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傳教士來華進行科技翻譯,對我國當時的科技發展有什麼意義?

2021-01-09 歷史小郎君

青梅煮酒,閒話古今,聽小郎君與你靜說一段歷史過往。

傳教士來華始於 16 世紀,當時為了走進中華文明古國關閉的大門,以利瑪竇、羅明堅等人為首的傳教士們在對中國社會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之後,發現最能引起中國人興趣的,是西方人的科學技術。於是,他們逐步採用了「科學傳教」的方針,通過翻譯大量中國人感興趣的科技著作,循序漸進地推動天主教的傳播。

那麼來華傳教士進行科技翻譯,對當時的中國在科技發展上有哪些實際意義呢?

我們總體來看明朝,當時科技發展較為緩慢,提升科技發展水平的手段主要是對傳統科技的傳承,依靠經驗和對經典文獻的總結。但是,自明朝中後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國人在思想及視野上逐漸變得開闊,能夠接受甚至主動吸收外來的科技成果。

因此,學術界才會接納傳教士科技譯著並取其精華應用於我國科技發展之中,我國科學的全面發展雖然並沒有就此成形,但本階段的科學積累,卻為後期清朝乃至近代科學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期的西方國家,科技發展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這樣的科學研究氛圍下,天體運行論、解析幾何學、微積分學、質量守恆定律等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自然科學全面興起。

不僅如此,西方傳教士聯同中國士大夫合作將西方近代的哲學、邏輯學、藝術,特別是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機械工程學及火炮製造術等自然科學技術傳入了中國。

明朝傳教士來華進行科技翻譯帶來了西方科學界較為先進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及科學理念,加快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進程,貢獻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首先,傳教士科技翻譯為後來中國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研究視角和素材,同時將來自西方新的名詞、新的修辭方法等引入中國,豐富了當時以及近代中國的文學研究。

除此以外,一些全新的字、詞、學科術語等也通過翻譯得以產生和發展,其中有 許多詞沿用至今。如前所述的「赤道」等詞以及物理、化學方面的專有名詞。

其次,來華傳教士進行科技翻譯也推動了中西方科技及文化交流,雖然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宗教傳播,但他們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充當了中西方文化及科技交流的橋梁。

來華傳教士不僅譯介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也將中國的傳統科學著作譯成外語並推廣至世界範圍,從而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近代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最後,明朝來華傳教士的科技翻譯不僅影響了同期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也為後來我國的近代科學的全面發展打好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傳教士對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根據天象推測出了具有科學意義的曆法,再比如說更早的地動儀,這都是總結天象而得出的豐碩成果;但是,欽天監也有其迷信的一面,動輒都是以天象變化作為「兇兆」或「吉象」來迷惑和誤導所有人。明朝末年,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已經有一些洋人通過航運來到中國,他們帶來的還有西方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
  • 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我想分五個階段,試談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道路的一些特徵。第一個階段,是從16世紀末到鴉片戰爭。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交流甚少。來華傳教士傳入了歐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力學以及火器與鐘錶等技術。然而,中國人幾乎不了解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社會變革。為了改革曆法,徐光啟主張:「取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他到了肇慶後,首先找到了當地知府,很幸運的是,當地的知府王泮是個思想活躍的人,當時中國消息閉塞,他對利瑪竇帶來的禮物很是感到新奇,這些禮物有:過半個小時就能報時的機械手錶,還有能把太陽光分成七種顏色的稜鏡和世界地圖等,他更感興趣的就是對西方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和新奇的西方科技。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在明朝,哪種外語最重要?朝廷都設置了哪些語言的翻譯人才?
    中國古代雖然高高在上,周邊可以說是萬邦來朝,但是負責對外交涉也需要外語人才,在與來華朝貢的外國使者交涉的過程中以及往來書信的讀寫過程中,有必要培訓精通外文和漢文的翻譯人才,兼用於接待來華使者並負責安排其在華的夥食住宿等問題。
  • 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
    明朝後期,西方傳教士來到了東方的文明古國,他們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知識讓明朝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感到十分新奇。在明末,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他是義大利人,在萬曆初年來到廣州傳教。大概是在萬曆39年,他前往京城,遇到了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利瑪竇在徐光啟的幫助下,翻譯了《幾何原本》等科學著作。
  • 嫦娥五號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對未來科技發展有什麼意義?
    而且美蘇也早就飛過很多次了,我們還花這麼多時間去月球挖土,有什麼意義呢?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歐美科技如此發達,為何我們要發展自己的高科技一樣?」別人的總歸是別人的,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導航、晶片、太空站等卡脖子的憋屈事,當然為了消除某些網友的疑慮,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未來受益主要有四點:第一、有助於我國天文學發展;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察,40cm直徑的望遠鏡觀測效果,就相當於地球上8m直徑的望遠鏡一樣;
  • 大清時代 竟有位中國人在英國著名科技雜誌上發了篇論文
    《自然》雜誌刊載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中具有獨創性、重要性,以及跨學科的研究,同時也提供快速權威的、有見地的新聞,還有科學界和大眾對於科技發展趨勢見解的專題。雜誌的其餘部分主要是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往往內容非常新穎,有很高的科技價值。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16-17世紀,一批耶穌會士紛紛來華,在中國沿海、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中國是個千年大國,文化體系和信仰系統皆已完備,哪裡是一群傳教士就能隨意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
  • 何陽:金融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意義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近日,金融界網站就金融科技發展的進展和看法,採訪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主任何陽。他就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看法、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科技發展的結合、金融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的意義等方面與金融界網站展開了深度探討。
  • 並非荷蘭葡萄牙,原來是明朝人弄個烏龍
    紅夷大炮有三種引入途徑: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一是荷蘭殖民者在進犯我國東南沿海時,被明軍所剿獲的火炮實物;二是通過來華傳教士的介紹;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啟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向澳門葡方購買紅夷大炮,並進行仿製。此次引進紅夷炮,不再如佛郎機、鳥銃般依式仿鑄,而是採用直接購買的方式,並聘用外籍傳教士傳授火器知識,訓練炮手,幫助仿鑄,這使得西洋火器與先進鑄炮技術理論得以傳入中國。紅夷大炮的積極引進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啟、李之藻、張煮、孫元化等人,他們樂於研究西學,並根據當時明與後金之戰的危急形勢,力圖以兩炯挽救明朝危亡。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有學者對歷次科學中心的轉移與科技傳播關係進行分析,認為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與科技傳播力度有關,科技傳播力度大的國家必然會成為科學發展的中心。這說明科技傳播中心也會隨著科學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徐海軍.科技傳播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7)。
  • 孟子的「英文名」為何鬧出笑話,古人名字是怎樣翻譯成外語的
    孟子的譯名Mencius和孔子的譯名Confucius,其實來自於拉丁文,翻譯者是歐洲來到明朝的耶穌會傳教士,這些傳教士不僅在中國傳播天主教教義,還帶來了歐洲的科技、地理和藝術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以義大利神父利瑪竇為首的不少傳教士也積極學習中國的書籍,他們發現當時中國的大多數人,都在信奉儒家思想,於是開始鑽研儒家典籍,並翻譯成羅馬教廷的官方語言拉丁文,向歐洲人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有學者認為,明朝的國號正是出自這句話。「大明」象徵著元、明之間的交替。明朝由朱元璋平定天下,而建立起來的,也是我國第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據悉,當年明太祖曾定都於南京,之後,明成祖又將國都遷到北京。 明朝的國力鼎盛,並且曾和外界交流,在當時創造了一系列地輝煌。當時,明朝工業和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並且開始有了資本主義萌芽。
  • 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瓶頸了嗎?人類科技真被「智子鎖死」?
    回首過往,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出現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讓人類對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使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21世紀初,物理學卻沒有什麼爆炸性的發現,準確來說是在基礎領域沒有較大的發現。難道物理學的發展遇到瓶頸了嗎?莫非真的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被高等級文明鎖死。
  • 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瓶頸了嗎?人類科技真被「智子鎖死」?
    回首過往,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出現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讓人類對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使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21世紀初,物理學卻沒有什麼爆炸性的發現,準確來說是在基礎領域沒有較大的發現。難道物理學的發展遇到瓶頸了嗎?莫非真的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被高等級文明鎖死。
  • 科技文獻翻譯註意事項
    科技文獻翻譯 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對外交流規模不斷擴大,科技信息轉換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它不僅是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企業競爭的內在潛力,而且也是科研工作成敗的關鍵
  • 帶你認識當時戰場指揮官必備的裝備——望遠鏡
    相傳那位名叫漢斯·利普荷(Hans Lipperhey)的荷蘭人,將這項發明進獻給當時的荷蘭領導人拿騷的莫裡斯。莫裡斯為此獎勵了他900弗洛林,並委託他製作更多的望遠鏡——儘管他並非是當時唯一一個宣稱自己創造瞭望遠鏡的人。作為荷蘭人對手的西班牙總司令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立即明白望遠鏡的軍事意義,對此大為驚嘆:「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安全了,因為你們會遠遠地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