛和愛爾蘭的過程中發現了星羅棋布的設得蘭群島和法羅群島,將這片巖石嶙峋的島嶼建設成了同胞們南下徵途的中轉站和歇腳處。島上的酒館、市場、船廠和旅店為遠行的冒險者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服務。飽經風霜的燈塔見證著無數海上旅人的來來往往,他們有的最後滿載而歸,有的則銷聲匿跡再也沒有回來。

北方群島的發現除了為維京人提供了一個溫馨的"海上旅店"之外,還意外地成為了通往冰島這片處女地的大門。自9世紀末冰島發現以來,許多渴望重啟人生、過上平和安穩生活的維京人開始了他們"喬遷新居"之路。雖然冰島的自然環境十分獨特,宜居面積極其有限,但依舊在發現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了欣欣向榮、人聲鼎沸的一片樂土。

維京人在北大西洋的地理發現碩果纍纍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冰島的自然環境因殖墾過度而開始惡化。島上終年氣候寒冷,動植物生長速度緩慢,原先的樺樹林在被砍伐完畢後再也沒有可供採集的木材可用,對於以木頭為主要日常燃料和房屋建設用材的中世紀人來說,缺乏木材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是十分致命的。因此除了從老家挪威採購以外,還亟需開闢新的資源點。此外,集中放牧導致的地表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也使得原本極為有限的生存資源更加捉襟見肘,高寒地區的生態恢復短時間內又難以達成,這些因素都逼迫著維京人再一次將目光投向大海,尋找新的土地。

冰島的自然環境美麗又脆弱

2、 格陵蘭島的發現

就現代的地理學劃分來看,格陵蘭島屬於北美洲。這片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島嶼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距離冰島只有200海裡的路程,以至於冰島人開玩笑稱,北極熊坐著浮冰睡上一覺就能從格陵蘭漂流到冰島。歷史上,正是這淺淺的一灣丹麥海峽,揭開了美洲的最早發現史。

9世紀後期,一位名叫貢比約恩·烏爾弗松的維京人在從挪威駛向冰島的途中被變幻莫測的海風吹離了航線,在海上顛簸許久之後,他發現了一座從未見過的新島嶼,島上有崎嶇的巖石、火山和散發熱氣的地熱溫泉,在島上稍作休整之後他再一次揚帆啟程,臨走之前他將這座島嶼命名為"貢比約恩群島"。這座群島其實位於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的丹麥海峽,是因漫長的地殼運動而從海平面升起的巖石島嶼,屬於格陵蘭島的一部分。貢比約恩就成為歷史上首位遠眺到美洲大陸的歐洲人。

後來維京人將這裡改造成冰島通往格陵蘭島的中轉站,島上居民最多的時候建設有18個農場,充足的地熱資源讓島民可以獲得足夠的生活生產所需能量,他們可以用溫泉和蒸汽煮熟肉食、烤制麵包,擺脫了對木材燃料的剛需。但不幸的是,這些地熱資源既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也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預兆,這片島嶼在殖民400年之後,一場劇烈的火山爆發摧毀了所有的殖民地,並將島嶼沉入海底。

貢比約恩群島已經沉入海底,現代學者推算可能在北緯69西經17左右的位置

貢比約恩的發現在當時並沒有提起人們的興趣。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冰島的生存資源還算豐富,人們並沒有進一步開拓殖民地的需要,然而西方有新陸地的消息卻並沒有被人們遺忘。在一個世紀之後,隨著冰島人口環境壓力的增大,重返貢比約恩的傳說之地就成了冰島冒險者的新目標。

978年斯蘭約恩·霍姆斯坦松帶領一支殖民隊伍離開冰島向西航行,果然抵達了貢比約恩群島,之後他們繼續向西,幾天之後發現了格陵蘭島的東海岸。斯蘭約恩計劃在這裡建立維京人在格陵蘭島的首個殖民地,但不幸的是這個位置並不適合開拓,選址失誤導致了殖民隊伍發生內訌,隨後演變成武裝械鬥,斯蘭約恩死於打鬥之中,沒有了首領的殖民隊伍自行潰散,只有為數不多的人逃回了冰島。

斯蘭約恩的殖民失敗了,但是他是首位試圖殖民格陵蘭島的歐洲人

雖然首次殖民格陵蘭島的計劃失敗了,但是此次行動充分證明了西方確實存在新的大陸。僅僅4年之後,又一位雄心勃勃的冒險者被歷史推上了前臺,即埃裡克·索瓦爾德松,又名"紅鬍子埃裡克"。顧名思義,他有著十分顯眼的紅色鬍鬚。埃裡克的父親是索瓦爾德·阿斯瓦爾德松,來自挪威的羅加蘭,因過失殺人而被判流放之刑,不得不拖家帶口前往冰島謀生。可能得益於魯莽基因的完美遺傳,埃裡克在32歲那年重蹈了父親的覆轍,在一場與鄰居的經濟利益糾紛中過失殺人,他不得不逃亡到冰島海外的一個小島上躲避仇殺,但是在島上再次因為命案而被處以3年流放,這接連不斷的麻煩讓埃裡克無法再在冰島上立足,他現在只想去一個現行法律無法實施的新地方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紅鬍子埃裡克將成為格陵蘭島之王

三、"綠色大陸"

雖然被判3年流放,但是埃裡克並沒有意志消沉浪費這3年的服刑期,他堅信西部會有更好的土地等待他去開發、墾殖和定居。他費盡周折找到了當年斯蘭約恩遠航倖存下來的水手,邀請他們參加他的探險隊伍。經過水手的導航,他終於親自登上了格陵蘭島的土地,不過在自然條件嚴酷的當地要找到宜居的地方並不容易,經過一系列的勘察,他發現格陵蘭島的東海岸並不適宜居住,在繞過最南端的費爾韋爾角後,在西海岸發現了幾處適宜居住的土地,這裡沒有原住民較為安全,但憑藉自己船上的寥寥數人不足以開闢殖民地,因此他即刻返航冰島,一路上思考著自己的宣傳計劃。

組織任何活動都需要良好的公關宣傳。為了激發人們對他的殖民活動的興趣,埃裡克給格陵蘭島起了個新名字"綠色之地",這也就是如今格陵蘭島(Greenland)名稱的由來。他將其描繪成綠草如茵、森林密布的肥沃之地,與冰島(Iceland)形成天壤之別。果然有許多在冰島上不滿足於既有生活的維京人響應了他的號召,有多達500多人要求參加他的探險活動。

埃裡克的殖民宣傳口號頗有商業策略

985年,埃裡克率領25艘長船組成的艦隊向西開拔,到最後只有14艘船安全抵達。在見到傳說中的"綠色之地"後,殖民者們或多或少會覺得失望沮喪,因為格陵蘭島的環境甚至連冰島都不如。這裡內陸全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冰川,只有沿海的狹窄土地未被冰雪覆蓋,但是少有植被,而且也沒有鐵礦或其他礦產,耕種糧食是想都別想了,如果不想在這裡凍餓致死,只有獵取這裡豐富的海產資源。

儘管條件極為艱苦,但是在埃裡克的帶領下,殖民者還是在這裡頑強地紮下根來。他們建立起東西兩個殖民地,東部殖民地在格陵蘭島的最南端也是全島氣候最溫和的地區,西部殖民地在靠北的位置,生存條件比東部要嚴酷一些,但是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流在這裡走到盡頭,依舊能為這片苦寒之地帶來一絲的溫暖,這裡是格陵蘭島上僅有的兩個擁有廣闊草甸的區域,可以展開畜牧業生產。兩個殖民地的總人口加起來也不過5000人,但是這是首次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定居北美洲的嘗試。

如今在格陵蘭島矗立的埃裡克紀念雕像

為了生存下去,除了依靠牛羊牲畜的肉和奶,格陵蘭殖民者還必須抓緊時間在短促的夏天裡捕獲更多的海產品儲藏起來以捱過漫長致命的嚴酷冬季。在殖民地穩定下來之後,埃裡克每年夏天都會組織獵人團隊駕船前往更北部的巴芬島捕獵海豹、海象和擱淺的鯨魚,這些北極動物的肉和油脂是極為寶貴的生存資源,副產品例如皮毛、海象牙和鯨魚骨則可以通過商船在歐洲大陸的市場上賣出好價錢或換得酒類、糧食等其他的資源。因此,在遠離歐陸的格陵蘭島上發現葡萄酒、麥酒等本土根本無法自釀的禦寒飲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久而久之,埃裡克也成為了格陵蘭殖民地最富有的人,他的家族也隨之顯赫。他本人此後再也沒離開過格陵蘭島,並終老於此。不過他的兒子萊夫·埃裡克松卻繼承了老爹的探索精神,這父子二人註定要成為名留青史的地理開拓者。

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探索使命

四、"流淌著蜜酒的土地"

和他的父親一樣,萊夫·埃裡克松的人生經歷也很傳奇。他出生於冰島,16歲的時候隨著父親來到格陵蘭並在這裡長大。雖然這裡是一片和平的沃土,但是野心勃勃的萊夫並不甘於一直過著平淡無聊的寧靜生活。在29歲那年,萊夫決定前往爺爺索瓦爾德的家鄉挪威,因為當時挪威國王奧拉夫·特裡格維松權勢日盛,渴望有更多的優秀的武士加入他的戰團隊伍。年富力強的萊夫自然被奧拉夫王相中,成為了他的親隨武士集團的成員之一。這些武士與國王本人私交甚密,憑藉忠誠結成牢固的君臣關係,加入其中不僅能夠得到豐厚的收入,而且通過國王的賞識也可以獲得更多稀缺的政治資源。

奧拉夫王是維京世界基督化的始作俑者之一。萊夫作為他忠誠的手下自然也加入到改宗基督教的潮流之中,他和妻子一起接受了洗禮,正式成為了一名基督徒。不久之後,奧拉夫王南下丹麥掀起新一輪戰爭,臨走之前他交給萊夫一項重任,讓萊夫重回家鄉格陵蘭傳播基督教,萊夫同意了這項要求並啟程回鄉。

萊夫·埃裡克松的青銅紀念雕像

在返鄉途中萊夫的船再度被海風吹離了方向,風暴散後他遠眺到了陸地的影子,但奇怪的是這片土地既不是冰島也不是格陵蘭島。因為這兩片土地的海岸都是怪石嶙峋、遍布冰川的,而眼下發現的土地卻鬱鬱蔥蔥長滿了樹木。萊夫下意識地認為他抵達了故鄉格陵蘭島以西的地方,不過他急於回鄉完成傳教任務,因此他沒有過多地逗留和關注。

返鄉後,萊夫成功地讓基督教在這裡生根發芽,越來越多的格陵蘭維京人皈依了新的信仰,但是萊夫的家庭卻因為宗教原因而陷入崩裂的邊緣。萊夫的母親轉變成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並自己興建起一座教堂,而父親卻頑固地拒絕基督教,始終堅持自己的北歐多神信仰,兩口子甚至開始鬧分居。在家庭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的情況下,萊夫想轉移大家的注意力來緩和緊張的氛圍,他想起了那塊新發現卻未被探索的土地,他提議父親和自己一起去那裡一探究竟。埃裡克同意了兒子的請求,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他支持兒子的決定。不過,走出家門前往碼頭沒多遠,埃裡克就不小心從馬上摔了下來,所幸無礙,但是他卻認為這是個不祥的徵兆,就改變主意待在家中。

在萊夫實施自己的遠航計劃之前,有一名叫比雅尼·赫爾約夫松的維京商人曾經抵達過海峽對岸的土地。此人是從冰島前往格陵蘭的途中迷失方向意外發現的,他同樣驚奇於這片綠色植被覆蓋的土地,但是最終沒有登陸,而是給這陌生的地方起了個名字"馬克蘭",意為"森林之地"。萊夫在遠航之前找到了比雅尼,他向他透露出探索海峽對岸土地的想法,並邀請比雅尼加入他的隊伍,但是對方拒絕了,不過那批老船員中有幾個人願意充當嚮導。萊夫的探險隊開始出發。

比雅尼發現南部大陸的航海路線

在嚮導的帶領下,經過四天多的航行他們終於重返了那片長滿植物的綠色土地"馬克蘭"。所謂的"馬克蘭"其實就是今天的加拿大的拉布拉多海岸。船繼續向南航行,發現了一座植被更加繁茂青蔥的土地,探險者們拋下船錨上了岸並安營紮寨,萊夫將所有人分成兩組,輪流值班和探索內陸。

探索隊伍報來了令人驚喜的消息。這個島嶼非常宜居,河流裡有許多肥美的鮭魚,有廣闊的森林和草場可供放牧和採集木料,而且灌木叢中長有一種漿果,無毒且味道多汁甘甜,可以用作釀酒的原料,維京人以為是葡萄,但當時只有舊大陸才生長葡萄,他們發現的可能是蔓越莓或者醋慄。鑑於這個驚喜的發現,萊夫將這個島命名為"文蘭(Vinland)",即Wineland,意為"美酒之地"。所謂的「文蘭」其實就是今天的加拿大紐芬蘭島。

紐芬蘭島緯度較低更為宜居

由於家鄉格陵蘭島嚴重缺乏木材,萊夫和夥伴們在採集了足夠多的木材之後啟程返航。回到家鄉後,這個消息成為了令人振奮的大新聞。然而突如其來的疾病奪走了他的父親埃裡克的生命,作為長子,萊夫不得不繼承父親的"哥提"職位,統管格陵蘭島殖民地的大小事務,此後因忙於政事他再也沒能重返文蘭,但是他是首位登陸真正意義上的北美洲的歐洲人。

五、遭遇印第安人

萊夫雖然退出了冒險之旅,但是他有兩個弟弟索瓦爾德和索爾斯坦。排行老二的索瓦爾德繼承了哥哥的探索使命,召集了一群志願者重返文蘭。這不僅是出於繼續探索未知大陸的強烈好奇心,也是出於採集木材、釀酒原料等格陵蘭島殖民地急需物資的剛性需求。

弟弟繼承了哥哥的探索使命,這一家人做的事情整整齊齊

索瓦爾德按照哥哥的指示,沿著上一次的老路線回到了文蘭,他們捕魚、狩獵、伐木、採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索瓦爾德駕船沿著海岸線繼續向南航行,不過這次有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心神不寧的發現,在營地的南部不遠處有一個明顯不是隊員們建的小木屋,這說明這片土地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而這些人是誰,沒有任何人知道。

大家惴惴不安地度過了當年的冬天,第二年開春之後索瓦爾德繼續他的探索。他小心翼翼地回到了之前的那個神秘的小木屋,卻發現岸邊停著三艘獨木舟,所有人警惕地登岸查看,卻發現了三個長相和膚色都很怪異的人。在強烈的警惕情緒的作用下,雙方發生衝突,對面除了一人逃走之外,其他的所有人被索瓦爾德及其手下俘獲。這場衝突是歷史上歐洲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發生的首次衝突。

黑暗森林法則和文明衝突論在此次行動中都有所展現

隨後大家發現,兩撥人根本無法交流,誰也聽不懂對方人在說什麼。由於這些俘虜的發音很奇怪,維京人就將其稱之為"斯科瑞林人",和英語單詞scream很像,意為"尖叫者",其實這些人就是紐芬蘭島的印第安原住民。隊伍攜帶的口糧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索瓦爾德不得不下令將所有俘虜處決。

沒過多久,那個逃走的印第安人回來了,他帶領更多的印第安人前來報仇。雙方繼續戰鬥,斯科瑞林人雖然人數佔優但是在武器裝備上的劣勢很大,最後不得不逃走。所有維京人都沒有受傷,除了索瓦爾德,不幸的他的腋下中了一箭,憤怒之餘他將箭頭拔了出來,卻導致了嚴重的傷口感染,幾天後就逝世了。因此索瓦爾德·埃裡克松就成了歷史上首位死在和葬在北美洲的歐洲人。

六、功敗垂成的殖民

儘管索瓦爾德客死他鄉,依舊有新的冒險者渴望重返文蘭。公元1009年夏天,託爾芬·克爾塞夫尼率領隊伍再度出發。不同於之前萊夫和索瓦爾德,他此次之行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探索,而是殖民。

託爾芬的紀念青銅像

他們回到了萊夫之前建立的營地,將營地修葺一番住下。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帶來的家畜都凍死了,而且使用當地漿果釀出的酒並不成功,酒精含量很低,讓所有人的情緒都很低落。不過託爾芬喜得貴子一枚,取名叫斯諾裡,因此斯諾裡·託爾芬松就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出生在北美洲的歐洲人。

第二年春天的時候隊伍發生了內訌,一部分人啟程回家,另一部分人去島上的其他地方紮營定居。缺少人手的託爾芬加固了營地周圍的木柵欄以防意外,因為他知道斯科瑞林人埋伏在附近虎視眈眈。

出乎意料的是,斯科瑞林人在暗中觀察了他們營地幾天之後沒有武裝進攻,而是請求和他們展開貿易。託爾芬欣然答應,但是他嚴令手下禁止將武器販賣給對方,違者處死。

雙方警惕地互相交易

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斯科瑞林人幾天後突然一改和平的姿態,開始進攻營地。突如其來的襲擊讓維京人不知所措,但是營地內的一頭公牛拯救了所有人。由於本地土著從沒有見過這種歐洲品種的牛,因此在這頭驚叫的牛面前停了下來不知所措,維京人抓住機會重整隊伍展開反擊,一鼓作氣將斯科瑞林人趕了回去。

儘管大家沒有什麼損失,但是斯科瑞林人的反撲依舊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對方的人數遠比己方多得多。筋疲力盡的託爾芬不得不下令拔營回到船上,他決定放棄此次殖民行動。維京人在北美洲的殖民終究沒能成功。此後,再也沒有維京人願意嘗試殖民文蘭,他們會時不時前往文蘭海岸採集所需要的資源,但是長期定居於此的想法和計劃已經不再吸引任何人。維京人在北美洲的勢力範圍永久地固定在了格陵蘭島。

殖民的難度太大,維京人不得不放棄

七、誰才是真正的美洲發現者

維京人發現並登陸文蘭的歷史資料被冰島的吟遊詩人完整地保存在他們的詩歌當中,以至於500年後哥倫布在開啟他的遠航之前還特意去了趟冰島,目的就是為了翻閱這些塵封已久的寶貴資料,儘可能多地了解大洋彼岸那那片未知土地的信息。維京人雖然沒能在北美洲真正紮下根來,但是如果要論誰是首位發現者、探索者和登陸者,很明顯哥倫布是要屈居人後的。不論是留存下來的書面資料,還是在紐芬蘭格陵蘭島的考古發掘物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該觀點已經被當代的國際史學界所廣泛認同。

多位維京探險者的航行路線圖

維京人殖民北美最終歸於失敗,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格陵蘭島維京殖民地太過脆弱。格陵蘭島的宜居地帶極為有限,人口承載力也很低,維京人能夠在這裡頑強地生存下來已經極為不易,每一個能夠參與經濟生產的人力資源都十分寶貴,大量的人口削減是殖民地發展不可承受之重。儘管殖民文蘭能夠吸引到一批人的加入,但是對未知的恐懼和過高的風險依舊讓大多數格陵蘭島居民放棄向遠方挺進。

其次,逐漸變冷的氣候。維京人能夠在格陵蘭島紮下根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9-12世紀全球較為溫潤的氣候,這使得格陵蘭島的一些地區沒有被冰雪覆蓋,能夠成為理想的宜居地點,也是維京人能夠馳騁大洋的有利自然因素。不過一旦氣候變冷,格陵蘭島本地都自身難保,更難談殖民文蘭。歷史上,正是由於變冷的氣候最終摧毀了格陵蘭島的維京殖民地,到了15世紀初,這裡已經荒無人煙,對文蘭的探索和殖民自然就更是空中樓閣。

第三,人數劣勢和優勢並不明顯的武器科技。相比起當地土著,維京人的人數劣勢太大,這在作戰很拼人數的冷兵器時代通常意味著不佔優勢。相比起數百年之後手持火繩槍、身穿板甲的西班牙徵服者,維京人的武器裝備儘管整體優於印第安人,但是優勢並不明顯,無法通過科技碾壓來彌補自己的人數劣勢,這也是託爾芬在贏得遭遇戰之後依舊選擇撤出文蘭的原因之一。

格陵蘭島殖民地自身的衰敗讓維京人最後徹底撤出了北美洲。這裡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得當地居民非常依賴斯堪地那維亞——冰島——格陵蘭的遠洋貿易航線所運來的物資,他們用獵取的海象牙、海豹皮、鯨魚肉等特產換取鐵礦、小麥、酒類和蔬菜水果,可以說這條航線就是格陵蘭島居民的生命線。不過,當維京人不久之後發現在離本土不遠的俄羅斯北部也能獲取這些格陵蘭島出產的特產之後,幾乎就沒有多少人再願意遠渡重洋來到格陵蘭島做生意了,這對當地的殖民地發展是一種致命的打擊,從那時起,格陵蘭島殖民地的衰敗就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外,逐漸寒冷的氣候給維京人補上了最後一刀。因紐特人開始南下,他們逐漸侵佔了維京人在這裡的殖民地,草場的退化讓當地最基礎的畜牧業也變得難以為繼,維京人要麼返回冰島要麼死於饑寒交迫。格陵蘭島與外界的聯絡也逐漸中斷,以至於連老家斯堪地那維亞的人們都忘記了它的存在。

格陵蘭島的殖民地最終湮滅在歷史之中

1717年的某一天,時任丹麥國王喬治一世突然想起了自己以前讀過維京時代格陵蘭島的一些資料,他覺得那個地方的人們可能還沒有經歷過宗教改革,於是令一名路德宗傳教士去那裡推行宗教改革。當傳教士抵達格陵蘭島後發現,當地的定居點早已荒廢了數百年。由於這次行動是丹麥國王發起的,因此格陵蘭島成為了丹麥王國的海外領土,而不是歸屬於當年建立起殖民地的挪威人。

相關焦點

  • 北歐維京人最早發現了美洲,為何哥倫布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哥倫布航行圖,他從伊比利亞半島出發,穿過大西洋中部,抵達加勒比群島,從而發現美洲。但搞笑的是,一直到其去世,他本人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據歷史學家考證,在哥倫布以前,早就有來自舊大陸人零散地通過航海活動「發現」美洲。
  • 為什麼說是維京人發現的美洲大陸,而不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
    他們子孫後代,一直走到了現在南美洲的最南端,這些美洲人民,從外貌上看跟咱們亞洲人有點像,頭髮都是黑長直,膚色都是典型黃種人的膚色,而且,剛生下來都是在屁股那塊有一些小小的青色的胎記,但是研究發現,咱們跟美洲人民的血型分布差異很大,所以到底有沒有這親戚關係,還是一個學術上的疑案,話說美洲人民開始一代還在美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分散居住,後來地球變暖海平面升高,想回到歐亞大陸也回不去了
  • 美洲大陸最初是被哥倫布發現的?專家:其實是早他500年的維京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星球科普在人類歷史上,維京水手發現美洲大陸的故事曾是一個常常被忽視的話題。因為歐洲人穿越大西洋,對美洲大陸的地理發現被認為是十五至十七世紀之間人類的偉一次大壯舉。
  • 石紀元解析:維京海盜是美洲大陸最早發現者?比哥倫布要早500年
    在《石紀元》漫畫147話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由於千空此次的目的地是美洲大陸,從遙遠的大洋東岸出發,要橫跨整個大洋,除了長時間航行,讓人容易深陷到無聊之外,按照航線準確行駛,是對於千空團隊最大的考驗!
  • 維京人最早到達美洲,但為何哥倫布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但搞笑的是,一直到其去世,他本人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據歷史學家考證,在哥倫布以前,早就有來自舊大陸人零散地通過航海活動「發現」美洲。只是由於技術原因,這些航海活動沒能持續並被確鑿地記錄下來。而現在歷史課本上講的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其實是說哥倫布前往美洲的航行與以前歐洲人的歷次「發現」之旅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哥倫布首次從溫帶而非嚴寒的海域穿越了大西洋,同時使用了相對成熟的技術確保了殖民活動的持續進行,徹底打破了美洲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的隔離狀態。
  •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在美洲大陸的人是不可能吃到雞肉的
    在新舊大陸的人類相互隔絕上萬年之後,這則新聞被公認為證明了重新開啟新舊大陸交流的是東方而非西方。是在智利海岸進行家禽交易的玻里尼西亞人為雙方搭建起了逾越天塹的橋梁,而不是那些被衝上巴哈馬海灘的西班牙水手。
  • 不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而是美洲人發現了哥倫布,為何?
    眾所周知:美洲大陸是由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15世紀的時候發現的,但這僅僅是對於其它洲而言,對於美洲自身來說,最早發現它的,則是幾萬年前的印第安人。事實上,哥倫布也不認為他發現了美洲大陸,在他死前,他一直堅信自己達到的是亞洲東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哥倫布夢想著能到達心目中遍地是黃金的中國和印度,但他誤打誤撞到了美洲,美洲印第安人發現了哥倫布,原來他走迷了路。
  • 發現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
    發現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到底是誰最先發現了美洲?長期以來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打開美洲發現史,我們常常看到「美洲最初是由哥倫布發現的」,這是已經寫進世界探險史中的內容,這個結論也有問題嗎?是的,這只是西方關於世界的「發現史」,並不是全球認同的發現史。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美洲是美洲人發現的。這樣的答案當然最接近真實。哥倫布所見到的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地方遷移而來的。美洲大陸並不是他們的形成和演化的故鄉。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但最早發現北美大陸的卻另有其人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這個觀點被全世界的歷史書所承認。但最新的證據顯示,北歐的海盜可能先於哥倫布很早就到達過美洲。當然,真正向全世界介紹新大陸的是哥倫布,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真正促成了新世界的建匯。
  • 哥倫布是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成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義大利航海家,先後4次出海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繫。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約1451~1506),Christopher Columbus ( Kristóbal Kolón)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
  • 維京人竟然用「石頭」來導航!它的原理是什麼?
    那麼,當維京人從歐洲出發,一路朝著北極前進的時候,他們又是通過什麼來指引方向的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指南針,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可是古人出行導航的必需品,不過,通過查閱資料和考古發現,維京人導航卻並不是使用的指南針,而是一種他們稱作「魔法石」的物品,它究竟是什麼呢?
  • 冷知識:誰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
    如果有人問你,是誰發現了新大陸?你肯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哥倫布!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歐洲人。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哥倫布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一個名叫利夫·埃裡克森的維京人最先發現了美洲。
  • 美洲是中國人發現的嗎
    「美洲是由中國發現的」理論的主要支持者是英國歷史學家加文·門基斯,他曾出版過好幾本書來論證這個理論,其中最初有的是1421年出版的《中國發現世界的那一年》。在這本書中,他稱中國海軍上將鄭和從中國航行到巴哈馬群島並返回,但他的說法真實性如何呢?這張地圖是門齊斯用來支持他的主張的。
  • 地理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哥倫布是如何發現美洲新大陸的!
    今天我們第一站將要去看一看當年哥倫布是如何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如果你曾經在沙灘上玩耍過,你一定會發現,當你每次踩在軟軟的沙灘上的時候,就會留下一個清晰的小腳印!爸爸會把你抱起來,然後指著沙灘上的一排小腳印說,看這是誰的小腳丫,你一定會哈哈大笑,覺得自己非常有能耐。
  • 世界上第一個冒險提出向南極繼續航行的人,庫克在發現南極大陸
    他揮舞著帽子,大喊:「航向東北」隨著他這一聲呼喊,從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冒險提出向南極繼續航行的人,而且從技術角度看也的確如此。但是他和全體船員都正式承認,真正的榮譽屬於他們的船長。正是在這一天,詹姆斯·庫克船長駕駛著「決心」號來到了世界最南端這片海域,其緯度為南緯71°10。通過此次航行,庫克幾乎解開了已困擾科學家和學者們達千年之久的謎團——未知的南極大陸的秘密。
  • 地球未解之謎|到底是誰第一個發現了美洲大陸?
    1987年,墨西哥的古斯塔沃·巴爾加斯教授綜合了專家們的意見,以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寫了一本名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是中國人》的書,該書談到,在哥倫布以前大約1000年,中國南北朝宋文帝的時候,一位名叫慧深的僧人曾率人乘帆船離開中原,沿阿留申和阿拉斯加航行,到達當時被稱為扶桑國的墨西哥。
  • 到底是誰第一個發現了美洲大陸?肯定不是教科書裡的哥倫布!
    在我們的教科書上,一般都會寫著「1492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第一個踏上了美洲大陸,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而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那麼,是誰第一個發現了美洲?萊夫·埃裡克松發現美洲但是萊夫·埃裡克松也不是最早發現美洲的人,有些人堅信在公元6世紀時就有一些歐洲人發現了美洲
  • 非洲人何時登上美洲大陸
    人們通常認為,非洲人是在15世紀的新航路開闢之後,逐漸被遠航美洲的白人奴隸販子運到美洲大陸上的。但是中南美洲近年來發現的一些約屬於3000年前的遠古奧爾梅克人的遺址,卻對這一傳統認識提出了質疑。在墨西哥的委拉盧克斯,人們也發現了一個石雕人頭像,其厚厚的嘴唇、圓圓的前額,明顯與美洲印第安人的相貌不同,卻表現出非洲尼格羅人種的特徵。此外,在古城拉文塔博物館的室外,也有一座半臥的石人雕像帶有明顯的非洲黑人的面貌特徵。這些都是奧爾梅克人的遺蹟。
  • 古文明的大航海:古埃及人已經來到過美洲大陸?
    從維京人萊夫·埃裡克松(Leiv Eiriksson)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到義大利人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 冰與火交織的最後淨土:維京人發現冰島始末
    歷史上,這塊孤懸海外、位於北極圈附近的世外桃源正是由一群不滿於舊大陸生活的維京人所發現的。不過這一切的起因,還要從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維京國王的故事說起。1、 愛美人也愛江山的"金髮王"提及海外殖民,或許人們首先會想起"五月花號"的故事,這艘船上的移民書寫了美利堅歷史的起點。由於宗教壓迫,他們決然離開了故土英格蘭,前往新大陸去碰運氣、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