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2020-12-03 中國網

在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當中,直至19世紀末,中國人的「日本觀」都沒有擺脫「東夷觀」的束縛,日本人的「中國觀」則隨著中國實力的消長呈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徵。即,每當中國強大時,日本就像認同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而當中國處於衰落之時,日本的「中國觀」就像蔑視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目前,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地看待對方。

從輿論調查看中日相互認識的變化

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一環,自2005年起,中國日報、日本言論NPO每年一次在中日兩國同步進行「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目前已進行到第6次。中日雙方各自所進行的輿論調查很多,但同步進行的有關「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僅此一家。因此,調查結果有關中日兩國相互之間「整體印象」以及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看法的數據受到關注。

首先看兩國之間「整體印象」的數據變化。眾所周知,由於原日本領導人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在2005年出現危機。2006年上述輿論調查顯示,在學生被訪者當中對日本整體印象好或較好的人合計為7.8%,市民被訪者該項比率為14.5%。2007年該項調查數據顯示,學生被訪者的35.1%,市民被訪者的24.4%對日本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正面印象雖呈上升趨勢,但仍低於負面印象。不過,2010年該項調查數據的比率又有提升,中國市民被訪者的38.3%,學生被訪者的45.2%對日本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在日本的被訪者當中,對中國的整體印象好或較好的合計比率是,市民為27.3%,有識之士為51.4%。單從數據看,中國的學子與日本的有識之士相互印象較為樂觀,這為未來相互認識的理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本次有關相互第一印象的調查數據還顯示,以往名列前茅的「南京大屠殺」退居第2位呈淡化趨勢。如,學生對此選擇的比率為41.1%,市民的選擇比率為45.1%。取而代之的是學生選擇「櫻花」(比率為49.6%),市民選擇「電子產品」(比率為51.8%)。當然,遺忘歷史是不可取的,但是,人類不能總是生活在歷史的陰影之中,理性思維應成為兩國國民相互認識的原則。

其次看兩國國民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認識的數據變化。在2005-2007的3次調查中,學生被訪者對中日關係現狀的滿意度分別為1.5%→2.9%→8.1%,呈上升態勢;而持悲觀態度的比率分別為77.8%→70%→44.1%,呈下降態勢。在2007年的調查中,學生被訪者的73.1%以及市民被訪者的65.4%對未來中日關係持慎重態度,這基本反映了當時中日關係發展的現狀。不過,201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方學生被訪者中的59.8%以及市民被訪者中的60.2%認為中日關係會朝好的方向發展,這一數據比去年分別上升了9和3.3個百分點。日方有識之士被訪者的61.8%以及市民被訪者的40.6%看好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其數據比去年分別上升了9.5和11.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近4年來中日兩國民眾對中日關係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越來越有信心,這與兩國關係的現實有吻合的一面,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調查範圍以及調查手段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上述輿論調查中,被調查者的95%以上沒有到過對方國家,他(她)們只是靠所學知識以及媒體的宣傳來定位自己的「日本觀」或「中國觀」,其主觀性與片面性在所難免。因此,不能以幾次輿論調查的結果作為國家外交決策的依據是不言而喻的。在導致中日相互認識發生變化的眾多原因中,大眾媒體與社會精英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精英與媒體作為影響國民對外認識的主要信息源,直接影響社會輿論導向,對兩國民眾的相互認識產生重要影響。如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反思以往報導原則的基礎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國民從理性出發看待日本。社會精英更是站在戰略高度,以國家核心利益為重引導國民跳出感情用事的漩渦。縱觀日本部分主流媒體,常常是小題大做、唯恐天下不亂,個別精英智囊熱衷鼓吹「中國威脅論」,對亞洲的復興與發展毫無責任感。民主黨執政後似乎對東亞區域合作表現出積極態度,但隨著菅直人內閣的上臺,「東亞區域合作」一詞幾乎無人問津。因此,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變數仍有很大空間。

不可否認,兩國實力對比的消長是導致兩國關係和相互認識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隨著中國與東亞經濟的復興與發展,中日關係以及東亞國際秩序面臨結構性調整,日本如何應對是中國民眾關心的焦點。上述輿論調查顯示,中方學生被訪者的71.8%以及市民被訪者的60.8%對日美同盟的存有感到疑慮和威脅。近幾個月來,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內外政策不斷「跑偏」。日美之間在提升「遏制力」上達成共識,其矛頭直指中國。韓國又積極配合美國想在中國的家門口搞「軍演」,導致中國周邊安全處於危機管理狀態。東亞安全形勢的惡化對未來中日兩國的相互認識必然產生影響,日本政局的變動也會隨時修正兩國民眾相互認識的維度。

中國和亞洲的復興與發展是大勢所趨,日美同盟也好,韓美同盟也罷,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歷史發展的必然。21世紀的前20年將是日本人「中國觀」完成第4次變遷的歷史過程,這也是東亞走向文化認同進程中價值觀碰撞與融合的過程。對此我們應有必要的心理準備與合理的中長期戰略安排。培育大國國民的心理素質,展現中華民族的氣度與魄力是中國提高「軟實力」的緊迫課題。

相關焦點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這一切使中日之間的經濟、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臺階成為可能,人們期待著兩國關係儘快得到實質性發展。  較之中日經濟合作的光明前景,兩國政治關係面臨著如何增加相互信任、尋求共同戰略利益等一系列課題。面對中國在經濟上迅速崛起,日本既希望看到中國的穩定,同時也擔心中國壓倒自己取得「地區的主導權」。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在最近訪問日本期間他表示要做「太平洋大總統」,訪問中國期間他重申「不遏制中國」。雖說要「聽其言,觀其行」,但此話一出還是為亞太局勢增添了一些輕鬆氣氛。縱觀戰後日本對華外交的發展,總是受制於美國對華外交戰略的展開。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笪志剛:「三大滯後」致中日民眾感情現反差
    為什麼中日地理距離一衣帶水如此之近,但民眾的心理距離卻隔山隔水越來越遠?縱觀中日邦交正常化48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間友好是支撐中日關係曲折前行的壓艙石。試想,在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歷史中,像中日那樣動輒萬人在人民大會堂慶祝邦交的能有幾個?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年度報告書系列化,即由點到面形成變化軌跡,將為後人留下考察史實與認識之間的張力與規律提供方便與空間。該報告書是繼《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多層面和中長期戰略的視角》(2014年)、《中日關係:2015》、《中日關係:2016——低位徘徊與嬗變》、《中日關係2017:戰略對峙中的轉機》等四本年度報告書之後所推出的第五本。
  • 是什麼東西決定了人類未來的走向?
    經常在網上看到關於中醫、西醫的爭論,有人認為西醫是人類未來醫療的方向,有人認為中醫是人類未來的醫療方向。各說各的理,讓人很難判斷。也有網友經常問我這個問題,希望我來給出判斷。我認為,人類未來的醫療方向是西醫,而不是中醫。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中日應避免一怒之下為敵 尤其要防止飛機相撞
    因此中日領導人是否在會議期間「會談」或者「見面」,恐怕要到最後時刻才見分曉。但中日領導人見不見,並非兩國關係最關鍵的開關。安倍把輿論的注意力引向這個懸念,是要讓人們忘記他對中日關系所做的一系列破壞,把接受他參拜靖國神社、構建反華陣線等劣行作為中日關係的新起點。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的分析,中日「面向未來的大局共識——構建和平發展的世界,合作推動新關係和新秩序的構建——只是對於中日關係的這個大局觀共識,在中日不同層次的人士中間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與認識,特別是在中日政治家、軍方、思想理論界,往往基於歷史的視角、『現實主義理論』觀察等來認定中日關係中的矛盾與未來前景。這樣,就會得出所謂『中日必有一戰』的結論。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中野良子:促進中日相互理解 創造「真優美」的未來
    面對這位優雅的女士,除了時空流轉帶來的回顧當年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對一位半生致力於中日友好的友人的敬意。
  • 環球時報:中日一旦開戰 日本社會必陷入恐慌
    日本野心大膽子小,行動軟嘴很硬  中日會在釣魚島「擦槍走火」,並進而爆發一場局部戰爭嗎?迄今為止大多數的分析認為不會,基本理由是:日本不敢打,中國不想打。  中國不想打的原因我們都有切身體會。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本屆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百餘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嘉賓,就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安全保障、媒體責任、數字經濟與疫情防控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視頻致辭中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
  • 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要客觀地全而地認識事物
    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要客觀地全而地認識事物,必須有辯證的思維。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他認為對立而是互相依賴的。老子還說:「曲則全,枉則直,注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要佔」(《老子·第二十二章》)並說『將欲款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認為對立而是相互轉化的,要想獲取,必先給予。這些論述包含著堅持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思想。戰國初期著名的哲學家墨子提出了認識事物的「三表」學」二表」即判斷認識真偽的三條標準。
  • 專訪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幕後英雄...
    本次會議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集結20位院士、2800名國內外腫瘤學領域知名學者和專家、近30000名腫瘤學界精英,共同圍繞腫瘤領域的最新觀點、進展和未來趨勢,進行深度探討。在會議期間,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分享了對精準診斷與病理科未來發展的看法。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雪上加霜的中美關係,不言而喻,也給疫情下的中日關係投下陰影。在中日關係的政治外交領域,主要表現在疫情政治化、涉海、涉港,乃至中日兩國原定的重大政治議程等方面。表明中日關係在一些敏感領域的短板,並未因為疫情而暫時消弭,反而由於美國因素的刺激,依然對中日關係帶來消極影響。
  • 博物館:記錄過去 走向未來(五洲茶亭)
    原標題:博物館:記錄過去 走向未來(五洲茶亭)在許多人看來,博物館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和最成功的社會機構之一。對於人類、國家、社會和個人而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在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以及促進不同國家、族群間相互理解、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挪威畫家蒙克的著名畫作《吶喊》,其畫面背景紅藍相間,色彩有些奇異。但這樣的背景並非出自畫家的想像。據考證,類似的背景曾同時出現在不同畫作中。原來,《吶喊》中的背景來源是1883年倫敦的曙暮光,背後成因竟是當年印尼的喀拉喀託火山噴發。
  • 中日合拍電視劇《追捕·料理人渡邊》在東京舉行製作發布會
    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新華網東京10月24電(記者 彭純)23日下午,中日合拍電視劇《追捕·料理人渡邊》在東京舉行製作發布會,該劇導演門馬直人、日本演員池內博之、岸谷五朗和中國女演員尚語賢及製片方代表,日本地方政府代表出席。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然而晚清時期卻是完完整整的屈辱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逐步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冥頑不靈的老思想遭到了強有力的衝擊,老百姓自給自足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統治階層卻遭到了極大的威脅,一些愛國主義者開始探求新法,尋找救國救民的朗朗大道。然而由於老祖宗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皆是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