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專家共話酸相關疾病 P-CAB開啟抑酸時代新篇章

2020-12-06 每日經濟

中日專家共話酸相關疾病

日前,由中華醫學會發起,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五屆「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在大連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論壇,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陳旻湖教授、日本川崎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特任部長KenHaruma教授擔任大會並致開幕詞。來自中日兩國的多位頂級消化病學及藥理學專家學者參會。以「酸相關疾病」為主題,共同探討酸相關疾病領域的最新臨床研究進展,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和亟待解決的研究問題。

據悉,此次論壇涉及胃早癌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管理兩個專業領域,分別由解放軍總醫院令狐恩強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承薇教授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李延青教授主持。為期半天的論壇中,Ken Haruma教授介紹了《日本Hp根除治療現在與未來》,指出日本的胃癌99%以上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相關,抗Hp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南京鼓樓醫院的鄒曉平教授分享了《胃早癌ESD指南的思考》,探討了臨床和研究工作中證實的擴大ESD適應症或超適應症對患者遠期預後的影響。「大咖面對面」討論環節,則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藺蓉教授主持,陳旻湖教授、Ken Haruma 教授、令狐恩強教授、李延青教授、唐承薇教授和程能能教授參與了討論,就Hp和GERD臨床診療中的常見問題和應對策路各抒己見。專家一致表示,酸相關疾病的治療抑酸是關鍵。

                                                    (第五屆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

GERD管理中的挑戰

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專題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侯曉華教授報告了《GERD抑酸策略新思考》,指出抑酸治療能夠使食管炎或典型胃灼熱患者達到很好的癒合以及症狀的緩解,是GERD治療的基石。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袁耀宗教授的《GERD管理:新挑戰 新徵程》報告中則談及目前GERD管理中的挑戰。袁教授指出目前臨床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PPI)在短期治療診斷GERD的附加價值有限。雖然PPI抑制了胃酸分泌,緩解了患者的症狀,但患者治療期間復發率高,夜間酸突破(NAB)發生率高。大量研究顯示,PPI治療,24h胃內pH>4的時間所佔比例(HTR)均不能達到75%。胃內pH<4的時間比例是GERD相關症狀及黏膜損傷嚴重程度增加的強預測因子,24h胃內ph>4HTR很重要,理想狀態是希望能達到≥90%,而pH>4 HTR≥75%是GERD管理的最低抑酸目標。

中國胃食管反流發病呈上升趨勢

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為酸相關疾病中的一種,在西方國家十分常見,患病率為10%-20%。在亞洲,此病的患病率要低一些,東亞地區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為2.5%-7.8%,不過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且復發率高。進食之後泛酸、噯氣、反流甚至燒心,給人們的健康及其生活質量造成諸多危害和困擾。

一項基於症狀的胃食管反流病多中心(包括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和廣州,共納入18000例居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每周燒心和(或)反流總發生率5.2%。提及胃食管反流的發病原因,目前認為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健康人群雖也會發生這種情況,但較少,而胃食管反流患者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發生較頻繁,正常吞咽時食管下括約肌鬆弛,食物因而進入胃內。

非典型性症狀造就「偽裝者」

侯曉華教授指出,胃食管反流除了反流、燒心等典型症狀,胃食管反流病還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及食管外症狀,包括上腹痛、上腹燒灼感、噯氣、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咳嗽、哮喘、牙蝕症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病人甚至醫生並會不把胸口疼痛和胃食管反流病聯繫到一起。事實上,胃食管反流是非心源性胸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現為胃食管疾病引起的反覆發作的胸骨後疼痛或不適。此外,胃食管反流病也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僅次於鼻後滴漏(流)症候群和哮喘。患者需要警惕的還有此病的併發症。侯曉華教授表示,胃食管反流病併發症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炎反覆發作最終導致食管瘢痕狹窄以及Barrett食管,其腺癌的發生率較正常高10-20倍。

1 王炘,等.臨床消化雜誌.2011;23(6):380-382

2 HeJ,etal.BMCGastroenterol.2010;15;10-94.

3 劉新光.消化內科學. 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胃食管反流病

4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病學.2015;20(3):155-168

5  Vakil N,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1900–1920

6 Hom C,et al.Drugs. 2013 Aug;73(12):1281-95

7 葛均波,等.內科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早發現方能早治療,那麼胃食管反流病該如何診斷?臨床上反覆出現燒心、反酸時,特別是伴胸骨後疼痛不適,首先應考慮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初診時需注意排除心絞痛。目前質子泵抑制劑(PPI)試驗、反流監測、內鏡檢查等都是鑑別本病的主要方法。

《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指出,對具有反流症狀的初診患者建議行內鏡檢查,內鏡檢查正常者不推薦進行常規食管活檢。基於我國是胃癌和食管癌的高發國家,且胃鏡檢查已廣泛開展,其成本低,所以建議對擬診患者先行內鏡檢查。袁耀宗教授強調,近年來,質子泵抑制劑試驗和24h反流監測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檢查方法,但PPI試驗也存在著敏感度和特異度不夠高的問題,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

P-CAB帶來「抑酸」治療新視角

大會上,武田日本醫學部分享了「抑酸」治療的最新研發成果–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斷劑(P-CAB),為酸相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全新的視角。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斷劑(P-CAB)高度靶向集中在壁細胞的分泌小管中,在壁細胞分泌小管中的藥物濃度是血漿濃度的一億倍,採用離子鍵的方式與質子泵可逆結合,顯著提高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癒合率,減低復發率,首劑全效,持久抑酸,減少夜間症狀,同時,因其服藥時間不受進食限制,可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進步,酸相關疾病的診療已取得很大的進展。武田大中華區負責人、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先生表示,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就是為了搭建科學創新研究成果與應用之間的橋梁,共同探討與解決「抑酸」的難題。武田致力於消化領域治療藥物的研發,期待未來能為中國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作出更大貢獻,造福更多患者。

後記

中華醫學會和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於20144月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備忘錄》,務實性地合作開展學術會議,合作為期五年。每年舉辦一次的中華醫學會武田「中日醫學交流論壇」在中國和日本交替進行。旨在通過組合雙方的資源,在醫學領域創建一個規範系統的國際化交流平臺,提供分享衛生經濟學和衛生政策的知識和經驗。

 歷屆參會者為各臨床科室有醫學建樹和主張的醫師。前四屆「中日醫學交流講壇」分別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成功舉辦,涉及消化、內分泌、婦科、神經內/外科等多領域,取得很好的學術成果。第五屆「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已於20189月在大連舉行。截至2018年9月參與該項目的專家/醫生、醫藥界學者累計超過750人。未來,中華醫學會和武田製藥還將為推動兩國多學科醫師的醫學交流而繼續努力,造福更多患者。

8 張亞歷.實用消化病學—圖解診斷與治療方法.第1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9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病學.2015;20(3):155-168

10 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

相關焦點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
  • 揭秘「氨甲環酸」 百蓮凱特妝祛斑「金三角」
    一款祛斑新品,為何能引發業界專家如此關注,氨甲環酸又是什麼,對解決色斑問題有何獨特功效?接下來,一起一探究竟!日本著名皮膚專家葛西健一郎在《色斑的治療》一書中:將氨甲環酸作為推薦治療黃褐斑的首選方法之一!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肝癌高發? 專家:非直接因果
    近日,一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Medicine》上的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係的論文,引起廣泛注意。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的還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全盤否定中藥。那麼,這篇論文究竟寫了什麼?
  • 專家狂誇的網紅「阿魏酸」,到底是什麼酸?
    //////////////////////  最近被阿魏酸這種物質刷屏了,很多酒友一直在搜索「阿魏酸」的相關信息  阿魏酸是什麼?  食品中的阿魏酸以三種狀態存在:水溶態、脂溶態和束縛態。水溶態阿魏酸存在於植物的細胞質中該狀態下的阿魏酸與一些小分子(單糖、二糖、多胺等)集合呈易溶態;脂溶態是指阿魏酸與一些脂溶性的物質(甾醇等)結合,主要存在於植物表面的蠟質層中;束縛態指阿魏酸以脂或醚的形成與植物細胞壁物質(多糖、蛋白質和木質素)結合。
  • 圍繞飼料禁抗和養殖減抗,加易加生物推出「三酸共贏」替抗方案,做...
    2020年7月1日飼料正式禁抗後,我國將進入後抗生素時代,從歐洲禁抗的經驗來看,酶製劑、酸化劑、益生菌等作為替抗產品已經被大家所認可,行業內從事酸製劑尤其是中短連脂肪酸的企業不少,加易加作為一個從化工製劑轉型到做小分子有機酸的生產企業,是什麼讓它決定做小分子有機酸,並且要致力於成為全球有機酸製劑規模化生產企業?
  • 專家:馬兜鈴酸有明顯腎毒性 但致肝癌證據不足
    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  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但致肝癌證據不足  為了協助國家有關部門有效應對這一中藥安全性問題,及時提供相關的臨床科研信息諮詢,中國中醫科學院日前專門組織召開了專家研討會。
  • 國妝崛起 百蓮凱攜手日本專家伊佐尚開啟美白祛斑新時代
    日前,就有一國妝品牌在國內外美妝界引發巨大轟動,其祛斑新品「祛斑金三角」全球品鑑會,吸引了來自醫美界、美容界、護膚界,近百名專家慕名而來,陣容強大。日本專家盛讚「中國國妝已具備國際一流水準」,此舉引起了國內外業界的高度關注。
  • 透明質酸新食品原料獲批 我國透明質酸行業迎來新裡程碑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相關公告,批准透明質酸鈉(即透明質酸,又稱玻璃酸,俗稱玻尿酸)為新食品原料,可應用於普通食品添加。這標誌著我國透明質酸終端食品市場進一步放開,中國透明質酸行業迎來新的發展裡程碑。透明質酸廣泛存在於人體的關節腔、皮膚、眼玻璃體等組織中。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這就好比馬兜鈴酸在犯罪現場留下了「指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C肝與中毒性肝病科主任張晶表示,臨床實踐中,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不是最常見的肝毒性藥物。且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為急性,慢性較少見,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則非常少見。  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並未全面被禁。它們仍被用於治療風溼、泌尿系統疾病等多種病症。
  •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
    食藥監總局回應,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對防範相關風險已採取措施記者 林麗鸝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做出回應。
  • 馬兜鈴酸有致癌風險嗎?目前只證實馬兜鈴酸有明顯腎毒性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做出回應。  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熱議,主要是文章將其與肝癌關聯,在科學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它究竟與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有關係嗎?
  • 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和中草藥!
    其實,馬兜鈴酸和癌症之間的關係,早已被嚷嚷了很多年,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實錘。最早引起人們警惕的,是馬兜鈴酸和泌尿系統癌症的關係——馬兜鈴酸早在2001年,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就發出過警告,提醒消費者不要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產品。
  • 專家闢謠:魚腥草裡沒有馬兜鈴酸
    別緊張 重慶多位專家告訴你真相  華龍網10月25日6時訊(記者 黃宇)折耳根又名魚腥草,不少重慶人都喜歡吃。近日,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在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有人指出,魚腥草就含有馬兜鈴酸,常吃可能致癌,這嚇壞了不少重慶人。事實真是如此嗎?華龍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答案或許會讓你鬆一口氣。
  • 礦源黃腐酸鉀,你真的像專家說的那麼好嗎?
    二是自身因素 相比其他生物刺激素,礦源腐植酸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1 國內外沒有任何個人、專家、媒體和文獻對礦源腐植酸有負面評價。
  • 相關藥物研究獲進展或走出馬兜鈴酸陰影
    早在2000年國際上有人提出馬兜鈴酸腎病之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化學和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的王智民教授就注意到這一問題。他深知,明確中藥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開展中藥的基礎研究以趨利避害是發展中醫藥必須要面對的一道難題。此後,他帶領科研團隊經過6年的摸索,針對含馬兜鈴酸的一些中藥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已獲得了200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馬兜鈴酸真的是亞洲地區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嗎?那些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中成藥,吃了會不會導致肝癌?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  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但致肝癌證據不足  為了協助國家有關部門有效應對這一中藥安全性問題,及時提供相關的臨床科研信息諮詢,中國中醫科學院日前專門組織召開了專家研討會。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2017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刊登論文《臺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廣泛相關》稱,馬兜鈴酸與亞洲肝癌廣泛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對包含臺灣、大陸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研發現大陸47%,臺灣78%,東南亞56%的肝癌樣品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 「指紋」,即患者患病與馬兜鈴酸誘導的細胞突變相關。這項實驗結論清晰明了,但論文一經發表,引來網絡口水戰。
  • 馬兜鈴酸被證實為強致癌物,該限用還是禁用?
    研究者收集了很多肝癌病人切下來的癌組織和相關數據,包括中國臺灣地區、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東南亞、歐洲等多個國家。他們用這些組織來進行基因分析,試圖找出肝癌與馬兜鈴酸是否有關係。這些肝癌病人是隨機選取的,並沒有特別選取用過馬兜鈴酸中藥的人。
  • 50萬人大數據研究:楓烯鯊酸或可預防老年痴呆!什麼是楓烯鯊酸
    今天咱們就說說:到底什麼是楓烯鯊酸?平時飲食要注意什麼? 為什麼黑質細胞減少,會產生相關的症狀呢? 這是因為紋狀體-黑質系統的通路,主要產生兩個「神經遞質」,一種是多巴胺,屬抑制性神經遞歸;另一種是乙醯膽鹼,屬興奮性遞質。
  • 高舉星星火炬, 開啟時代新篇章
    高舉星星火炬,開啟時代新篇章 2020-11-21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