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21-01-17 鳳凰網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學者間的冷靜的研究,首先從學術上釐清歷史事實,交換關於歷史認識的意見,分析歷史認識的差異與問題,以緩解圍繞歷史問題的對立情緒,增進兩國的交流,加深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現在以論文集形式公布的研究報告,是近三年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第一階段成果。 

【書籍信息】

書名:《 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

著者:步平、[日]北岡伸一/主編

價格:168.00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自2006年12月開始,歷時三年於2010年1月公布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是中日兩國歷史學者第一次根據政府間協議共同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果。於2014年10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日本勉誠出版株式會社同時出版中文版和日文版。

本書分為古代史卷和近代史卷兩卷,以共16個題目探討了從古代到1945年的中日關係史。雙方學者承認存在分歧,並以嚴肅、理性的態度對待,這不僅是推進中日雙方今後共同研究的基礎,也為民間交流提供了示範。

作者簡介

步平,中國社科院近代史學術委員會主任,於2004年11月至2011年9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其間,2004年11月至2010年9月任所黨委書記。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東北中日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執行會長、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執行會長。兼任日本橫浜市立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關係史、東北亞國際關係史、日本侵華史、抗日戰爭史。著有《中國東北淪陷史十四年史綱要》《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化學武器》《苦難與鬥爭的十四年》《日本的化學戰》《陽光下的惡魔》《東北近百年史講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化學戰》《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日本右翼問題研究》等。

北岡伸一,日本政策研究大學大學院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外交史。主要著作有《日本陸軍與大陸政策》、《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日美關係中的現實主義》等。


相關焦點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雖然中日間許多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增大,但兩國關係繼續改善的願景依然可期。 該報告書由中日兩國學者共同研究並撰寫,以報告書為媒介打造中日兩國學者、智庫長期合作交流的機制化平臺,既注重建言獻策的政策性效果,同時主要從中長期、戰略性視角考察研究對象,其間並注意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理論變遷變化的觀照,體現出大學智庫的研究特色。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中日關係複雜性加深「安全困境」博弈論原本是一種經濟學研究的標準分析工具,隨著國際關係研究逐步科學化、理性化,博弈論也應用到國際政治乃至國家間安全互動研究的方方面面。有人認為,「安全困境」是「囚徒困境」模型在國際關係中的一種新形態呈現。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並非一帆風順。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邀請五位學者就中日關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等問題進行座談,以下為他們各自的看法:  記者:朱鎔基總理將於10月12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請談一談此次訪問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因其缺少平等內涵,有日本學者索性稱日本是美國的「附屬國」。鳩山政權對美外交的關鍵詞就是「對等」二字,其用意與其說是要加強兩國的同盟關係,倒不如說是要告誡美國:「從此以後請尊重日本獨立自主的關切!」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
  •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
    王學來譯日本井上園了著的《哲學原理》(1903年日本閩學會印)、師孔寫的《哲學綱領》(載於《浙江潮》)等書,對近代哲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和範疇、研究方法、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敘述。1903年國民叢書社譯日本文學士寫的《哲學十大家》,介紹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牛頓、孟德斯鳩、亞當·斯密、邊沁、達爾文、斯賓塞等10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生平和思想。
  • 學者:中國需轉換思路 「輕看」中日友好
    鳳凰衛視8月5日《時事開講》,以下為文字實錄:杜平:剛才我們第一節的時候講到中日之間舉行峰會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下面繼續就中日關係進行更多的探討,包括中日之間的整體的關係,馬先生,剛才講到日本政府包括日本首相就是始終站在最前臺,涉及到中日關係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對一般的中國的民眾來講,很難知道就說日本的民眾他們到底是怎麼樣看待中日之間的關係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學會動態】第58屆日本生物物理大會年會暨「中日聯合論壇」成功...
    【學會動態】第58屆日本生物物理大會年會暨「中日聯合論壇」成功召開 2020-09-17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日專家共話酸相關疾病 P-CAB開啟抑酸時代新篇章
    中日專家共話酸相關疾病日前,由中華醫學會發起,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五屆「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在大連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論壇,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陳旻湖教授、日本川崎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特任部長KenHaruma教授擔任大會並致開幕詞。來自中日兩國的多位頂級消化病學及藥理學專家學者參會。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編者按】1月13日,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布年度國際戰略報告——《危局與新局:復旦國際戰略報告2020》。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在報告序言中指出,新冠疫情對和平時期世界造成的衝擊之廣、之深百年未有,但新局也在2020年悄然萌動。而新格局的構建將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探索過程。
  • 中日最新消息!自民黨議員兩會決議:王毅在共同記者會主張釣魚島...
    中日最新消息!作為回應,王毅在共同記者會上說道:「日本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漁船不斷地進入釣魚島的敏感海域,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應,對待這個問題中方立場是明確的,當然也會持續維護中國的主權。」
  • 近代日本大間諜的自白書:沉睡90年的密檔首次翻譯出版
    2017年4月20日,在中日《馬關條約》籤署122周年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世紀出版大樓聯合舉辦了《宗方小太郎日記(未刊稿)》新書首發式。發布會之所以選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舉辦,是因為此次出版的日記主人與甲午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史有莫大的聯繫。
  • 《顯微鏡下的成都》出版,微觀講述百年川地歷史
    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於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世紀文景7月推出的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緻入微地繪製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
  • 中日考古隊沙漠發現古墓,出土文物寫有8字,專家:預言了新中國
    其中精絕古國便是這36國之一,但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繁華地帶早就消失,淪為了古遺蹟。其中精絕古國留下的古遺蹟叫「尼雅遺址」。1995年,我國為了考古研究尼雅遺址聯合了日本考古隊,共同組建成「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隊」。
  • 中日美聯合研究小組實驗證實狄拉克電子存在
    中日美聯合研究小組實驗證實狄拉克電子存在科技日報東京2月5日電 (記者陳超)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和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最近通過實驗,闡明了目前最有希望成為高溫超導體的鐵基超導體母體物質
  • 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 文化動態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立項的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日前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裕祿學校開機拍攝
  • 《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出版 曾受臺海軍高層資助
    ,呈現了中日甲午戰爭研究的新發現,使一些爭議了上百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問題得以重新研判。  福建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戴學稷研究員今天向記者透露說,海峽兩岸海軍界人士、史學界專家認為,《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出版,真正讓史實公開說話,收錄的內容屬中日甲午戰爭研究史料的重大發現。  《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全書三十萬字,二百三十四碼,收錄有日藏原圖表文字一百四十多碼,由澳門中華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