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譯成gentleman不合適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了準確翻譯

2020-11-26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5月18日訊,「小心地(dì)滑」被翻譯成slip carefully(小心地(de)滑)、「四喜丸子」被翻譯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個高興的肉糰子)……像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雷人英譯,出現在日常生活裡可能還只是鬧笑話出洋相,但不準確的翻譯如果出現在中華經典外譯本中,就可能會造成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剛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民心相通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準確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術語,對於方便人文交流的意義不言而喻。

那麼,像「道」「仁」「陰陽」「風骨」「大同」這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術語到底如何翻譯?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目前已經公布4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詮釋與英譯(部分摘錄見右)。近日,北京晨報記者採訪了「工程」學術委員會的兩位委員——外研社副總編輯、編審章思英和外研社編審嚴學軍。

為何翻?

經典誤譯易引發文化誤解

「要發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怎麼傳達是很重要的方面。」針對國學經典在翻譯過程中被誤讀的一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劉新成在今年兩會上建議,應該啟動、實施重要國學經典的匯校工程,重點解決國學經典解讀及經典外譯方面存在爭議的情況,以方便中國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劉新成認為,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中國國學經典的翻譯中出現的問題值得注意。過去,國學的經典外譯主要依賴外國漢學家,「但是這些漢學家對中國國學經典不一定理解得很清楚、很準確;另外,他們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從他們自己的知識背景出發來理解中國的經典,這樣就難免出現誤讀或者是有意無意的曲解。」

劉新成舉例說,西方漢學家翻譯的《孫子兵法》有多個譯本,多數譯本存在翻譯錯誤,導致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據悉,《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有一段話:「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是故其城可拔,其國可毀。」孫子講的本是霸者和王者的軍隊在與實力相當的大國對敵時的用兵謀略,並不是要追求「威加於敵」、拔城毀國。西方譯者比如翟林奈(Lionel Giles, M.A.),格列菲斯(Samual B. Griffith),索耶爾(Ralph D. Sawyer)都沒能很好地理解這段話的整體語境,翻譯不到位,因而有些西方人以此作為「根據」,提出中國的軍事威懾論是有歷史傳統的。

傳統典籍被誤譯仍然存在

據嚴學軍介紹,目前,翻譯界在翻譯實踐方面關注、討論較多的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學經典的翻譯,二是外宣方面的翻譯,三是科技文獻的翻譯。而涉及術語的,主要是科技術語的翻譯,其中又以中醫術語的翻譯討論最多。關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關注不多,因為「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這個概念是第一次提出,也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的意義所在。

「傳統典籍被誤譯的情況是存在的」,嚴學軍說,「一是對傳統典籍的歷史語境和文本解讀有誤,二是對典籍中的核心概念內涵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三是為了迎合或遷就外國讀者,硬性對我們的思想文化內容作不適當的裁剪。」像中國古代的「君子」,主要有兩重含義,一是指上層貴族的男子,二是指德行出眾的人。這兩重含義在具體的文本中有時能區分,更多的時候兩重含義都有。但不少《論語》譯本都將「君子」譯成了gentleman。

再如,「上帝」這個術語,在中國歷史語境中主要含義有二:一指主宰宇宙萬物及人事的最高天神,二是相當於「天子」,指帝國或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還有一個核心概念「天」,馮友蘭先生說有「物質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五重含義。「上帝」和「天」含義如此複雜的一個概念,在大多數的中外譯本中都譯為「God」,而「God」與中國的「上帝」和「天」實在相差很遠。「這幾個術語我們都收錄了,我們根據這幾個術語的歷史語境與語用實際重新進行了詮釋和翻譯。」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收錄的術語中,君子被音譯為Junzi (Man of Virtue),上帝被翻譯成Supreme Ruler/Ruler of Heaven。

對中國傳統文化把握不當

中國傳統典籍的外譯,從利瑪竇翻譯「四書」開始,到後來漢學家如衛禮賢、理雅閣、韋利,國內翻譯家如辜鴻銘、林語堂等的翻譯都不盡相同,僅《論語》的譯本大概就有60多種。「外譯的版本這麼多,對同一術語翻譯的不盡相同,有的術語有十餘種譯法,比如『天命』,有人譯為the truth in religion,有人譯為the Laws of the God,還有the Decree/Decrees of Heaven等諸多譯法,彼此都有些道理。」嚴學軍說,翻譯需要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譯者大多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譯,而他們可能只把握了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今天看來,無論是中國人自己的外譯還是外國漢學家的翻譯,都或多或少存在對中華文化術語誤譯的問題。」

外研社副總編輯章思英認為,之所以產生誤譯,不完全是翻譯本身的問題,有可能是對經典文本的理解就有誤。「比如古文都沒有標點,今天的人給經典添加了句讀,不同的斷句所產生的意義就會有差異,外文翻譯自然也不一樣。《論語》《孟子》《老子》等很多經典著作都存在這種情況。」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叢書「前言」中提到,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的宗旨是讓世界了解當代中國人及海外華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推動國家間的平等對話及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借鑑。

翻什麼?

術語選自古籍經典

什麼樣的詞彙稱得上「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術語如何遴選出來?據嚴學軍介紹,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大多選自《詩經》《尚書》《論語》《孟子》《文心雕龍》《詩品》《文史通義》等古籍經典,並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釋義。為此,「工程」組建了哲學、文學、歷史三個學科組和一個譯審組,學科組組長分別由北大、人大和武大的三位著名學者擔任,譯審組組長由長期從事對外傳播的資深專家擔任。學科組專家為術語的篩選訂立了6條標準,首先是時間上的斷限,上至先秦,下到辛亥革命,近現代術語不進入整理範圍。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範圍很廣,涉及的領域眾多,第一期工程的術語先限定在文史哲三大領域,科技術語包括中醫術語等沒有放入。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文史哲領域的術語更能反映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文化特徵。

嚴學軍介紹,反映中華民族觀念的詞句很多,長到一段話,短到一個字。「工程」對術語的形式也做了說明,是「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或文化核心詞」,這就排除了完整的句子、段落或篇章,術語在形式上主要體現為詞和短語。

具有國際傳播價值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涉及到兩重語境的轉換,一是歷史語境向現代語境的轉換,二是現代語境向國際語境的轉換。我們要考慮有些思想文化術語能否被國際社會接受,我們所傳播的術語內容和價值觀念絕不能與世界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像 『三綱五常』『無毒不丈夫』等一些含有封建糟粕的術語肯定不會入選。」嚴學軍解釋說。這些負面的術語概念並不適合對外傳播,事實上也不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的內容。

此外,還要考慮我們所要整理的思想文化術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有參考價值。「中國話語體系的根在傳統思想文化,那些具有當代價值的傳統話語都是我們整理的對象。」

沒有迴避生僻術語

記者注意到,在已經發布的術語中,有些術語連國人都很陌生,沒有聽過或者聽過但不解其意,比如「鎔裁」「解衣盤礴」「虛壹而靜」等。

「此次確實有一些生僻的文學術語入選了,它們不為一般人所知。但文學和文藝思想是中華思想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距離普通人遠一些,不能因為普通人用不到,就不將其列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嚴學軍說。

據章思英介紹,「工程」預計發布900個術語,力爭在2018年完成出版。「反映中華思想文化的術語很多,肯定不止900條,但不能指望一個『工程』完成所有內容。」下一步,專家們將對已出版的術語進行修訂,「翻譯界有一個普遍共識:譯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她透露說,參與「工程」的中醫傳播專家已開始整理、詮釋、翻譯中醫術語,首先選擇中醫中偏思想文化內涵的術語,比如「陰陽」「五行」等,中醫的臨床術語會在後期再作考慮。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張璐

 

來源: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它們有了準確英譯:君子譯成gentleman,不合適!
    剛閉幕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民心相通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準確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術語,對於方便人文交流的意義不言而喻。那麼,像「道」「仁」「陰陽」「風骨」「大同」這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術語到底如何翻譯?記者了解到,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目前已經公布4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詮釋與英譯。
  • 400條文化術語詮釋與英譯公布 專家:誤譯易引發誤解
    君子譯成gentleman,不合適  4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了準確詮釋與英譯  「小心地(dì)滑」被翻譯成slip carefully(小心地(de)滑)、「四喜丸子」被翻譯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個高興的肉糰子)……像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雷人英譯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② 「和而不同」咋翻譯?
    原標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② 「和而不同」咋翻譯? 近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第二批術語對外發布,對「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化幹戈為玉帛」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作出了簡明的中文釋義和英文翻譯。
  • 900個關鍵詞標記的中國文化地圖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叢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光明悅讀:「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近日正式推出了900條術語的合集。我們了解到,這900條術語彙聚了多方面的力量,有40多所高校和學術文化機構參與,專家團隊達百餘人。這份長長的名單裡,包括已故學者李學勤、知名學者葉嘉瑩等文史哲領域的名家。術語工程為何得到如此多的支持?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即將出版
    2016年8月23日,外研社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合作協議,授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國際學術出版社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Palgrave Macmillan)出版該系列叢書。  外研社社長蔡劍峰表示,中國有縱貫數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
  • 激蕩思想火花 弘揚君子文化
    一場君子文化的思想交融與碰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君子文化有著恆久的魅力,本屆論壇將主題確定為「立德樹人與君子文化」,攜手探討立德樹人推動君子文化的實踐路徑。師者,君子文化的傳播者、承載者,因而,這次盛會,全國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教師代表等150餘人來了,他們猶如一支支墨筆,在天井湖畔盡情「揮毫潑墨」,為銅陵這幅筆墨未盡的君子畫卷「添彩」,讓銅陵君子文化迸發出盎然「生機」。
  • 中國發布傳統語彙權威英文翻譯:烤鴨譯成Kaoya
    本報記者 路豔霞「天人合一」「浩然之氣」「格物致知」「經世致用」「有教無類」……中華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但到底有哪些術語,如何解釋?又如何翻譯?一直沒有確切答案。昨天,「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發布了首批81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這些術語均提供了簡明中文釋義和英文翻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也首次建起自己的語料庫。
  • 「四世同堂」英譯上熱搜 跨文化翻譯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當熱議如潮水退去,值得追問的是——當我們期待更多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被講述、被理解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專有名詞的翻譯,是否為「發聲」做好了準備?  換了語言載體,詩文依然動人  「在外國年輕人中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時,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漢字、成語以及一些特定文化符號等的翻譯非常重要。」
  • 翻譯必備術語庫推薦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經常會因為某個術語的翻譯而犯愁,很多詞彙和表達在字典中都是查不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運用術語庫來解決翻譯中的術語問題了。目前,平臺發布了中國最新政治話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黨政文獻、敦煌文化等多語種專業術語庫的5萬餘條專業術語,並已陸續開展少數民族文化、佛教文化、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術語編譯工作。研究過CATTI和MTI真題的小夥伴對中國特色詞彙一定不陌生,命運共同體、互利互惠、科學發展觀、簡政放權、供給側改革,這些詞彙都是這兩個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明星詞彙。
  • 看英語版《論語心得》如何翻譯「君子」、「小人」
    這不還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嗎?這回,花了204元港幣買了一本(英語正版書真是很貴啊),不為別的,就想知道英語版的《論語心得》是怎麼翻譯「君子」和「小人」這兩個高難概念的——唯君子與小人為難譯也。要知道,這是堂堂英國麥克米蘭(Macmillan)公司約請英國專家Esther Tyldesley翻譯的,絕對地道。
  • 科技英語文章的準確翻譯策略
    翻譯是一個理解與表達的過程,科技英語翻譯也是如此。翻譯科技英語文章時,需要根據科技英語的特點,透徹理解原文意思,並能夠準確地用譯文語言表達出來。下面,藍譯編譯從科技詞彙、名詞化結構、非謂語動詞、數詞、被動語態、長句子等的方面探討科技文體的翻譯策略。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 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跨越時代,不改一腔赤誠
    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記者 王志豔)2014年,國際譯聯將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授予了93歲的中國翻譯家許淵衝。這個每三年評選一次的國際獎項,旨在表彰那些推動文學翻譯發展、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翻譯家們。自1999年設立以來,這是第一次授予亞洲學者。
  • 全國第六屆君子文化分論壇銅陵落幕
    金口嶺小學張慶元《把平常寫成詩》、北京路小學朋玉環《君子文化融入小學德育的實踐探索》、橫港小學李藝《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君子養成教育》、翠湖小學胡慶貴《為了每個孩子更出彩》、五松幼兒園趙潔珺《君子文化育英才立德樹人共築夢》、實驗小學楊莉《「雲上和雅」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熠熠生輝》、長江路小學汪蕙《傳承家風潤澤書香做時代新君子》、第十二中學濱江校區吳方榮《揚君子文化育時代新人》等主題發言精彩紛呈。
  •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英文版等五種圖書入選2017「上海翻譯...
    2017年「上海翻譯出版促進計劃」入選的五種圖書有兩種外文版已經在海外市場出版發行,另外三種外文版將於明年上半年出版。 多年來,制約優秀中文作品對外傳播效果的一個瓶頸問題是翻譯質量不高,難以被外國讀者接受,也難以進入各國的主流發行渠道。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對其翻譯文本的深入研究不多,原因有二:其一,國內法語學者不多, 法漢翻譯研究者更少, 鍾情於傅譯者屈指可數;其二,不懂法語如我者研究傅譯,只能是隔靴搔癢,以至於譯學界人人皆知「神似」說,人人引用,卻不能產出系統的研究成果。傅譯研究是理論行為,那麼傅雷本人對翻譯的思考是思想還是理論? 推而廣之, 翻譯家嚴復又如何呢? 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有無界限? 若有, 具體何在? 分清二者有何作用?
  • 中央編譯局詳解政治術語如何翻譯 含十多道工序
    「蘊含中國政治意圖的術語最難譯」  北京青年報(以下簡稱「北青報」):翻譯過程中,哪些詞語的翻譯最有難度?  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以下簡稱「翻譯部」):有兩類術語的翻譯最有難度:一種是蘊含中華豐富文化底蘊的術語,另一種是富有中國政治語言特色、蘊含中國政治意圖的術語。
  • 明朝傳教士來華進行科技翻譯,對我國當時的科技發展有什麼意義?
    傳教士來華始於 16 世紀,當時為了走進中華文明古國關閉的大門,以利瑪竇、羅明堅等人為首的傳教士們在對中國社會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之後,發現最能引起中國人興趣的,是西方人的科學技術。於是,他們逐步採用了「科學傳教」的方針,通過翻譯大量中國人感興趣的科技著作,循序漸進地推動天主教的傳播。那麼來華傳教士進行科技翻譯,對當時的中國在科技發展上有哪些實際意義呢?
  • 「自強不息」咋翻譯?20個中英文對照詞了解傳統文化
    近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第二批術語對外發布,對「止戈為武」「自強不息」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核心術語,作出了簡明的中文釋義和英文翻譯。今天,「微言教育」繼續向大家亮出這些詞語,我們一起學習吧。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郭尚興,河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名師、國務院僑辦"文化大講壇"主講人,中國譯協理事、中國英漢與比較學會理事及中華典籍外譯分會副會長、河南譯協常務理事。再加上中西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用英語來表述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大量的無法表達的語言上的障礙;· 三是如何把握文化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標準、出發點等,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特色,進而相對比較完整、比較準確地傳達中國文化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