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如何正確理解、準確把握當前全球變局的特徵、方向,對於中日兩國順應歷史潮流、推動本國發展,深化兩國關係,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涵,包括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深刻變化、全球技術與產業深刻變革、國際秩序與規制曲折演進、全球化理念及發展路徑深度探索等。

  謝伏瞻分析指出,中日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面臨著把握新技術和產業革命,實現自我轉型並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任務;中日作為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在維護自由開放、多邊主義等國際秩序原則方面擁有廣泛利益與共同立場;中日作為新型全球化前景的倡導者,在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應對新問題方面具有相近理解與合作空間;中日作為東亞大國,對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負有日益重要的歷史性責任。

  在此背景下,中日關係自2018年實現高層互訪開始,重返正常發展軌道,出現新一輪「再度轉圜」。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認為,這一輪轉圜改善的根本動力是中日兩國在各自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持續不斷地產生相互合作的需要。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院長高原明生形容日中關係有著「堅韌的恢復能力」,其堅韌性體現在經貿往來、文化聯繫多個方面。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理事長北岡伸一從中日兩國高層實現互訪、民眾好感度逐漸回升、經貿領域合作需求和意願增強等多角度分析指出,日中關係在過去三年間一直處於持續改善的進程之中。他建議,在不斷改善的勢頭下,兩國各界還需共同努力加強雙方認知與理解,將兩國關係發展成相互合作的友好雙邊關係。

  「中日關係此輪改善和深化合作的路究竟能走多遠?」是雙方共同關心的話題,兩國學者從各自觀察研判中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中日改善關係、深化合作,有潛力、有可能,但需要創造條件,倍加呵護。」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指出,首先,中日關係發展的潛力來自產業方面巨大的互補性,特別是在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兩國可借鑑合作;第二,中日需妥善管控分歧,既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又要防止局部矛盾激化,通過妥善管理為將來解決問題創造條件;第三,中日應加強戰略對話,擴大協調範圍,通過對話有效評估、全面把握、進準理解對方在具體問題上的立場。

  北岡伸一對此強調,日中在加強認識和理解時一定要坦率,知曉彼此的原則,在共同認可的框架內解決問題。

  他還表示,日中兩國不應只局限於雙邊,而應放眼全球理解和發展雙邊關係,比如共同發展第三國市場,以及在環保、歷史文化保護、對外援助等國際問題上協調合作。

  高原明生建議,未來發展日中雙邊關係的總方針,應是「把強勁的一面更加強,把脆弱的一面做好管理」。在他看來,日中關係強韌的一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往來、人文交往,以及一些非傳統安保領域的合作。他舉例說,日方對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很高的關注,未來日本可以考慮如何與正在推行的經貿政策目標相協調,在「一帶一路」平臺上加強合作。

  「如何在變局中推進新型國際關係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責任,日本也在努力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楊伯江呼籲,如何正確理解、準確把握世界大勢,順應潮流,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與穩定,是中日兩國的共同課題,需要共同拿出智慧,共同贏得時代的挑戰。(完)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人民網訊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日前舉辦中日關係年度報告書發布會,發布了該院日本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中日關係2018:回歸常軌 蹀躞前行》報告書。 報告書認為,中日關係「重回常軌」,迎來冷戰後第二個重大調整期。在國際局勢日趨複雜多變、人類面臨更大挑戰的背景下,中日關係的積極變化意義重大。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中日今後仍會因自身理解與現實需求不斷地進行安全博弈,而這個博弈超出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對誰都不值得的局面,只能尋求進入到一種相對的穩定狀態,形成可以稱之為安全制度框架的結構性關係。從政治原則與政治互信度角度講,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此境界,日本若戴著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開的,中國若不從世界格局出發也無法恰當地理解自己。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並非一帆風順。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邀請五位學者就中日關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等問題進行座談,以下為他們各自的看法:  記者:朱鎔基總理將於10月12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請談一談此次訪問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
  • 學者:中國需轉換思路 「輕看」中日友好
    鳳凰衛視8月5日《時事開講》,以下為文字實錄:杜平:剛才我們第一節的時候講到中日之間舉行峰會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下面繼續就中日關係進行更多的探討,包括中日之間的整體的關係,馬先生,剛才講到日本政府包括日本首相就是始終站在最前臺,涉及到中日關係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對一般的中國的民眾來講,很難知道就說日本的民眾他們到底是怎麼樣看待中日之間的關係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如何運用「區分開來」原則引導廣大民眾正確看待戰後日本,成為戰後發展中日關係的重大課題。 同時,在周恩來總理的積極推動下,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日本左派和反戰勢力建立的同盟關係為基礎,採取「民間先行,以民促官」方針,積極推動民間外交,克服岸信介、佐藤榮作等日本右派政府對中日關係發展的阻撓,促使兩國關係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因其缺少平等內涵,有日本學者索性稱日本是美國的「附屬國」。鳩山政權對美外交的關鍵詞就是「對等」二字,其用意與其說是要加強兩國的同盟關係,倒不如說是要告誡美國:「從此以後請尊重日本獨立自主的關切!」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
  • 中日應避免一怒之下為敵 尤其要防止飛機相撞
    日本經濟界推動兩國首腦會晤的用意大概是好的,但大家都應清楚,所謂「領導人會晤是中日關係轉圜的關鍵」之說是偽命題。安倍政府顛倒了其採取強硬對華政策同中日無法正常開展高層交流的因果關係。由於安倍將參加APEC會議,當時的情形之一是領導人們「抬頭不見低頭見」,什麼叫領導人「談了」,什麼叫「沒談」,有很多定義空間。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新聞分析: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後,雙方這一重要政治互動備受外界矚目。  這次訪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促成的?兩國乃至世界對此有何預期?中日能否確保雙邊關係繼續沿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高層引領,民眾期待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分析人士指出,安倍此時應邀訪華,是高層引領下中日關係走出低谷、步入正軌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此前中日間出現過一些複雜的矛盾局面。」
  • 紮根實踐 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智庫研究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國防、外交等治國理政各方面,研究者必須清醒認識危機並存、危中有機的辯證關係,對危可轉機的形勢做好研判,對化危為機的工作提供方案。 智庫人才必須政治素質高、對策研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智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 治良匡成:日政要訪華能讓中日關係回暖嗎
    那麼,中日關係是否會因此而轉暖?筆者認為,有回暖趨勢,但不會樂觀!中日關係更不會一帆風順!日本公明黨是當下安倍政權的聯合執政黨,其政治決策將直接影響自民黨的判斷。在公明黨歷史上,其創始人池田大作是中日建交的推動者,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自安倍政權重新上臺後,公明黨也再一次成為了執政黨。而從今年初開始,山口那津男就在各種場合高調表態要改善中日關係,系列發言引起日本國內關注。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雪上加霜的中美關係,不言而喻,也給疫情下的中日關係投下陰影。在中日關係的政治外交領域,主要表現在疫情政治化、涉海、涉港,乃至中日兩國原定的重大政治議程等方面。表明中日關係在一些敏感領域的短板,並未因為疫情而暫時消弭,反而由於美國因素的刺激,依然對中日關係帶來消極影響。
  • 加強中日醫療合作 全球健康論壇與日本醫療國際化機構籤署協議
    近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下稱GHF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北京華夏鴻力健康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總裁羅曉芹,在組委會會見了日本醫療國際化機構代表、千博集團董事長辦公室主任楊見。
  • 第六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線上對話:儘快談成中日韓自貿協定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第六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線上對話:儘快談成中日韓自貿協定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邢曉婧2日,第六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以視頻方式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中日工商領袖、政府前高官及知名學者3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後疫情時代」中日雙方要積極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加快推進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儘快談成更高水平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 環球時報:中日一旦開戰 日本社會必陷入恐慌
    日本野心大膽子小,行動軟嘴很硬  中日會在釣魚島「擦槍走火」,並進而爆發一場局部戰爭嗎?迄今為止大多數的分析認為不會,基本理由是:日本不敢打,中國不想打。  中國不想打的原因我們都有切身體會。
  • 紅色槍騎兵:中日友好的最佳模板是「福原愛與大魔王」
    我們希望中日兩國有更多人士能夠致力於中日友好,為推動中日友好交流合作做出貢獻。」 在這期間,中日外交關係經歷了平穩-冰封-緩和-又冰封的一波三折。中日經貿關係從互補到競爭,從競爭又到互補,民間情緒更是經歷了靖國神社參拜、釣魚島爭端、詹其雄事件一輪輪高漲的對立。 然而,中國民眾對愛醬的友好卻穩固而廣泛,為其他「中國人民老朋友」所望塵莫及,簡直是中日友好的定海神針。「愛醬」與「大魔王」的關係,真是中日友好的最佳模式。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中日雙方各自所進行的輿論調查很多,但同步進行的有關「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僅此一家。因此,調查結果有關中日兩國相互之間「整體印象」以及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看法的數據受到關注。首先看兩國之間「整體印象」的數據變化。眾所周知,由於原日本領導人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在2005年出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