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陳來,1952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溫州,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哲學史家。

  時間:2014年6月9日

  地點:甘肅蘭州

  主講人:陳來

  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主流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 這是從政府到基層群眾都關心的話題,它涉及到我們政府行為、政策導向的根據。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西周時期開始有一種思想,說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為什麼有這樣的思想?當時有這樣的觀點: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沒有人的祭祀,神就沒法存在。這就是說人世是神世的根本。這種思想在西周得以發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特色。這就是中國人以人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後期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絕大多數都是以人為本的。只不過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又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對人世的發展、協調、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堅持人世優先,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時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邇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實也講了類似的話,「敬鬼神而遠之」,就是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為什麼要敬鬼神?我想從孔子的角度來談,他承認神靈的存在,但神靈對人的作用有多大,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過敬神,保留人的一種敬畏感。在一個古老信仰的傳承下,雖然我們今天強調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對更高存在的一種崇敬和神聖感。為什麼中國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積累很多智慧?是因為很早中國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為本。這與今天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的思想類似。如果說以人為本是跟以神為本在比較中形成的,那麼價值觀、價值理念一般都通過理想、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取捨和比較建立起來,一個人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以德為本的對立面就是以刑治國,強調政令、刑罰的作用,忽視道德的作用,這是孔子反對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中國古代的主流治國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響,這就是以德為本。

  第三是以民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書》中已有「民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國。在《尚書》裡邊,應該說有不少這樣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在一個比較中看出你的價值選擇。在孟子以前雖然有民為邦本的思想,君王還是佔絕對的主導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達的政治裡面,君為輕。不管是君王也好,還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這樣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們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後是以合為本。以合為本的合,就是強調統一性,在國家的層面就是統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現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今天我們強調的價值觀,講中國人的理念,必須也有一個更高的視野。十八大報告裡,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這非常重要。我們在講發展時,一定要考慮生態文明的建設、維護和涵養。這一點與我們古老的思想資源結合起來,就是講天人合一,中國人都趨向於合,而不傾向於分。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統一,也是一樣。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 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特點是「責任先於自由」。就是很強調個人對於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附有的責任。責任意識非常強。我們講以天下為己任,孟子就講過了。古人在漢代就明確要以天下為己任,己任就是責任。從古代先秦的「君子」到漢代的士大夫,有一個很突出的責任意識,就是對天下的責任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漢代思想到宋代的士大夫,代表就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樂以天下為先,就是我們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

  第二個特點,是「義務先於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個人的權利,但我們儒家思想裡,強調的是義務。梁漱溟,他在山東做過鄉村建設運動實踐,在這個實踐裡邊,給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人和人的關係,義務為先,互相承擔義務,這是中國人倫理的一個特色。我們今天講中國人的倫理,就特別強調義務感。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義務感,決不僅僅指一個人的家庭義務。家庭義務是必需的,義務還要從家庭放大,從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區,從宗族(就是古代社區),再到郡縣、國家、天下。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特別強調義務感,而不是伸張個人的權利。

  第三,「群體高於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是我們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講的以個人為本,還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於個人的。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先於個人,這是中國人古代價值觀的特色。中國人的群體意識非常開拓,不是一個小團體主義,一個地區主義。中國人以天下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懷。《論語》裡講,「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是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家庭關係是中國人的基本關係,中國人早就把這個「家」的概念、「家」的關係擴大、擴充了。

  第四,「和諧高於衝突」。看看文化史會發現人類的文化裡充滿衝突,充滿鬥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和諧。西方的文化強調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克服別人、佔有別人,排斥異教。所以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但中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宗教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國主義文化,在東方侵略。所以我們從價值觀來講,因為中國傳統「和」的理念,也體現在處理和周邊國家關係上。歷史上,當然我們也有個別帝王發動侵略戰爭,但總體講,這些皇帝的作為是違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的,在主流價值觀中是受到批判的。中國是以安土睦鄰為先,總體來講,我們強調和諧高於衝突。

  傳統價值觀的轉型發展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這個「先於」今天還要堅持,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特色,我們沒必要跟西方人一樣,什麼都是個人權利為先,伸張個人的要求為先。但對這一點不能極端地理解:比如責任先於自由,但完全否認自由是不對的;義務先於權利,但完全忽視權利,也是不對的;群體先於個人,但不尊重個人、不關心個人,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想把傳統價值觀的傳統轉化,加以發展,我們要堅持這些「本」「先」,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被先於」的內容。

  儒家的以民為本,今天我們還須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從中國發展現實來看,要堅持以民生為先。古代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它也有它的一些偏向,就是民生比民主重要。今天要將此加以現代性的轉化,法制建設要加強,民主建設也要加強,要擴充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大家的權利,包括政府。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今天如果把傳統價值觀加以發展,我們在堅持民本、強調民生的同時,也要注重民主。

  最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儒家思想強調社會和諧,是比較重視公平和平等的。我們社會的價值觀認為平等比富有更重要,就是平等比財富更重要,所以不患貧、不患寡,患不均、患不安。

  經歷了「文革」,經過了人民公社時代,我們知道,對均平的追求,不能變成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完全忽視社會發展。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允許財富和財富增長的追求,也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當然我們最終是要推向共同富裕。要正確、辯證地理解平等和財富在發展中的差距。這既是個價值理念的問題,也是個辯證把握的哲學觀念問題。

  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和轉化

  我國的傳統美德形成於西周春秋時代,定型在孔孟荀早期儒家思想。在春秋時代,已經就有很多關於道德的觀點產生。這個時期,沒有一個主導的觀念可以帶領各種道德觀。但是我們可以說,在春秋後期比較流行的道德,一個是「忠信」、一個是「智仁勇」。當時在整個中原文化裡,比較流行的就是忠信和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最重要的道德。「義」應該說在春秋的時候也受到重視,但地位不太突出。包括孔子思想裡,仁和義也差很多。到墨子時代突出了「義」,這影響到孟子,孟子發展了「義」,跟「仁」並列,形成仁義。所以從孟子開始,仁義成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義禮智四者並列,成為四德,這是大家熟知的,經過漢代推崇,加了「信」,成為我們歷史上中國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響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跟五行對應。五常成為兩千年來影響中國社會至深的基本道德。

  在儒家推崇的四書五經裡還有一些道德德目,他們跟四德五常一起構成了儒家完整的道德體系比如說孝悌、中和、誠敬。在中國古代,在實際的社會生活裡面,我們剛才講的孝悌、中和、誠敬等是跟五常一起發生作用,它們共同支配著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思想、道德生活。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孝。孝不在五常裡頭,可是我們沒有人能夠否認孝在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生活裡面,它是佔有重要而且非常突出的地位。但是孝它沒在仁義禮智信五常裡,你說中國人不重視孝嗎?不能這麼說。因此我們說,我們平常講仁義禮智,講四德,它作為道德規範和德行的條目,對中國文化來講,它是有代表性的,但是也不能說它就能全部覆蓋我們的道德觀念、道德生活。

  為什麼仁義禮智這四德在歷史上,在儒學的理論裡邊被認為最重要、最突出?為什麼不把孝放在裡面?儒學有自己的思考。在實踐中大家當然都非常重視孝,應該說孝是內在於特定的倫理關係裡邊的。但是仁義禮智已經超出了特殊的倫理關係,變成一般的人與人關係規定的準則。它不是一個血緣的倫理,也不是一個特定的政治關係倫理,孝是一個血緣關係的倫理,特定的政治關係倫理就是忠。而仁義禮智比起孝、比起忠,它有更加普遍的美德的意義,更加普遍的一種人際關係準則的意義。儒學的理論,也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據。

  但是我們講,在古代每一個德行的條目,它都不是單一的、簡單的。不管是忠、孝、仁義禮智,每一個道德的條目,往往有不同的層次的意義,既有它特定的、具體的意義,還有它擴大的、普遍的意義。比如說忠,忠我們剛才說,它主要是一個特定政治關係,君和臣之間,臣應該擔負的一個道德義務、一種道德規範、一種道德條目。但是忠它也有擴大的、普遍的意義,就是可以是忠於政務、忠於國家社稷。要全面理解君臣關係的忠,它也不是簡單的順從,能夠犯顏直諫這也是忠。到了春秋戰國有了更普遍的意義,就是盡心為人,《論語》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忠信在春秋為什麼特別流行?因為在春秋的宗法社會裡,忠信特別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到了孔子時代,在道德觀念上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封建社會,也突破了血緣關係,把仁變成人與人的基本關係的一個最重要的道德。戰國時期仁義都成為重要的道德。仁義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孔子、孟子特別提倡它,而是當時的時代需要它。戰國時代封建的宗法制度處在一個衰朽和變化中,所以個人對宗法政治的道德義務,就讓位於那些含義更普遍的社會道德和人際關係準則。

  仁義不僅是個人的道德,仁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它也是社會價值。但是五常裡面應該說不見得都是社會價值,比如五常裡面講「智」,它雖然也有超出個人道德的意義,但是它就不是一個社會價值。可是仁和義,它就是,除了是個人的道德,也是社會的價值。

  今天我們回顧關於仁義禮智的意義,我們也要給它做一個說明,我們今天怎麼概括、把握他們作為個人道德的意義。首先是仁,仁的意義在歷史上爭論是比較少的,特別是唐代以後,因為韓愈講,「博愛之謂仁」。當然孔子已經講「仁者愛人」,這個愛人,應該說孔子所講的仁,已經超越了親屬間的親緣關係。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它已經變成一個大愛無疆,有廣闊、深厚的含義。

  四德裡的禮,本來是強調儀式、禮節,而且特別注重行為面貌的修飾;因此四德裡的禮,作為道德就是遵禮守禮。義,它早期是對親屬以外尊長的尊敬。義的進一步普遍化,就變成對所有的長輩,包括親屬長輩和親屬以外長輩的尊敬。可是因為後來禮的條目它涵蓋了對長輩的尊敬,所以義到了孟子以後,就越來越變成一個跟羞惡有關的德行,義的含義越來越變成堅持道義、去惡揚善。智是比知識更高一級的認識層面。作為一個道德的德目,是對道德知識的一種辨識、一種掌握能力。所以對個人道德的德目來講,仁就是敦厚慈愛,義就是堅持道義,禮就是守禮敬讓,智就是明智明辨。

  我們說作為個人道德,仁義禮智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剛才也講了,仁義禮智裡邊的仁義,它不僅僅具有個人道德的意義,它還是社會價值。比如說仁義有更廣的社會意義,孔子講仁,仁是作為道德。可是孟子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廟」,所以仁也是政治的普遍原則,所以在漢代以後的兩千多年的中國的政治文化裡,應該說在理論上仁都是一個主導的政治和行動的原則。這就不僅是個人價值,還是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政治行政基本原則。所以你看,唐太宗《貞觀政要》,以仁為本,仁義為首,仁義作為基本價值,這就是已經超出了作為個人的道德,也是社會政治的最基本的價值。仁再發展,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變成一個最高的社會理想。

  義,《左傳》裡講「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一個正義的概念,孟子說「殺一無辜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那是違反原則的。所以義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是作為正義來使用。

  所以我們說仁義禮智不僅僅是個人道德,也是古代社會的社會價值、古代社會的基本價值。比如說就社會基本價值來講,仁要強調仁政惠民;禮是強調文化體系,義就是社會的正義原則,和是和諧團結。除了我們講的這些道德條目以外,還有很多跟這些德目有密切關係的修養方法,比如克己、反身、正心誠意、慎獨等等。

  除了在經典中的這些說法表達了我們的道德價值,另外在每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裡,也有一些流行用語表達主流價值。比如宋代講究「節義廉恥」,明代後期講「忠孝節義」,你看明清小說裡充滿了忠孝節義,它就是社會流行的。

  傳統美德的傳承轉化

  帝制推翻後,近代以後的政府需要在不同時期提出新的道德規範。1912年,民國政府提出「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立國之本,前四字見於孟子,後四字見於管子。孫中山是個革命家,可他非常重視傳統美德的傳承轉化。如忠孝,孫中山很講究忠孝,他認為這個時代不能提倡忠君,但可以忠於民、忠於事,為了事業的成功,就算犧牲也在所不惜,這便是忠。我看孫中山就是把孔孟之道的「忠」做了現代的傳承轉化。他認為古時候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民國成立以後,沒有皇帝,但還是要忠,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效忠。這就是孫中山對傳統道德觀念的轉化。後來孫中山也提出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孫中山認為,中國人不能忘記存在的共有道德,新的道德規範必須傳承轉化古代道德,不能完全另一套。孫中山曾經講過:「因為我們民族道德高尚,所以國家雖亡,民族還能存在,並且還有力量同化外來的民族。所以宗本及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群體以外,就是要把固有的道德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舊道德,才有固有的民族地位,這個固有的民族地位才能恢復。」他十分重視固有道德在今天民族復興中的地位。

  孫中山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礎上又加上「禮義廉恥」加以提倡。比較之下,禮義廉恥更側重個人道德。孫中山提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結合社會的價值需要,忠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這都不是個人的。這12個字成為國民政府提倡的主流道德,也是傳承中華固有道德的一種方式。

  梁啓超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新民說》。《新民說》強調提倡公德,說我們中國人以前講的都是私德,所以近代人要特別提倡公德。梁啓超講的公德的核心就是愛國、利群。梁啓超的《新民說》認為公德和私德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認為公德的基礎是私德。私德就是個人基本道德。今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提倡愛國,愛國是公德,提倡友善誠信,這就是私德。梁啓超的《新民說》,這個關係不是並列的,這兩方面雖然都重要,但是就個人來講,基礎是個人品行、個人道德,這個是基礎。所以私德一定是公德的基礎。我們中華美德在這方面有深厚的資源。

  個人道德的重要性

  梁啓超所講的私德和公德,都是以個人為主體的道德問題。私德也好、公德也好,都是以個人為主體的道德要求,但是自由也好、民主也好,都不是落實在個人主體上的道德問題,這就是價值概念與道德概念的不同。

  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都是強調要落實在個人身心實踐上的道德。這是我們在從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踐時,在理論上必須明確的。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繼承弘揚傳統美德,中華美德的繼承轉化,這些主要是就個人道德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容來講的,用梁啓超的話來講,「重點還是私德」。所以總書記最近講的加強道德建設、形成道德規範、樹立道德理想,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我們說主要都是就個人道德講的,要落腳在個人的基本道德上。最終是要指向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怎麼做人,這很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社會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今天應該主要是講公民道德,而公民道德大部分的主要內容都是公德。其實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就講過,「公民的道德要求是比較低的,善人的道德要求品德是比較高的」,做一個公民和做一個善人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公民,他的要求應該說屬於愛國守法這樣一些基本要求,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可是作為一個善人,他的道德要求是比較全面的。如果從政治、從法律上來講,對公民的要求還是一般性的要求。但是就社會、就文化,特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我們不僅要求一個公民的道德,還要求一個善人的品德。這就是我們講道德、守道德、遵道德時,需要了解的重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踐行是更重要的話題,它與中華文化的價值觀、美德體系有怎樣的聯繫?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以中華文化的主流基本價值觀作為基礎,作為源泉,作為立足點,作為根基,作為根本,作為命脈。今天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提煉和提出,首先要有一個文化的基礎,要以中華傳統的價值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他講了六條,就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提煉把握,怎麼把它跟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結合起來?中國文化基本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關係就是,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是今天的主流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是立足點,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脈。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踐,具體的操作,一定要以中華美德體系的傳承和實踐為條件、為落腳點。今天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培育、要踐行,怎麼踐行?怎麼培育?我認為就是要以中華美德體系的傳承和實踐作為它的根本條件,作為它的根本落腳點。一定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跟傳統美德的關係。而其中加強個人基本道德的培養,是特別重要的。

  關於個人基本道德,我從儒家文化的角度,提出分三組:第一組,就是個人基本道德,就是仁、義、誠、信、孝、和。我們如果用雙字詞,就是仁愛、道義、誠實、守信、孝悌、和睦。第二組是次一級的,忠、廉、強、毅、勇、直,就是忠實、廉恥、自強、堅毅、勇敢、正直。第三組是關於公民基本公德,這是從儒家的角度提的,不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作為個人基本公德,就是愛國、利群、尊禮、守法、奉公、敬業。不管私德公德,都是要最後落實在個人上實現,今天我們要把它細化,從儒家的立場上提出這樣一個體系,它是強調個人道德的體系,也是從儒家的立場來講的。

  所以我的基礎觀點是這樣的:一方面我們要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和實踐,另一方面一定要注重中華美德體系的傳承和實踐。從個人基本道德做起,這個道德和社會風俗的改善,才能有一個紮實的社會基礎。遵道德、守道德才能落到實處。

  (本文系「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甘肅」活動,是蘭州首場專題文化講座)

相關焦點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以中華文化獨特的價值觀、道德觀貢獻人類,提供中國智慧;重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弘揚禮儀之邦的文明傳統,培育具有高度道德素質的現代公民,是落實和實踐文化自信的現實目標與可能途徑。一、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與倫理自信任何一種文化從其精神內核而言,歸根到底是一套有其特殊旨趣的價值觀念體系。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大眾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時代內涵,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靈魂,集中體現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遠大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眾層面的行為準則。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核心價值觀的重要...
    這樣的價值觀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契合的。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它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合理價值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  我國是一個具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悠久歷史的文明之邦,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內法規和國家法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好體制機制的規範約束作用,用制度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實踐養成,而且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2016年12月,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
  • 核心價值觀強基固本
    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汲取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處於文化發展的核心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邏輯。
  • 讓校訓成為涵養核心價值觀的載體
    校訓中傳遞的價值信念,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有著高度的契合。今年4月,光明日報開闢《校訓的故事》專欄,尋訪一批知名大學和部分歷史悠久的中小學「校訓」背後的故事,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展示校訓的文化傳統和正能量,引起熱烈反響。
  • 專家研討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會專家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從包括老莊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以安徽亳州為中心的渦河流域,是古代思想家老子、莊子的故裡,是開創了中國道教文化的「天下道源」。
  •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總理的涉獵太廣了!
    在文史館館員陳來眼中,總理對知識分子的「這份尊重不是客套出來的」。身為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弟子,這位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現場對總理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博學」:「從《國富論》到《易經》,從亞當·斯密到姚鼐,總理侃侃而談,可見閱讀量之大、閱讀面之寬。」陳來告訴人民網記者。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文化軟實力包含的內容很多,如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民族素質、國民精神等等,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核」,離開這個「基本內核」,文化軟實力就等於失去了靈魂。   3.基本內容論。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紛紛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價值學說,如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墨子主張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最高價值,宣揚崇尚公利的功用價值觀。老子提出美醜、善惡相互依存說。莊子進一步提出「物無貴賤」的命題,宣揚相對價值觀。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當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核心價值觀是這樣落地生根的
    在「為何立」上尋支點  家規立足家庭這個社會細胞,天然與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緊密相連,立好家規,弘揚優良家風,對形成良好的黨風、政風、民風意義重大。  1.傳統文化的積澱,需要用「立家規」來傳承。家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歷代家規在對家庭成員的諄諄訓誡和殷殷勸勉中,凝聚著家長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體驗、對社會現實的客觀評價以及對社會理想的孜孜追求。留住歷史根脈,吸收和借鑑先人的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把傳統家規文化中成功的教育理念、思想與方法運用於今天的子女教育,並結合時代特色,加以發展,推陳出新,是肩負在當代家長身上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 孫熙國: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儒家倫理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追求   《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   然而,對於這種概括能否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和時代內涵,能否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是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一些人還存有疑慮。產生疑慮的根本原因是沒能真正理解這24字所包含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內容和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涵,沒有看到這24字所包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我們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時代內容。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漫畫圖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漫畫圖解 2021-01-11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波市深入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打造婚俗婚育文化品牌
    近年來,寧波市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婚俗婚育文化建設,積極挖掘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打造富有寧波特色婚俗婚育文化品牌的工作實踐中取得了新成效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婚慶行業在行動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婚慶行業正在積極地行動,通過婚禮文化向社會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 名家視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蔚成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提煉,言簡意賅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便於為廣大幹部群眾把握和遵循。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寧海人共同價值觀的邏輯關係
    二者差異點:一是價值主體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體是全體中華兒女,寧海人共同價值觀的價值主體則僅是寧海人民;二是價值客體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客體是社會主義社會、中華文化和偉大的中國實踐,寧海人共同價值觀的價值客體則僅限於寧海的地域文化和發展實踐;三是所處地位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於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價值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敬業
    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社會的發展,有賴於文明的推動;一個人的進步,需要文化的哺育。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 "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和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報自今日起開設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 " 欄目,對 24 個字的精神內核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