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未來世界格局將走向「無極化」

2020-11-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 未來世界格局將走向「無極化」

 

  ◆以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更替為標誌,2013年,世界站上了全新的起點。未來10年,世界與中國又將會呈現怎樣的格局?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未來10年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訪談,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就未來10年的大國博弈與全球治理、世界經濟走向、中國文化與世界以及生態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18世紀應該被送入萬神殿。」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聖茹斯特(Saint-Just)曾經寫下這樣的論斷。聖茹斯特只活了短暫的28歲,他沒有看到之後的19、20世紀所發生的巨變,更不可能預料到21世紀頭10來年所發生的變革。

  已經過去的21世紀頭10來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按照英國歷史學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所說「詞彙經常是比文獻更響亮的證言」的歷史還原法,我們大致可以記下這些詞彙:恐怖主義與單邊主義、金融槓桿化的狂飆突進與泡沫破裂、經濟衰退與債務危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與倒退、中東變局、金磚國家崛起、世界權力從主權國家向民間和社會媒體轉移、財富兩極分化與中產階級的抗爭、生態危機加重與環保運動的此起彼伏,以及「歷史終結論」的時興與自我修正、「軟實力」概念喧囂過後「巧實力」概念的凸顯……可以說,世界的面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波譎雲詭。

  以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更替為標誌,2013年,世界站上了全新的起點。未來10年,世界與中國又將會呈現怎樣的格局?我們相信,傾聽歷史聲音,把脈發展趨勢,有助於我們因應時宜、開創新局。為此,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未來10年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訪談,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就未來10年的大國博弈與全球治理、世界經濟走向、中國文化與世界以及生態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本期「文匯學人訪談錄」對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研究員的訪談,是為開篇。

  黃仁偉是「中國和平崛起」重大課題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早在2002年,他就出版了專著《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展望未來,黃仁偉認為,今後10年,中國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能力培養的過程;外部世界也需要有一個適應中國、心理調整的過程。經過10年的時間,中國與國際社會對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責、權、利」都會得出一個比較穩定的看法。

  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黃仁偉認為,世界將來的走向是出現一批比多極化還要多的「極」,將是「無極化」。各個地區內有一個大、中、小的權力結構,不同地區之間結合成世界範圍的大、中、小結構。世界依憑這樣一個結構一步步走向穩定直至和諧。

  黃仁偉目前還擔任國務院臺辦海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全國美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美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著有《美國西部土地制度的演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合著有《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國家主權新論》。

  我們可能高估了美國「戰略再平衡」的負面後果

  文匯報:未來10年,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崛起進程會否真正被扭轉?

  黃仁偉:以10年為期,我們尚不能得出這個問題的結論。因為西方在世界舞臺上的優勢已經有三四百年了,新興國家真正的快速成長還是近20年的事情。單從經濟總量來看,新興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不到20%,西方國家約佔65%。即使是一半對一半,10年內也做不到。最主要的是,對新興國家而言,國際體系的規則以及制定規則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就是所謂「軟實力」的崛起,要比經濟總量的趕超時間還要長。但是,西方的影響力在下降,非西方的影響力在上升,這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方向。從幾個方面可以看清這個趨勢。

  首先,西方財富出現了負增長趨勢,其自身創造的財富不足以支撐自身的消耗,出現了世界範圍的發達國家債務危機。歐盟的債務等於其GDP的95%,美國的債務是其GDP的100%,日本的債務是其GDP的200%。從中長期來看,正面預測最多是債務增長放慢一些,壞的結果是債務增長大大快於經濟總量的增長。

  其次,很可能出現了一個「零增長」的西方經濟。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其增長都缺乏動力。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西方經濟的「日本化」。在過去20年裡,日本經濟的特徵就是「兩個零」:零利率和零增長。如果未來5到10年西方經濟也呈現兩個特徵,泡沫破滅後的「日本病」就會在整個西方蔓延開來。

  第三,如果前兩個問題得不到改善,那麼整個西方的社會保障體系必然要出問題。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這三項保障是西方社會在二戰後保持穩定的根本條件。

  我認為,未來5到10年內,上述三方面的問題都會更加嚴重。

  文匯報:未來10年,美國霸權會否終結?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能否促成一種「新型大國關係」?

  黃仁偉:「新型大國關係」是我們中國提出來的。所謂「守成大國」就是霸權國家的代名詞,真正掌握世界主導權的大國就是霸權國家。

  從歷史上看,在資本主義市場條件下能守住並穩定保持世界霸權的國家只有兩個:英國和美國。這兩個霸權的形式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英國霸權的核心是其全球殖民體系。美國霸權的核心有兩樣,一是由盟國軍事基地體系構成的軍事霸權,一是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貨幣體系。而且軍事霸權也是由美元霸權所支撐的。

  英國霸權力量在一戰後開始下降,直到上世紀50年代終結。原因就在於二戰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導致英國殖民體系瓦解,英國霸權由此徹底告終。

  同理可推,美國的霸權取決於它的盟國體系和美元體系能否保持。小布希的單邊主義一度使美國的盟國體系發生動搖。現在美國推行「軟實力」、「巧實力」,單邊主義稍有收斂,盟國體系也稍微穩定。如果美國堅持搞軍事單邊主義,盟國就會逐漸脫離它;如果美國濫用美元的信用,無限制的量化寬鬆也會動搖美元體系。可見,動搖美國霸權的最大因素是美國自身的政策。

  德國、日本都挑戰過英國,蘇聯挑戰過美國,都沒成功。英國也好,美國也罷,霸權盛衰的原因在於自身的體系結構。如果這個邏輯能夠成立,就能夠解釋所謂「守成國家」和「改變現狀國家」之間的關係。所謂「新興國家」的主要任務不是挑戰美國,它們的主要力量不是改變現狀,而是適應國際體系,在此過程中對國際體系進行修正。這個體系是否會出現真正的突變,取決於這個體系的主導者本身。當它不能維持時,體系自然就變了。美國擔心中國挑戰和取代它,這是沒有看到問題的核心。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美國如何避免犯歷史性的錯誤。所謂歷史性錯誤有兩點,一是犯錯誤者自己意識不到正在鑄錯,一旦意識到已不可挽回,如蘇聯解體、英國殖民體系崩潰;二是犯錯誤者往往力量大到沒有力量可以阻止它。

  文匯報:未來10年,美國的「戰略再平衡」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全球戰略格局?

  黃仁偉:前一段時間,我們高估了美國的「戰略再平衡」或者重返亞洲戰略的負面後果。我認為,美國重返亞洲的再平衡戰略是「以進為退」的一種策略,又是「以軍事為外衣的經濟戰略」,或者稱「披著安全外衣的市場戰略」。這兩條是被很多人所忽視的。

  首先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要撤出中東,擺脫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的負擔,往亞洲走是它在全球範圍內的平衡。由此帶來了在亞洲範圍內針對中國力量上升的平衡。可見,這首先不是針對中國的平衡,而是撤出中東的需要。其二,在整個西太平洋範圍內,美國把亞洲國家推到第一線,自己退到第二線,在第一線增加亞洲國家內部的摩擦。其三,當亞洲國家在第一線內部摩擦增多的時候,它們的安全需求提高了,就會更加依賴美國的保護,美國就獲得隨時進入亞洲前沿的通道。其四,當亞洲國家綁在美國防禦體系上的時候,美國就要把亞洲國家的市場也綁在美國的經濟利益上。美國拋出的TPP,要求亞洲國家在服務貿易上全開放,但是美國在商品貿易上對亞洲國家實行壁壘政策。這明顯是區域一體化中的美國單邊主義。如果我們簡單地從表面上看,就容易把美國的再平衡戰略視為新的冷戰戰略;而從以上幾個角度來看,就比較全面了。

  現在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也出現了負面效果。一是中東國家問題沒解決,美國無法全身而退。以色列和歐盟也不願美國全部轉到東亞去。二是當第一線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激烈的時候,美國不可能真正來保護這些亞洲同伴。如果它在西太平洋捲入所有衝突,也違背美國的戰略利益。三是TPP遇到了障礙,包括日本、韓國在內,亞洲國家加入都有很大的顧慮。歐巴馬說過,一年就搞成TPP。現在兩三年過去了,越往後越搞不成。所以說,美國重返亞洲戰略遇到了瓶頸。現在,即使在美國內部,美國戰略界的很多有識之士批評希拉蕊把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搞過頭了。我相信在歐巴馬的新任期內,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文匯報:未來10年,歐盟一體化進程的前景如何?

  黃仁偉:這是一個世界未來政治經濟中具有方向性的問題。首先,歐盟曾經是區域一體化的典型模式。如果這個模式能夠成功,將來國家形態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歐盟的結構性缺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充分暴露出來了。以主權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利益某種程度上開始超過歐盟的共同利益。一部分債務國家和一部分債權國家在利益上的裂痕非常大,歐盟的前景出現了非常令人憂慮的狀態。

  歐盟付不出重新回到主權國家的代價。如果走回頭路,那結果就不是歐盟的崩潰,而是世界經濟的崩潰。如果歐盟繼續往前走,就必須發生幾個大變化。一是各國真正把財政交出去,建立歐盟的中央財政。二是德國在歐盟真正起領導作用。究竟是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會逐漸清晰起來。三是英國退出歐盟。只要英國待在歐盟裡,歐盟就不可能真正一體化。英鎊不是歐元,它的利益沒有和歐盟真正融合在一起。英國不可能放棄英鎊,這是當年殖民體系留給它的巨大財富遺產,英帝國用英鎊的方式把殖民地財富集中在倫敦。這是英國人不會把英鎊併到歐元中去的真正原因。因此,英國和歐盟是不可能真正合二為一的。如能做到以上這三條,歐盟就可以突破困境,成為一個更高水平上的財政一體化的歐盟,外交和軍事一體化也就會跟上來。

  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在上升

  文匯報:未來10年,恐怖主義作為一種反全球治理的勢力會否有所消減?

  黃仁偉:恐怖主義的根源在中東,中東不穩定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所以,中東的核心問題——巴勒斯坦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解決,中東的國際恐怖主義淵藪就不會消除。目前形成像賓·拉登那麼大的國際恐怖組織的條件在削弱。賓·拉登的勢力做大是同當年美軍在阿富汗支持其抗擊蘇聯有關的。同時也要看到,塔利班在阿富汗並沒有被消滅,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派別在許多國家復活,從地下轉為公開活動,甚至掌握了權力。這使恐怖主義獲得了某些溫床、某種氣候。因此,中東的恐怖主義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消除的。

  此外,現在我們還看到另一種恐怖主義正在出現,這就是發達國家的恐怖主義。美國、歐洲的槍擊案越來越頻繁,而且同極端民族主義、種族排外主義結合在一起。我們不能只看到中東的恐怖主義,還要看到恐怖主義在西方也會出現。隨著西方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中的裂痕越來越大,絕望的人群中也會出現恐怖主義。世界範圍內的恐怖主義是世界秩序中的不合理現象的一種極端表現。徹底消滅恐怖主義取決於世界秩序的公正合理。這是很難實現的。

  文匯報:未來10年,衝突不斷的中東地區能否邁向更好的治理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黃仁偉:我認為很難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放眼整個中東,無論稱之為「阿拉伯之春」,還是視之為社會動亂,這一場社會變革遠遠沒有完成。它是伊斯蘭宗教和制度向現代化變化過程中的一次巨大斷裂,而不是一個非常有規則的進步。像地殼變動帶來的後遺症一樣,要長出新的生態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斷裂後的餘震及新的斷裂還會不斷發生。阿拉伯世界現代化過程中的結構斷裂實際上遠遠沒有完成,包括已經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國家,也包括美軍佔領過的伊拉克、阿富汗。這個過程會很長,幾十年到一百年都是可能的。第二,這場社會變革又是大量的教派鬥爭和部族鬥爭的一種結果。教派鬥爭和部族鬥爭的特徵就是惡性循環的報復。教派是跨越國家的,又會形成翻來覆去的地緣政治變動。第三,石油富國阿拉伯君主國家的政治體制也隱藏著深刻危機。現在是世俗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了社會動亂,不能預測具體什麼時候還會出現一波阿拉伯君主制國家的動蕩;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第四,美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大幅下降,加上美國頁巖氣開採,南海、中亞等世界新石油產地的開發,中東石油在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中的重要性在下降。阿拉伯產油國的財富可能難以維持原來那麼高的水平。第五,本來以色列和中東石油是美國中東戰略的核心,隨著美國的石油利益逐漸變小,以色列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在下降。對此,以色列能做的只有兩條:一是美國國內的猶太集團施加足夠的壓力,扭住美國原有的中東政策不放。二是冒險發動一場軍事行動,將美國捲入局部戰爭。最後,伊朗的核武器化不可避免,伊核武器是個火藥桶。

  總而言之,中東可以引起危機的因素遠遠超過東亞,危機的概率和力度都超過東亞地區。我們不能被表面現象蒙蔽,忘記了結構性的衝突和矛盾。

  文匯報:未來10年,全球治理體系可能會出現哪些新變化?

  黃仁偉:我的團隊正在做一個有關「全球治理」的研究課題。我們把全球治理體系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國際體系」,主體是國家行為體。在此體系中,大國還是出發點,由大國幹預小國、西方治理非西方。第二種是「世界體系」,主體是世界中的各種力量板塊,如發達與不發達、西方與東方、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中心與外圍等。此體系仍然由國家組成,但不是由單獨國家所控制的體系。第三種是「全球體系」,它增加了一大批非國家行為體,涉及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脅,一起去應對這些共同利益和威脅的體系。國家行為體、非國家行為體、超國家行為體共同構成了全球體系。全球治理要解決的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全球體系」雖然剛剛萌芽,但是發展迅速。因為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威脅打破了國家界限,所以,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體系」中的作用在上升,國家行為體在「全球體系」中的作用在下降。但是,也應該看到,「國際體系」和「世界體系」還存在,國家行為體在那兩個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舉足輕重。所以,從總體上看,全球治理體系中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在上升,而且這是個長遠趨勢。但是,與國家行為體相比,目前其作用還是很微弱的。理想主義者總是把趨勢當現狀,現實主義者總是把現狀當趨勢。這都是經常出現的誤判。

  文匯報:未來10年,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會有哪些新特點?

  黃仁偉:我不認為中國會成為新的「戰略旗手」。首先,中國國際地位上升的速度超出了自身的預料,也超出了世界的預料,中國和世界都很難適應這種迅速上升的速度,已經引來我們不應遇到的許多麻煩。今後10年,中國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能力培養的過程;外部世界也需要有一個適應中國、心理調整的過程。經過10年的時間,中國與國際社會對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責、權、利」都會得出一個比較穩定的看法。

  俄羅斯、印度、巴西實際上都是地區大國,都具有某種世界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還不能支撐其成為世界領袖國家。此外,還有一批地區大國,包括歐盟中的德國、法國、英國,在中東和非洲也有,還有的國家「軟實力」或者經濟實力很強,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北歐國家。

  信息化時代,世界是平的,國家力量也在趨向扁平化。因此,我甚至認為世界將來的走向是出現一批比多極化還要多的「極」,將是「無極化」。各個地區內有一個大、中、小的權力結構,不同地區之間結合成世界範圍的大、中、小結構。小的不弱,大的不強。「小國」像以色列、新加坡、荷蘭很強。大國則不一定強。世界依憑這樣一個結構一步步走向穩定直至和諧。

  文匯報:未來10年,女性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能否起更大的作用?

  黃仁偉: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在越來越龐大的NGO群體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機構領導者還是項目官員,無論是作為職業選擇還是做志願者,女性都佔據了大多數,女性的作用越來越超過男性。我認為,作為非國家行為體,NGO是一個過去沒有過的新的權力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裡,特別是現在文化和網絡的作用上升的時候,女性的號召力、吸引力經常超過男性。而且,NGO越發達,「全球體系」越強大,女性的作用就越大。

  不久前,「冰公主」樸槿惠當選韓國總統。人們又一次注意到:女性參政、執政已經成為國際政壇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尤其是在後現代化國家,像北歐五國都曾出現過女國家元首。在一些北歐國家,「政壇玫瑰」在議會中佔有約40%的席位。美國雖然沒有出現女總統,但是連續出了幾位女國務卿。

  女性的整體地位在上升。但是按照人口比例來說,女性的作用依然很小。因為後現代化的國家不多,NGO的實際力量也不夠強大,所以,女性在其中即使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整體權力結構裡的比例還是很小。這是一種正在上升的新興力量,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主導地位。

相關焦點

  • 黃仁偉:「新安全觀」為中國解決安全困境提供思路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在發言人中指出,中國面臨安全困境,解決得不好將走上與守成大國對抗的老路,而中國「新安全觀」則致力於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 黃仁偉指出,中國最近提出兩個安全觀,一個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一個是「亞洲安全觀」,簡稱「新安全觀」。「亞洲安全觀」是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延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已提出,時間較長。
  • 世界人口的分布將來會影響未來世界格局的走向
    目前世界的近代工業文明的中心,很多人都知道是歐洲和北美洲,近些年有到東亞的趨勢,而覺得決定工業文明的變化是什麼,一定程度上取決人口,從歐洲到美國,到東亞,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工業人口的變化造成的,也影響了世界的格局走向。
  • 新的一年,國際格局將如何演進?新民晚報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滬舉行
    來自京滬兩地的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圍繞「疫情下的世界與我們」,就當下備受關注的國際熱點事件、議題,以及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等展開熱烈討論。在本次論壇中,專家學者圍繞「疫情之下,中國外交這一年」、「 世界經濟與全球治理面臨新挑戰」和「2021國際格局如何演進」三大議題展開研討。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本文從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視角、現實視角、未來視角進行量化分析,定性與定量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的歷史演變與未來趨勢。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導語提出從毛澤東同志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理論;第二部分簡述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軌跡,從近代中國處於世界邊緣,到新中國站起來,再到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第三部分詳細分析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遷的發展軌跡,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包括世界GDP 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的重大變化,進一步分析中國對此作出的重要貢獻
  • 東升西落、中國復興--世界格局
    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崛起又使人類文明的重心逐漸遷移到了東亞,東方文明將替代西方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東亞正在成為人類文明和全球的重心。「西強東弱」的格局將被徹底改變,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走向將是:重心和勢力東移,秩序和格局重構。原來的「華盛頓共識」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建立的秩序和格局,那麼在人類文明東移後,「華盛頓共識」將被「北京共識」取代。什麼是中國共識?
  •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丨小糊塗仙攜金燦榮共望未來世界格局觀看人數...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組委會和小糊塗仙酒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將第三場活動調整為線上直播,以實際行動展現企業社會責任,踐行大國企業擔當。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城市之聲知名主持人阿亮致辭 直播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就「大國博弈背景下的未來世界格局」主題,與網友一起煮酒論道,引起了直播間的熱烈討論。
  • 德專家大膽預測:中國這兩項科技一旦成熟,未來或將改變世界格局
    中國目前有很多技術是領先於全世界的,像是高鐵技術橋梁以及大樓建造技術等,但是想要真正做到能夠改變未來世界格局還是比較少的,但是曾經就有德國專家大膽預測:中國這兩項科技一旦成熟,未來或將改變世界格局。能夠改變世界格局的科技,那麼一定就是運用到全球各國中的,這其中6G技術就是一大發展點,雖然目前還暫時處於5G商用的時代,但是中國已經率先的在研發6G技術,6G技術可能在未來會形成天地一體化通訊,將整個網際網路都搬到太空中去,在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快速的連接上網絡,並且影響各個行業。
  • 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未來會走向分裂麼?
    從世界歷史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也是世界各國的趨勢,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強大,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既會有強大時期的團結,也必然會有衰弱時的分裂,這是不可逆的歷史規律,這也是古往今來那麼多強盛帝國,最終都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了。即使是強大的蘇聯,最終也是難逃這個命運,國家的強大也無法阻擋。
  • 川普退群致地球村「群龍無首」,疫後世界格局走向何方
    在充滿動蕩與不確定性的世界裡,如何為「雙循環」戰略營造一個更為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地緣政治與全球治理體系現有全球治理體系構建於二戰之後的世界發展格局基礎之上。冷戰結束後,世界發展格局變為「一超多強」,形成了美國主導、各國廣泛參與並由各類國際組織專業化協作與管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 世界羽壇女單格局,未來兩年,平分秋色,兩年之後,國羽將崛起!
    世界羽壇女單項目,可以說是競爭最激烈的項目!女單「球後」戴資穎,今年連奪八個賽事冠軍,積分破十萬積分,但世錦賽的失利,讓戴資穎「球後」的稱呼無法名正言順,至今還沒有拿到一個世界冠軍,女單「球皇」馬琳,已經有了三個世錦賽冠軍,每逢大賽表現非常激進,世界羽聯巡迴賽輸掉比賽,數如同家常便飯!
  • 新冠疫情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目前新冠病毒還在全球繼續蔓延,所以很難有效預測疫情對世界經濟的長期影響以及未來的格局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一、全球製造業格局將會發生變化。由於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區域的經濟大國均已爆發疫情,停產、停工,各國為控制疫情擴散而封鎖邊境,導致經濟活動趨於停止。
  • 研究丨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本文從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視角、現實視角、未來視角進行量化分析,定性與定量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的歷史演變與未來趨勢。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導語提出從毛澤東同志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理論;第二部分簡述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軌跡,從近代中國處於世界邊緣,到新中國站起來,再到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第三部分詳細分析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遷的發展軌跡,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包括世界GDP 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
  • 未來世界財富格局:美國仍佔據權力中心
    未來5-20年,全球經濟與國家關係的格局 「大調整」將不是顛覆性的,而是以量變為主的積累過程  文/許濤  當代人類社會的歷史以冷戰結束為轉折點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正在以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進行著
  • 人民智庫|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將走向新發展階段
    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整個世界也由於蘇東劇變、華約解散、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宣告終結,呈出美國「一超獨大」的新格局。07世界社會主義將在艱難求索中大膽創新,在全面創新中銳意發展,在創新發展中迎接未來無須諱言,當年蘇東劇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也造成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
  • 大道至簡,從人性出發看未來世界格局
    這個世界的規則是陰陽平衡的,任何事物發展此起彼伏,最終都會回歸到平衡這個結果。但是因為一些事情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所以回歸到平衡的過程也比較曲折複雜、所需時間也會比較長久。越複雜的事情回歸平衡越艱難,性質越簡單的事情回歸平衡越容易。
  • 馬斯克頭腦風暴系列——他是個擁有考慮人類未來命運大格局的男人
    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對人類命運的認識是衡量一個人的格局和胸懷大小的標準尺度之一!1964年,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人類文明的技術進步與將其國民可控制的能源總量息息相關。根據這條思路,他從低到高確定了銀河系中文明發展的三種類型:  類型I :該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主宰整個世界能源的總和。
  • 【原創】絕緣膠導電技術 未來CSP將走向大眾化
    【原創】絕緣膠導電技術 未來CSP將走向大眾化 文章來源自:高工LED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閻學通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未來世界格局將發生改變,西方推算美國淪為第二強國,那第一呢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各個國家的局勢都是瞬息萬變的。就從二戰的時候開始,世界的局勢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而且美國在二戰之後就成為了超級大國。而西方國家一直都是在推算未來局勢的變化,而且西方推算在未來世界將會有四個超級大國並立,而且美國已經淪為了第二強國,第一名無人能夠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