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大炮究竟是來自哪國?並非荷蘭葡萄牙,原來是明朝人弄個烏龍

2020-12-01 騰訊網

紅夷或紅毛夷,這是明代對西方荷蘭國的稱呼。因紅夷大炮最早見於荷蘭人的船上,所以稱為「紅夷大炮」。但後世學者認為,此炮實則是16世紀英國製造,是明人誤認為是荷蘭人所制。《明史》載:「萬曆中,通判華光大奏其父所制神異火器,命下兵部。其後,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裡。」

由文獻可知這是一種威力驚人的重型火炮,是明朝後期向西方學習火器技術的典型代表。紅夷大炮有三種引入途徑: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一是荷蘭殖民者在進犯我國東南沿海時,被明軍所剿獲的火炮實物;二是通過來華傳教士的介紹;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啟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向澳門葡方購買紅夷大炮,並進行仿製。

雖然在萬曆中晚期,明人就己接觸到紅夷大炮,甚至早在利瑪竇來華後就已經向教友傳播紅夷炮等相關西洋火器知識,但直到明天啟初年才正式引進。此次引進紅夷炮,不再如佛郎機、鳥銃般依式仿鑄,而是採用直接購買的方式,並聘用外籍傳教士傳授火器知識,訓練炮手,幫助仿鑄,這使得西洋火器與先進鑄炮技術理論得以傳入中國。紅夷大炮的積極引進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啟、李之藻、張煮、孫元化等人,他們樂於研究西學,並根據當時明與後金之戰的危急形勢,力圖以兩炯挽救明朝危亡。

紅夷大炮的形制,紅夷炮以鐵製或銅製,銃長且重,銃身由尾至口漸細,有照門照星,銃身鑄雙炮耳,炮彈為石、鐵、鉛製成的實心球形彈丸,屬前裝滑膛炮。其威力據宋應星說:「紅夷炮鑄鐵為之,身長丈許,用以守城。中藏鐵彈並火藥數鬥,飛激二裡,膺其鋒者為齏粉。凡炮熟引內灼時,先往後坐千鈞力,其位須牆抵住,牆崩者其常。」

正因為其威力大,所以一般要配有相應的銃車與銃臺來釋放。據學者劉鴻亮推算「其射程當在今天的十裡之內,有效射程為七到八裡左右。」而紅夷大炮之所以會有遠超明朝固有火器的射程,徐光啟解釋道:「所以及遠命中者,為其物料真、製作巧、藥性猛、法度精也。」其「製作巧」就「巧」在,它是以銃口空徑為鑄銃標準,銃身其它部位皆以其尺寸按比例製造,這是16,17世紀西洋火器製造技術的重要特點之一。

湯若望曾說西洋鑄銃是:「不遺尺寸為則,只以銃口空徑為則,蓋謂各銃異制,尺寸不同之故也。」其優點在於:「惟銃口空徑則是就各銃論,各銃以之比例推算,則無論何銃亦自無差誤矣。」這使得制炮標準化,也減少因技術性問題而影響火炮射擊,並提高火炮的安全係數。按此設計,紅夷炮「炮管長為口徑的二十二到二十八倍,炮口的管壁厚度、炮耳的長度和直徑,都與口徑相同,具有銃身長、管壁厚、彈道低伸、射程遠、命中率高等特點。」

紅夷大炮在明軍中的應用最成功的戰例莫過於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與後金的「寧遠之戰」。明守將袁崇煥運用徐光啟所提出的「以臺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的策略,將天啟三年所購的紅夷大炮布防於寧遠城上,用以抵擋後金軍的攻擊。《明熹宗實錄》載:「據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明軍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也深受炮傷。此役之後,明朝更加重視紅夷炮的應用,當年三月,即「封西洋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四月,「禮部差官祭寧遠退奴西洋大炮」。崇禎三年又賜紅夷大炮為「神威大將軍」。除引進紅夷大炮外,明朝還從西洋引進了斑雞銃等銃。另據《西法神機》、《火攻摯要》、《兵錄》中記載,按用途分西洋銃為戰、守、攻三類,戰銃有半蛇(大蛇銃、倍大蛇銃)、噴銃;攻銃有虎唬銃、飛彪銃、獅吼銃、鷹集銃、嫋啄銃、半鴻銃(大鴻銃、倍大鴻銃);守銃有半象銃(大象銃、倍大象銃)。這些西洋銃皆是按銃口空徑比例來鑄銃,且與紅夷大炮屬同類型。

可以說西洋火器的傳入,不僅給明朝帶來新的火器技術,還帶來了新的火器理論,它促進明代火器技術的革新,加速了明代的軍事變革與軍事思想的轉變,火器在明代軍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而在西洋火器的刺激下,中國傳統火器技術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走向了與西洋火器技術相結合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明史》

相關焦點

  • 紅夷大炮在明末多厲害?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紅夷大炮力挽狂瀾
    這個就不得不說紅夷大炮了。在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中,紅夷大炮對明朝此戰的勝利,幾乎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1.孫承宗被閹黨排擠,袁崇煥孤守寧遠。他一邊派大軍將寧遠城圍個水洩不通,截斷明軍的退路,一邊派人給袁崇煥送書信勸降。說自己帶領三十萬大軍來攻,勸袁崇煥趁早投降歸順。但是袁崇煥不為所動。他召集手下大將,開了一次戰前動員會。到場的有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守備何可剛,通判金啟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衛寧遠城。並分配了各個將領守城位置。
  • 順治說明朝如重用此人清軍必亡,紅夷大炮是如何埋葬大明帝國的
    徐光啟又站出來強調務必吸取袁應泰在遼陽的教訓,避免與後金在城外野戰,而是要像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一樣,憑藉高牆深池抵擋後金騎兵的優勢,同時用紅夷大炮殺傷後金有生力量。守衛京師意義重大,考慮到後金遠道而來,糧草接濟必定困難,崇禎最終同意了徐光啟的建議。與此同時,明朝從澳門買來的紅夷大炮也運到了北方,因北京被圍而改運涿州。
  • 明朝大炮比較著名的都有哪些?
    明朝比較著名的炮有三種:佛朗機,虎蹲炮,紅夷大炮前面兩種我沒查到資料,但是紅夷大炮射程可以達到2公裡,多的4公裡那麼前兩者應該在1000m以內。炮彈是實心彈,可以殺傷步兵,擊穿城牆。佛朗機:明人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稱謂。本是近代以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東方民族泛指歐洲人所用的名稱。印度斯坦語作Farangi﹐波斯語作 Firangi﹐均為法蘭克(Frank)一詞的誤讀。法蘭克是6世紀徵服法蘭西地方的一個日耳曼族部落集團。伊斯蘭教徒同他們早有接觸﹐故後世稱歐洲人 ﹐同時也稱西方的基督教徒為佛朗機。
  • 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為了克制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後金騎兵,明朝將希望寄託於西洋最新型的紅夷大炮。然而誰也沒料到,明朝花費巨資買回來的火炮竟成了帝國的埋葬者。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軍就大量裝備火器。明朝建立後,與北元的長期作戰又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火器的大發展。明朝在槍炮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卻已經落後於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西方。
  • 明朝「高科技部隊」覆滅記
    萬曆中葉,東南沿海居民在荷蘭戰船上見識到這種巨炮「動裂石城、聲震十裡」的恐怖威力,而明代稱荷蘭為「紅夷」或「紅毛夷」,故將同類型制的西洋大炮統稱為「紅夷炮」。16世紀航行於日本長崎海域的葡萄牙卡拉克帆船▼
  • 明朝擁有「紅夷大炮」,還被使用刀劍的八旗軍吊打,這是為何?
    我國在明朝時期就對火器很重視,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把佛郎機炮的火炮帶入中國,而且我們就很快掌握了該技術的研製可是,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明朝在製作火器方面的技術就沒有進步。在歐洲,製造火器的技術進入了高峰期。就在這個時候,中西方國家在火器方面就拉開了差距。
  • 寧遠大戰中,袁崇煥所用紅夷大炮的來歷,是誰從一艘沉船上打撈上來
    當時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訓練下,在山海關一帶的士兵素質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工事也得到了修復和增加,袁崇煥將十二門「紅夷大炮」擺在城牆上,利用紅夷大炮朝後金騎兵猛轟,後金攻城四天卻依然被明軍阻擋在城外。
  • 明朝火器比清朝先進?明朝大臣說清軍大炮轟擊,銅牆鐵壁也擋不住
    而明朝內部,李自成,張獻忠陸續攻克洛陽,襄陽,明朝急需洪承疇在關外取得勝利,隨後立刻入關蕩平李自成和張獻忠。因此,明朝必須要速戰速決,耗不起。心態的不同,很多時候就會影響整個戰爭的結局。但是,明朝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優勢,明朝曾經引以為豪的火器,現在已經是清軍佔據上風。
  • 明代火器的實力,介紹明朝出現過的火器!
    孫元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學知識不在徐光啟之下,而且他的軍隊駐地有支葡萄牙炮隊,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範部隊。這批葡籍僱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几十倍的工資,確實幹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幹得很不錯。這種合作比起太平天國起義時李鴻章借洋師助討太平軍的事體,顯得既主動又「科學」且開放!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1642年,清軍在遼西用山寨紅衣大炮擊敗明軍,史稱松錦之戰。此時,離清軍入關還有兩年。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
  • 葡萄牙以及荷蘭,是如何侵佔我國澳門和臺灣?
    最先來到東方的殖民主義者是葡萄牙,當時明朝稱它為「佛朗機」,這是阿拉伯人對葡萄牙的稱謂。明朝統洽者腐朽昏庸,對世界的大變化很少了解,西班牙人因為外貌同葡萄牙人相似,所以也被明朝稱作「佛朗機」。1510年,葡萄牙佔領了印度的果阿,在那裡設置總督,從此果阿成了它繼續向東方擴張的據點。
  • 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為什麼最終會輸給清朝?一個原因最關鍵
    畢竟,人是一種進化速度很快的動物,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人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先進。那麼,中國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將火藥運用到武器製造上的呢?雖說與歐洲國家相比,我國在運用火藥製造武器方面晚了許多,但是,這卻並不意味著我國古代從未成功製造過與火藥相關的武器。
  •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出土明代「紅夷大炮」|山海關區|山海關長城博物...
    連日來,在山海關區東羅城東南角臺附近施工時意外挖出的一尊火炮引發很多人的關注。經過初步鑑定,這是明代中晚期鑄造的一門「紅夷大炮」,且是山海關現存鐵炮中獨有的。圖為山海關出土的明代「紅夷大炮」。7月4日上午,筆者趕到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在後院的一處亭子裡,看到了這門滿身鏽跡的鐵炮。鐵炮前細後粗,接近中部的位置有雙耳,最後面有尾珠,尾珠呈覆笠形狀。
  • 別笑大清了 英國也揍過明朝 還搶下35門大炮當戰利品
    每當我們談論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總是這樣一群憤青高舉「明王朝」的霸主地位,明朝崇禎六年鄭智龍大破荷蘭戰艦,幾乎控制中國東海貿易,說明朝不再好。痛擊當時西方世界的龍頭老大荷蘭,可以聽到大清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多麼無能,甚至上升到大清五國,如果明朝不滅,中國會怎麼樣的奇怪理論邏輯。對此,不是用願望在學反駁正義的言辭,而是歷史上同一個英國人與明朝聯手,但結果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被明朝追趕,而是中國輸了。
  • 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
    不過別看荷蘭的面積不大,實力可不弱,歷史上曾風光一時,不僅侵略了錫蘭、馬六甲等地,還多次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並和中國爆發了三次戰爭,中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荷蘭人從福建沿海趕跑。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是個標準的彈丸小國,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首先,從荷蘭的角度來講,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
  • 明朝發明清朝失傳——開花炮彈的悲哀
    明代開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在此摘錄一條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日前在託克託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據稱,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明朝從葡萄牙學會了火神槍,從日本學會了火器的研製。二、明朝迎來了火器演進過程中較為陰暗的時光,伴隨著明朝時期朝政的腐朽,火器的生存空間與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無法容納火器研發者們持續擴張的野心。「虜人不得恃其勇敢,虜馬不得恣其馳騁,弓矢無所施其勁疾,刀甲無所用其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