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當中,直至19世紀末,中國人的「日本觀」都沒有擺脫「東夷觀」的束縛,日本人的「中國觀」則隨著中國實力的消長呈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徵。即,每當中國強大時,日本就像認同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而當中國處於衰落之時,日本的「中國觀」就像蔑視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目前,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地看待對方。
從輿論調查看中日相互認識的變化
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一環,自2005年起,中國日報、日本言論NPO每年一次在中日兩國同步進行「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目前已進行到第6次。中日雙方各自所進行的輿論調查很多,但同步進行的有關「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僅此一家。因此,調查結果有關中日兩國相互之間「整體印象」以及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看法的數據受到關注。
首先看兩國之間「整體印象」的數據變化。眾所周知,由於原日本領導人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在2005年出現危機。2006年上述輿論調查顯示,在學生被訪者當中對日本整體印象好或較好的人合計為7.8%,市民被訪者該項比率為14.5%。2007年該項調查數據顯示,學生被訪者的35.1%,市民被訪者的24.4%對日本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正面印象雖呈上升趨勢,但仍低於負面印象。不過,2010年該項調查數據的比率又有提升,中國市民被訪者的38.3%,學生被訪者的45.2%對日本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在日本的被訪者當中,對中國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的合計比率是,市民為27.3%,有識之士為51.4%。單從數據看,中國的學子與日本的有識之士相互印象較為樂觀,這為未來相互認識的理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本次有關相互第一印象的調查數據還顯示,以往名列前茅的「南京大屠殺」退居第2位呈淡化趨勢。如,學生對此選擇的比率為41.1%,市民的選擇比率為45.1%。取而代之的是學生選擇「櫻花」(比率為49.6%),市民選擇「電子產品」(比率為51.8%)。當然,遺忘歷史是不可取的,但是,人類不能總是生活在歷史的陰影之中,理性思維應成為兩國國民相互認識的原則。
其次看兩國國民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認識的數據變化。在2005-2007的3次調查中,學生被訪者對中日關係現狀的滿意度分別為1.5%→2.9%→8.1%,呈上升態勢;而持悲觀態度的比率分別為77.8%→70%→44.1%,呈下降態勢。在2007年的調查中,學生被訪者的73.1%以及市民被訪者的65.4%對未來中日關係持慎重態度,這基本反映了當時中日關係發展的現狀。不過,201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方學生被訪者中的59.8%以及市民被訪者中的60.2%認為中日關係會朝好的方向發展,這一數據比去年分別上升了9和3.3個百分點。日方有識之士被訪者的61.8%以及市民被訪者的40.6%看好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其數據比去年分別上升了9.5和11.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近4年來中日兩國民眾對中日關係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越來越有信心,這與兩國關係的現實有吻合的一面,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調查範圍以及調查手段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上述輿論調查中,被調查者的95%以上沒有到過對方國家,他(她)們只是靠所學知識以及媒體的宣傳來定位自己的「日本觀」或「中國觀」,其主觀性與片面性在所難免。因此,不能以幾次輿論調查的結果作為國家外交決策的依據是不言而喻的。在導致中日相互認識發生變化的眾多原因中,大眾媒體與社會精英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精英與媒體作為影響國民對外認識的主要信息源,直接影響社會輿論導向,對兩國民眾的相互認識產生重要影響。如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反思以往報導原則的基礎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國民從理性出發看待日本。社會精英更是站在戰略高度,以國家核心利益為重引導國民跳出感情用事的漩渦。縱觀日本部分主流媒體,常常是小題大做、唯恐天下不亂,個別精英智囊熱衷鼓吹「中國威脅論」,對亞洲的復興與發展毫無責任感。民主黨執政後似乎對東亞區域合作表現出積極態度,但隨著菅直人內閣的上臺,「東亞區域合作」一詞幾乎無人問津。因此,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變數仍有很大空間。
不可否認,兩國實力對比的消長是導致兩國關係和相互認識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隨著中國與東亞經濟的復興與發展,中日關係以及東亞國際秩序面臨結構性調整,日本如何應對是中國民眾關心的焦點。上述輿論調查顯示,中方學生被訪者的71.8%以及市民被訪者的60.8%對日美同盟的存有感到疑慮和威脅。近幾個月來,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內外政策不斷「跑偏」。日美之間在提升「遏制力」上達成共識,其矛頭直指中國。韓國又積極配合美國想在中國的家門口搞「軍演」,導致中國周邊安全處於危機管理狀態。東亞安全形勢的惡化對未來中日兩國的相互認識必然產生影響,日本政局的變動也會隨時修正兩國民眾相互認識的維度。
中國和亞洲的復興與發展是大勢所趨,日美同盟也好,韓美同盟也罷,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歷史發展的必然。21世紀的前20年將是日本人「中國觀」完成第4次變遷的歷史過程,這也是東亞走向文化認同進程中價值觀碰撞與融合的過程。對此我們應有必要的心理準備與合理的中長期戰略安排。培育大國國民的心理素質,展現中華民族的氣度與魄力是中國提高「軟實力」的緊迫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