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典型的的德性色彩,從儒家對「仁」的強調可以發現,仁在先秦時期是廣被認同的價值信條,是一種美德。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
011,無終食之間違仁
《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富貴每個人都想得的,但是手段要合理,擺脫貧窮也要用正當方式,不能歪門邪道。孔子認為,君子以不仁為恥,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即便是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這裡可以看出,仁就像是信仰,要與生命同在,一息尚存,就不能丟棄。
022,「立人達人」之謂仁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在這句裡,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仁的表現。自己立得起來,也幫助別人立起來,自己過得通達,也幫助他人過得通達,也就是「推己及人」,見到自己,也要見到他人,見到眾生,是大愛,表現出了儒家的利他心。
033,仁不難做到
《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認為,仁心離人很近,不是很高大上的存在,也不難去做,如果一個人決定要行仁道,那麼當下就有了仁心。
044,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弟子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一個人要求自己遵循禮樂制度,就是有仁的表現了。具體如何做呢,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行動。禮,既包括禮節、禮貌,還代表制度規則。換句話說,按制度辦事,不破壞規則就是克己復禮,就是仁。
055,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很多是欲望的顯露,一個人如果不想去做一件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就是仁。仁可以看作是不妨礙、不影響他人——按照今天的話說,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請不要讓自己的自由建在別人的不自由之上,就是懷仁有德之人了。
066,仁者愛人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樊遲問什麼是仁,回答了兩個字「愛人」。愛護他人就是仁者。
由此可知,儒家所言的仁,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仁是動態的,是在人際關係中才能體現出來的一個價值判斷,當談到仁的時候,也意味著行仁、在孔子的語境中,仁和行動是不可分的,是需要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