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紅色槍騎兵】
10月21日,中國桌球魔王天團的日本小師妹,日本代表選手中的中國外援,以及臺灣人江宏傑的東北陸配福原愛退役了。據福原愛自己說,她本打算「悄摸地」退役,卻沒想到連外交部都驚動了。
在當天記者會上,華春瑩姐姐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福原愛退役:
「福原愛不僅是日本人民非常喜愛的桌球運動員,很多中國人也很喜歡,她非常可愛,在桌球運動領域也有突出表現。我們希望中日兩國有更多人士能夠致力於中日友好,為推動中日友好交流合作做出貢獻。」
福原愛在退役新聞發布會上(圖/東方IC)
福原愛從5歲開始赴遼寧「留學」,從此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故鄉,到如今29歲退役。在這期間,中日外交關係經歷了平穩-冰封-緩和-又冰封的一波三折。中日經貿關係從互補到競爭,從競爭又到互補,民間情緒更是經歷了靖國神社參拜、釣魚島爭端、詹其雄事件一輪輪高漲的對立。
然而,中國民眾對愛醬的友好卻穩固而廣泛,為其他「中國人民老朋友」所望塵莫及,簡直是中日友好的定海神針。「愛醬」與「大魔王」的關係,真是中日友好的最佳模式。
「遣唐使」愛醬
1988年末福原愛出生在日本本州東北部的仙臺,從5歲開始,她每年都會利用暑假的機會來中國遼寧練球,練就了流利的東北話,成為中日雙料的「東北銀」。
就在愛醬來華的同一年,科幻大作《夏令營中的較量》發表,舉國為日本小學生堪比特種部隊的堅強意志而震驚——不知是出於怎樣的巧合,日後這位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運動員卻以愛哭著稱。
在那個年代,中日差距是全方位的:1993年,中國的GDP是4447億美元,日本是44541億美元,近乎十倍。中國人不但經濟上沒信心,技術上沒信心,而且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也沒信心,中國人從小學生到科學家,似乎都不如日本,都該向日本學習。
福原愛在日本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但她卻像個「遣唐使」一樣,跑到中國來學習取經,練就了一套鄧亞萍式的橫板快攻打法——畢竟她練的是桌球,這是中國當年為數不多領先世界的方面。靠著在遼寧省隊接受的培訓,福原愛在11歲就成為了日本最年輕的國家隊選手。
幼年時的福原愛(圖/東方IC)
對強者謙虛坦率,樂於吸收外界的優秀事物,這是日本自古以來最突出的民族特質之一。然而近代以來日本人都是只向西方國家謙虛坦率,中國很少享受到的機會。終於在桌球,在福原愛身上看到了。
21世紀的中日關係開局不利。2001年8月13日,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帶來了中日外交的第一次嚴冬。在這個「冰封期」內,中日關係的典型表現是「政冷經熱」:雖然外交陷入僵局,貿易額卻持續增長:2001年為891.96億美元,2006年已發展為2073億美元。
「政冷經熱」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中日經貿有很鮮明的互補特徵:中國出口原料和初級製成品,日本輸出中高級製成品和技術。那一年,中日之間的一場貿易戰以握手言和告終:是中國大蔥對日本汽車。那一年,中國人在追捧日本產家電,而日本最高級的三越百貨裡面則擺滿了中國產的衣服——可以說這是「中國製造」初步顯露威力,但也可以說當時的中國還是個大號的越南或者孟加拉。
當時有一些學者提出,中日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貿易方面明顯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只要富士山不爆發,日本列島不沉沒,中日「一衣帶水」的格局不變,彼此發展友好關係有利於雙方的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的基本面就不會變。因此,在部分學者眼裡,中國人的反日情緒簡直就是無理性的衝動。
但是也就在這個「冰封期」裡,2005年4月,福原愛籤約中國遼寧本鋼俱樂部,參加中國桌球超級聯賽,開始了自己在桌球帝國進一步求學(虐)的道路,從此在國際比賽中,這個會說東北話的日本人只要出場,就總受到中國球迷的加油,甚至在對陣中國選手的時候也是一樣。
福原愛向王毅大使感謝中國教練對她的培養指導(圖/人民網)
為什麼中國人「無理性的反日衝動」到了福原愛身上就沒了呢?一方面是因為愛醬的謙遜,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民眾的自信:愛醬有實力,但無法對中國隊造成威脅。她在日本是一姐,但在中國卻被很多觀眾視為魔王軍團們的「吉祥物」。所以在欣賞作為選手和個人的福原愛時,也有著非常自信和大度的心態。在當時,也只有開始步入巔峰的中國桌球軍團給人這種自信。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其他方面,中國人的對日自信還是稀缺品。
中日友好的最大障礙大概就是:日本人不謙虛,而中國人沒自信,在愛醬身上,這兩點都被奇妙地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