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長庚醫院19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近八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
研究團隊分析用3年時間分析臺灣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發現有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而馬兜鈴酸致癌能力比抽菸、紫外線更強,且主要靠人體的肝臟、腎臟代謝。推測病人可能曾經使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導致基因突變。
馬兜鈴酸主要來源於哪裡?真的會致癌嗎?來企鵝問答,聽聽騰訊較真平臺和專業醫生們是怎麼說的吧。
專業事實查證平臺:較真
「就目前的證據看,馬兜鈴酸導致特異突變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有更強證據推翻」
馬兜鈴酸是一種在馬兜鈴屬植物中發現的化合物,200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1類致癌物,即已確認其對人類有致癌性。馬兜鈴酸導致不可逆性腎病以及尿道上皮細胞癌已經是國際醫學界的共識,而且馬兜鈴酸的致癌性,在所有已知的致癌物中排在前2%,屬於最強致癌物。它的致癌性沒有安全劑量,無論多少都一樣致癌,只是強弱、概率的問題。
此次,臺灣和新加坡學者的研究提示:草藥中的馬兜鈴酸或許是導致肝癌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者收集了很多肝癌病人切下來的癌組織和相關數據,包括中國臺灣地區、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東南亞、歐洲等多個國家。他們用這些組織來進行基因分析,試圖找出肝癌與馬兜鈴酸是否有關係。這些肝癌病人是隨機選取的,並沒有特別選取用過馬兜鈴酸中藥的人。
結果發現,臺灣的肝癌標本中,有高達78%的肝癌組織中測到馬兜鈴酸引發的特異性的基因突變;中國大陸的肝癌患者中有47%發現馬兜鈴酸的特異突變;歐洲比例是1.7%;南亞地區為29%;韓國是13%,日本是2.7%;北美地區是4.8%。亞洲,尤其是臺灣,看起來受影響最為嚴重。
雖然這是一個相關性研究,但就目前的證據看,馬兜鈴酸導致特異突變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有更強證據推翻。況且,對於致癌物來說,醫學界採取的是「有罪推論」。也就是說,有證據懷疑某些致癌物有致癌性的時候,哪怕這種證據的確實性不夠強,也要警告公眾避開為是,除非有進一步研究給它「平反」。
第二軍醫大學腎臟內科醫生:陳舟醫生
「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幾乎存在於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
謝邀,作為一名受馬兜鈴毒害的腎內科醫生,我來說說:馬兜鈴酸的發現史。
早在1969年,就有人提出食用被鐵線蓮狀馬兜鈴(Aristolochia clematitis)種子汙染的麵粉可能是巴爾幹半島地方性腎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BEN)的病因,因為研究者發現這些馬兜鈴屬植物在當地麥田中大量生長,其種子在收割時和麥粒混在一起被農民搜集。
1991年,比利時的一名醫生發現,在一家減肥診所使用過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 AA)的女性中得急性腎衰竭的患者越來越多。
隨後,更多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的毒性帶給人體的危害不斷被報導出來,國外的人民,這才慢慢注意到某些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草藥對腎臟有毒,食用馬兜鈴酸不僅可以導致尿毒症,還容易引發泌尿系統的腫瘤!
認識馬兜鈴酸的真面目。
馬兜鈴酸(AA)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幾乎存在於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而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是非常多的,全世界一共有600多種。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馬兜鈴酸的藥物警報。
200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馬兜鈴酸列為1類致癌物,確認其對人類有致癌性。
2003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總局(FDA)取消了關木通的藥物標準,2004年取消了廣防己和青木香的藥物標準。僅僅只禁用了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這三種被認為含馬兜鈴酸較高的藥物。
丁香園旗下的健康管理平臺:丁香醫生
「遺傳毒性很強」
在前天(2017年10月18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一篇題為「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的研究論文。
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大陸),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上述的草藥,造成肝癌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一、腎衰、腫瘤背後的「黑手」
1956年,巴爾幹的波士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區流行一種「慢性間質性」腎炎,這種腎炎會導致腎功能減退。當地很多農民患有這種疾病,但無人知曉這病由何而起。
1964年,中國曾報告了兩例「極型腎衰竭」病例,中國學者吳寒松發現這兩例病人曾服用過草藥關木通煎劑,但這一報告並未在中國醫學界引起重視,僅被視為個例。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上述疾病才找到「幕後黑手」。
而在我國同一時間段,也出現了著名的「龍膽瀉肝丸」事件。據新華社報導僅中日友好醫院一家醫院,在1999~2001年間,就有超過100名患者因尿毒症就診。
最終所有矛頭指向了這些草藥背後的馬兜鈴酸。同時有研究顯示,馬兜鈴酸不但可以導致尿毒症,還會導致腎癌、膀胱癌、尿道上皮腫瘤等一系列腫瘤。
二、面對馬兜鈴酸,我們能做些什麼?
以往我們多把其歸咎為我國病毒性肝炎的廣泛傳播和糧食不當貯藏(黃麴黴素)。但這篇最新研究論文,讓我們發現了一種可能危害更大的直接病因。
我們每個人能做的,是避免上面列舉的那些含馬兜鈴藥物。同時,儘量讓更多人知道有關馬兜鈴酸遺傳毒性相關知識,促進國家對馬兜鈴酸類藥物的更嚴格的管理。
企鵝答主:春天
作為一個西醫,個人認為,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可以用來治病救人,同樣也都可能對人造成傷害甚至致命,所以才要靠科學、合理的用藥,而中醫更要注意君臣佐使等,對症下藥。當然,既然發現此藥可能致癌,還是非常有必要實驗研究的。
(參與本條企鵝問答,請通過騰訊新聞客戶端打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