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解》:在涓涓細流的文字中浸潤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2020-12-03 新華社客戶端

體悟天心

——《論語通解》自序

聖人,是從人類種種劣行中「剩下來」的人,是在人類種種懿行中「道盛德至善」的人,是在熄滅人類自身種種惡念的戰鬥中「取得勝利」的人。

孔子遠祖是商代的貴族,原姓「子」,所以「子曰」帶有「老祖宗說」的味道;「 孔」字在春秋時期如果不做姓,是「大」的意思,例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頭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所以「孔聖人」在春秋時期意味著「大聖人」。孔子不是死後被人捧出來的,他在中年時期就已經有聖人之名;孔子學說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為人倫的通則,並非是個人在學術、概念、知識意義上的臆造。

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了孔子及《論語》。究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孔子及其弟子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所說即所行,而今天的一些學者常常所說非所行,甚至學術的表達和真實的行為毫不相干,這就不能理解孔子「天人本一」的覺悟境界。於是孔子及其學說常常在2500年後「躺著中槍」。它提醒我們,不能輕易地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自己沒有悟到就貶低聖賢的真誠與涵養。恰如電影《孔子》中南子的一句臺詞所說:人們很容易經歷孔子所經歷的挫折和痛苦,但是卻未必能夠領略孔子在經歷這些挫折和痛苦時所達到的境界。

孔子到底什麼境界呢?

我們先看弟子們眼中的孔子。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記載,堪稱政治家、外交家、經濟家和風水大師的子貢說:「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說明孔子通達心性和天道的境界是連子貢這樣的孔門高足也難以企及的。在《論語·子罕第九》中記載,顏淵喟然嘆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回在孔門弟子中以勤奮好學第一著稱,天資超邁,一聞全解,簞食瓢飲,安貧樂道,是《莊子·大宗師》篇記載的「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得道人士,是到了唐朝被李世民奉為「先師」、享受國家供奉的人物,他眼中的孔子彌高彌深,令人衷心讚嘆,難道不夠令人信服孔子嗎?難道當今那些動不動就批評孔子及其學說的人其修養、風骨、品位都在顏回之上?甚至在孔子之上?

我們再看孔子自己話語中透露出的信息和境界。在迫不得已按照禮法見了衛靈公夫人「寡小君」南子之後,面對給自己臉色看的子路,孔子說了一句洩露自己修為境界的話:「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所否定的,上天也不會喜歡——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誰敢說這樣的話?在《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又在《論語·子罕第九》記載,匡人認錯了人,想

要殺孔子復仇,孔子說:「 天不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對自己的德行、天命了了分明,在生死危急的關頭,毫不懷疑,毫不膽怯,毫不慌張,鎮定自若,從容應對,世間有幾人能夠做到?孔子在活著的時候,即以德行、學問、能力名聞天下,以至於本國權臣嫉妒害怕,列國君臣期許與忌憚交織;以貧賤之身份地位感得弟子三千,莫不衷心服膺,這些當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黃帝內經》有言,「 天之在我者,德也」,聖人心就是天心。天心無字,聖人有言,讀聖人之言可知天心,天心圓滿就是修行成就。孔子七十歲時「從心所欲不逾矩」,已是華枝春滿,無可懷疑。

我上大學的時候,正流行美國人薩繆爾森的第十四版《經濟學》。在序言中,這位獲得了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的老先生寫道:如果自己可以給一個國家寫經濟學教材,他就不會在乎誰制定法律。我當時不明白這句話的分量和含義,二十年後,我才領悟到:如果能夠為一個國家的人民講解《論語》,確實就不必在乎誰當了官、誰發了財、誰一夜成名,不但不必在乎誰制定法律,也不必在乎誰得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

在習近平主席2013年11月曲阜視察之後,大連市委宣傳部就迅速響應,在我自己還沒有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要求系統講解《論語》的公益道德講壇就已經在當年12月15日正式開始了!在宣傳部所屬文明辦和學習辦的先後主持下,完全面對市民開放的《論語通解》講座已經歷時將近兩年。本書就是此輪《論語通解》講座的文字整理稿。

兩千多年來,解釋《論語》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是,我懇切地希望炎黃子孫們能夠注意到一個歷史事實:漢代考據、訓詁的興起,是因為在焚書坑儒和秦末戰亂之後,許多經典文本都喪失了,進入和平安定的年代,許多經文都是靠著老先生和倖存下來的儒生依靠童子功背誦出來的。由於地域、方言和記憶誤差等因素,難免出現個別字詞章句不盡相同的情況。為了校正文本,漢儒根據實際需要興起了考據和訓詁等學術工作,但是這些「技術性的」研究並非儒學或者孔門思想的本身。到了清代,無論叫復興漢學,還是興起樸學,都是殘酷的文字獄逼迫的產物。因為個人發揮解釋經文難免被曲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考古」式校正字詞的學問與意識形態立場無關,所以成為清代學術現象的一大主流。可是,所有這些被胡適批評為「故紙堆學術」的研究,頂多是幫助我們無限接近古本的原貌,而絕非孔子活生生思想的再現。

因此,把考據、訓詁的學術當作「儒學」,是儒學真正復興的大障礙!因為它和教育人無關,和改變人們錯誤的思想言行無關,特別是和作者本人的德行操守無關,就造成了「知行分離」的惡果,貽害無窮。針對這一現實,我們提出「體會」的學習方法:用學者自己的真實人生去明白文字背後的精神,而不是用腦子去臆想字句的含義。也就是說,《論語》上的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做到了才算數。最關鍵的是把自己的心定住在「聖人境界」,此謂立志,然後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條做到,則聖業可期而道業可成。有人說「聖人境界只有聖人知道」,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不敢承當,要堅信自己純淨的本性和聖人是完全一樣的,當我們能夠做到經文上的要求,就叫「人經合一」,則《論語》二十章都是我們自己的;如果人做不好,縱使二十章倒背如流,也沒有一章是我們的。

當我們按照《論語》的標準去做人行事,我們就在事實上把孔子請回到了人間。孔子就以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回到我們中間。有聖人行世,才有偉大的文化精神,才有偉大的盛世。(本文節選自《論語通解(一)》,新華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社)

論語通解(一)(精裝)

鍾永聖 著

ISBN:978-7-5166-3024-2

新華出版社丨2017年1月

相關焦點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本報記者 呂海波 通訊員 劉莎莎 黃晶 趙亞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大有益處。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漢字我們使用了兩三千年,從秦朝的統一文字到現在,一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電腦盛行原以為會使我們的漢字遇到危機困難,實際結果卻並非如此,現在漢字進入電腦極為方便,說明我們的漢字在現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文明不間斷的有功之臣。相反,20世紀初前半期,許多志士仁人以為漢字將成為現代化的「累贅」的想法,未免是杞人憂天。不過從清朝中葉以後,中國的發   展落在了世界文明的後面。
  • 現在的人讀《論語》,真的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嗎?
    我不知道持這樣看法的人是否看了《論語》?看了幾遍?看懂了沒有?看懂了每一個章句,還是僅僅看懂了一部分?如果敢於肯定的回答,再放狂言不遲。無知者無畏,此言果然不虛。《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目「四書五經」中的重要篇目,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基本都集中在這本著作中。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傳統指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由城鎮的知識階級所掌控的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則指代表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眾文化傳統。他的這種二元區分很快被學術界接納,並且在運用中改稱「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論語》裡講,「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是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家庭關係是中國人的基本關係,中國人早就把這個「家」的概念、「家」的關係擴大、擴充了。   第四,「和諧高於衝突」。看看文化史會發現人類的文化裡充滿衝突,充滿鬥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和諧。西方的文化強調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克服別人、佔有別人,排斥異教。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主辦單位:湖南圖書館 展覽地點:四樓古籍閱覽室展覽時間:2020.11.05——2021.03.21賞冊府珍藏《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可據考證,良諸文明最後還是毀於洪水,除此之外,古河濟地區在進行考古發掘時,也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被洪水堆積疊壓的殘存。所以,可以這麼說,水,對中華古代文明,亦興之,亦毀之。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可灌田四萬餘頃,「為秦建萬世之功。」可以說為秦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按古代的五德終始學說,秦為水德,並尚黑色。自隋煬帝楊廣開始修建的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軍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中華文化的早期發展史,也就是一部壯美的"河流文明"發展史。餘秋雨先生就總結道,「中華文化從根本上說,是大河文明」。
  • 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北師大這個教學團隊不一般!
    每個漢字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他們以敬畏之心挖掘古漢語的文化之美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近日,《中國教育報》報導了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學團隊的故事教學不是簡單地客觀陳述,而是文化傳承中的一環。在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師凌麗君看來,除了知識的傳遞,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漢語和漢字的特點與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自信,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具有真金白銀的分量。課堂之外,在學生身上下「笨功夫」也是青年教師不約而同的選擇。
  • 蕭山區賀知章學校:讓小伢兒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
    蕭山區賀知章學校:讓小伢兒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 2020-11-2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誦讀中華經典,感受經典魅力——渝水三小舉辦經典誦讀比賽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了營造濃鬱的書香校園氛圍,引導教育學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小在他們心靈深處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1月4日,渝水三小舉辦了以「誦讀中華經典,感受經典魅力」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比賽。首先上場的是三年級的全體同學,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是《元日》等詩文演繹。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君子譯成gentleman不合適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了準確翻譯
    剛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民心相通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準確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術語,對於方便人文交流的意義不言而喻。針對國學經典在翻譯過程中被誤讀的一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劉新成在今年兩會上建議,應該啟動、實施重要國學經典的匯校工程,重點解決國學經典解讀及經典外譯方面存在爭議的情況,以方便中國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劉新成認為,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中國國學經典的翻譯中出現的問題值得注意。
  • 懷九河 涓涓細流匯成生命之水_走讀中國·懷九河自然保護區_新京報...
    保護區曾發現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以及北京地區稀有的中華九刺魚。  據說當年項目組設置了10個典型調查樣點,包括兩條河流的上遊和下遊,即懷柔水庫和流域內大型居民生活區的上下遊,每隔兩個月在各點進行撒網捕撈,統計每網捕獲的魚種和數量。就在四渡河村,河面還漂浮著大塊的冰,捕撈組的人穿上皮衩,下到水中撒網,一條中華九刺魚上鉤了。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活動現場,極具文化特色的新疆舞、漢服展示和中華武術表演,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在隨後的傳統文化展演中,《寶慶烙畫》因精湛的竹刻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連連稱讚;古琴彈奏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古琴,欣賞古琴絲絲音韻;太極拳、中國舞等也受到學生熱烈追捧,通過現場交流、學習,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他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 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
    導語: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我們傳統的醫學文化, 不斷地在我們生活照搖著。我們「望聞問切,我們在初見一個人時,一般會先觀查看看一個人的臉色。「小臉蛋黃黃」。畢竟,中醫,是行走於民間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經過久經的驗證,選擇信奉。醫藥學有幾千年的歷史磨耗,意識我們且一直逐漸的打磨。中國醫學文化,是我們的組成一脈的珍貴的珍品。一步一步的的條理著我們的身體。可是我們的療效以及療程可能時間較長,他的反應較慢。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水文化融入「大環境」 凸顯浸潤型育人功能
    高校環境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傳統因素、道德風尚,處處薰陶著師生,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特別重視文化育人的作用,始終堅持將水文化融入文化環境、制度環境、校園景觀環境和網絡環境建設,形成水文化育人「大環境」。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最早明確將「論語」當做書名或篇名來引用的是《禮記》中的《坊記》,而發現時間不久的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就有《論語》句子的引用,可見《論語》成書很早。兩漢學者普遍認為《論語》為弟子們在孔子去世後「輯而論撰」,看法應該可信。今有學者進一步研究認為,《論語》成書應在孔子去世後不久,很可能由孔子裔孫子思主持編撰而成。
  • 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李豫川  1841年,香港開埠,西方人大量湧入,漸成華洋共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