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研究歐洲歷史的學者,我經常在思考,什麼是歐洲?乍看起來,這不是問題,只要我們找出地圖,就可以知道歐洲的方位,回答歐洲有多少國家,面積有多大,以及歐洲的自然面貌等。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現歐洲的話,可以看到,還有「歐盟」這一政治意義上的歐洲,以及「歐元區」這一經濟意義上的歐洲等。但這樣對歐洲的理解不免碎片化,也缺失了其內在的邏輯關係。麥克倫南的《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從文明的視角來理解,將歐洲視為一個有著共同理念和價值觀的文明共同體,形成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文明特性。
作者:李宏圖
就歐洲文明的特性而言,誠如麥克倫南所說,這種文明的統一性體現在歐洲是西方民主的誕生地。作為一種國家類型,民族國家也是歐洲非常重要的一種政治創造。歐洲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不可抗拒地捲入其中,因為這是交換產品、創造財富的最佳方式。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全世界人民帶來福祉,其中,更高效的農耕方法為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食物,有效防止了饑荒的發生;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產品和資本更快速地交換和流動;現代醫學治癒了許多疾病,人類的平均壽命普遍提高……總之,在麥克倫南看來,從政治、經濟、社會到科學等方面,歐洲都在自己的空間中造就了同質性的文明。
應該看到,這一同質性文明是在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從15世紀後漸趨形成的,並在19世紀最終成型。其間歷經了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英國和法國的社會革命與工業革命等,可以說,時間性是理解歐洲文明的重要視角。
不僅如此,歐洲文明也在空間的擴展中強化了自身的這一特性。正是在這一維度上,歐洲文明不再被理解為是諸多文明類型中的一種,而是具有全球性。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資本主義奔走於世界各地,不僅創造了豐碩的財富,還對世界有著巨大的改造能力,讓全世界走向文明。而文明的這一全球性特質也是本書著力表述的主題。當然也應該看到,就其過程而言,這是用「血與火」的方式擴展著文明的空間邊界,並在思想觀念層面上創造出了「文明與野蠻」這一兩分的話語體系,歐洲是「文明」的,而非歐洲地區則是「野蠻」的,從而為其殖民統治構建起合法依據。從此,全球既被歐洲文明所浸潤,也被劃定分屬為不同的世界體系,這一體系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未消退。對此,作者在書中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和思考歐洲文明擴張這一歷史進程,這自然也會激發我們對此深深的思考。
實際上,這種「血與火」並非限定在歐洲與非歐洲的關係之中,也體現在歐洲文明內部,且不說近代早期宗教迫害的暴力殺戮,人類恐怕永遠不能忘記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傷痛。直到現在歐洲的學者都在不斷進行反思,為什麼在一個「文明」的歐洲內部卻發生了如此殘暴的野蠻行徑。歷史學家從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入手解析,認為恰恰是作為歐洲文明內容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成了推動戰爭的強勁動力。
正像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文明正在經受考驗」。好在歐洲文明具有內在的反思性力量,痛定思痛,歐洲終於在戰爭的廢墟上再次重建起了「文明」,迎來了「文明」的再度復興。回顧這一「血與火」的歷程,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看到歐洲文明那種內在的張力,那種野蠻與文明的彼此轉化,以及「歷史的終結」會在何處。對此,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的對世界文明的考察報告指出,無論歐洲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民以及對它自己的人民犯下了什麼樣的罪惡,歐洲都給全人類獻上了文明的禮物。也如麥克倫南所說,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從革命時代到歐洲一體化,歐洲創造了能夠釋放人類非凡創造力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為人類社會複雜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歐洲的歷史糅合了光耀和陰影、勝利和悲歌,是指引人類的一盞明燈。這也是本書作者引以為豪的,以及寫作此書的目的:「長久以來,歐洲一直沒有一部宏大的記述,展示歐盟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剖析歐洲在現代史中的角色和意義,以及傑出的歐洲人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我希望本書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缺。」
從15世紀以來的全球歷史進程來看,這無疑是對這段歷史的精闢概括。但在今天,放眼全球,我想到了法國學者保爾·瓦萊裡所說的,歐洲是人類的一塊寶地、一顆明珠,是巨人的頭腦,但是它會一直保持這一地位嗎?從全球的視角來看,面對如今的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歐洲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下降,以至於今年2月在德國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主題就是「西方缺失」。歐洲文明未來究竟走向何方,是否還能引領全球?是像作者那樣滿懷樂觀,還是令人憂心焦慮?但無論如何,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重回歐洲文明的歷史,探索文明的內涵,思考文明的起落,我們才能找到左右文明未來走向的豐富資源,從而回應「在21世紀的世界,歐洲肩負怎樣的使命?」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