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閒話古今,聽小郎君與你靜說一段歷史過往。
傳教士來華始於 16 世紀,當時為了走進中華文明古國關閉的大門,以利瑪竇、羅明堅等人為首的傳教士們在對中國社會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之後,發現最能引起中國人興趣的,是西方人的科學技術。於是,他們逐步採用了「科學傳教」的方針,通過翻譯大量中國人感興趣的科技著作,循序漸進地推動天主教的傳播。
那麼來華傳教士進行科技翻譯,對當時的中國在科技發展上有哪些實際意義呢?
我們總體來看明朝,當時科技發展較為緩慢,提升科技發展水平的手段主要是對傳統科技的傳承,依靠經驗和對經典文獻的總結。但是,自明朝中後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國人在思想及視野上逐漸變得開闊,能夠接受甚至主動吸收外來的科技成果。
因此,學術界才會接納傳教士科技譯著並取其精華應用於我國科技發展之中,我國科學的全面發展雖然並沒有就此成形,但本階段的科學積累,卻為後期清朝乃至近代科學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期的西方國家,科技發展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這樣的科學研究氛圍下,天體運行論、解析幾何學、微積分學、質量守恆定律等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自然科學全面興起。
不僅如此,西方傳教士聯同中國士大夫合作將西方近代的哲學、邏輯學、藝術,特別是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機械工程學及火炮製造術等自然科學技術傳入了中國。
明朝傳教士來華進行科技翻譯帶來了西方科學界較為先進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及科學理念,加快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進程,貢獻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首先,傳教士科技翻譯為後來中國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研究視角和素材,同時將來自西方新的名詞、新的修辭方法等引入中國,豐富了當時以及近代中國的文學研究。
除此以外,一些全新的字、詞、學科術語等也通過翻譯得以產生和發展,其中有 許多詞沿用至今。如前所述的「赤道」等詞以及物理、化學方面的專有名詞。
其次,來華傳教士進行科技翻譯也推動了中西方科技及文化交流,雖然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宗教傳播,但他們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充當了中西方文化及科技交流的橋梁。
來華傳教士不僅譯介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也將中國的傳統科學著作譯成外語並推廣至世界範圍,從而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近代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最後,明朝來華傳教士的科技翻譯不僅影響了同期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也為後來我國的近代科學的全面發展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