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談論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總是這樣一群憤青高舉「明王朝」的霸主地位,明朝崇禎六年鄭智龍大破荷蘭戰艦,幾乎控制中國東海貿易,說明朝不再好。
痛擊當時西方世界的龍頭老大荷蘭,可以聽到大清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多麼無能,甚至上升到大清五國,如果明朝不滅,中國會怎麼樣的奇怪理論邏輯。
對此,不是用願望在學反駁正義的言辭,而是歷史上同一個英國人與明朝聯手,但結果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被明朝追趕,而是中國輸了。
17世紀荷蘭憑藉突然發達的造船業成為下一代世界霸主,前霸主葡萄牙因恐慌於1635年吸引新興海洋強國英國對抗荷蘭。
為了表示誠意,葡萄牙政府同意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共同開發亞洲,其中最重要的條款是英國可以共享葡萄牙和中國澳門。
對於葡萄牙的禮物,1636年4月14日,英國特別派遣威德爾上尉,率領由6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從倫敦出發,前往中國澳門地區進行「檢查」,但船尚未抵達澳門。
留在澳門的葡萄牙殖民地擔心英國人的到來會給荷蘭人帶來很多貿易,於是向英國艦隊發送紅牌「澳門不歡迎你」,同時幾艘葡萄牙戰艦在澳門攔截英國艦隊,不讓他們出現在澳門海域。
葡萄牙不高興,再加上這樣空手回來,英國國王會在選人板上丟臉,最終魏德爾決定繞過葡萄牙,直接去廣州尋找中國人貿易。
但是,由於英國艦隊全副武裝,攜帶大量攻擊性武器,艦隊一到廣州虎門炮臺就阻擋了檢查,當時葡萄牙在背後醜化了英國人。明朝軍隊對艦隊沒有任何好感,所以引人注目的態度很傲慢。
英國「特使」Widell認為中國與葡萄牙勾結,在捉弄英國,乾脆讓英國軍機升起,對虎門炮臺進行轟炸,使其能夠攻陷炮臺,證明勝利。
威德爾把炮臺上可用的35個火炮都搬到船上了,他認為這是他實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