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書上,「克虜伯大炮」的字樣是經常見到的,其名聲相當於今天的「網紅」,從鎮壓太平天國、甲午黃海大戰、八國聯軍侵華,到民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諸多重大歷史時刻,總是少不了「克虜伯大炮」的身影。那麼,克虜伯大炮究竟是如何進入中國的呢?
歷史上的克虜伯公司是德國最著名的重工業組織之一,其發展壯大也是經過了好幾代人的努力。1811年,弗裡德裡希.克虜伯(1787——1828)在埃森創辦了克虜伯鑄鋼廠,這是克虜伯家族企業興起的肇始。1826年弗裡德裡希去世後,其子阿爾弗雷德(1812-1887)得到了這家企業的繼承權,在其卓越的經營下,這家公司獲得了飛速發展,經營領域逐漸擴大到鐵路和火車車輪的製造上,並率先將貝色麻煉鋼法和平路煉鋼法引入歐洲,利用先進的冶金和化學技術創造出了性能優越的「罐鋼」,解決了鑄鋼易碎裂的問題。人類已經悄悄進入鋼鐵時代。鋼製後膛炮可稱為當時整個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並從19世紀中期後,開始利用優質鋼鐵製造槍炮。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全鋼後裝炮,射程是青銅前膛炮的兩倍,在準確性、炮彈重量、散布率和射速等方面都遠遠優於後者。克虜伯公司開始在軍火製造行業展露實力。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的「堅船利炮」使中國有識之士深感國家落後,不得不對西方的「奇技淫巧」重新評價,提出了「師夷技長以制夷」的思想。但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制約,直到19世紀60年代初期,清朝軍隊所使用的武器,仍是冷兵器和舊式火器。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才提出了軍事變革。接下來的太平天國起義,更使清政府不得不直接依靠西方提供的洋槍洋炮抗擊太平軍的洶湧進攻,改進軍隊裝備才真正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重視,掀起了洋務運動。
中德通商是從1861年開始的,當年9月《中德通商條約》籤訂後,德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一批德國洋行在中國通商口岸相繼建立,開始了中德直接貿易。
進入19世紀後,世界火炮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前裝炮、後裝架退炮、後裝管退炮。19世紀中期以前,世界風行的主要是前裝炮,即炮彈從炮口裝入。19世紀60年代後,則出現了後裝架退炮、後裝管退炮,這期間世界著名的軍火公司,主要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普魯士的克虜伯公司等,其中克虜伯全鋼後裝大炮因其製造材料先進、工藝精良,質量最好,1859年普魯士軍隊一次訂購了300門,這一舉動刺激了克虜伯公司的發展。1864年克虜伯公司又製造出後裝線膛全鋼克虜伯層成炮和裝箍炮,成為19世紀70年代最先進的全鋼後裝炮。此後,克虜伯公司又先後開發出了後裝架退炮和後裝管退炮,火炮製造始終處於世界前列。
1870年至1971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奠定了普魯士在歐洲的強國地位,也為普魯士建立統一的德國鋪平了道路。在此戰中,克虜伯大炮顯示了優良性能,為普魯士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史料記載,在色當戰役中,普魯士第一軍使用120門克虜伯大炮,集中轟擊法國人的陣地,不僅壓制了法軍炮兵,而且將法軍步兵阻擋在2000米之外。因此當時有人稱「1870年的普法之戰,是克虜伯大炮的勝利」。克虜伯公司被稱為「帝國軍工廠」。通過普法戰爭,克虜伯大炮和鋼材在全世界贏得了訂單。
普法戰爭自然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洋務派官員對普法戰爭後的德國產生了普遍的好感,其中李鴻章對德國軍隊在普法戰爭中的表現讚不絕口,曾言:「該國近年來發奮為雄,軍政修明,船械精利,與英俄各邦並峙。」並將其列為淮軍訓練學習的楷模,並著手採購德國軍火。
1871年,李鴻章向克虜伯公司開出了一張328門各種口徑克虜伯大炮的訂單。第一批114門克虜伯大炮運到中國後,李鴻章將它們裝備了淮軍19個炮營,這是中國第一支近代炮兵部隊。此後克虜伯大炮成為了清朝洋務派官員購買火炮時的首先品。
在組建北洋水師時,李鴻章也看重德國製造的艦船,即便是採購英國製造的軍艦,也指定必須安裝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火炮。
數據顯示,從1877年到1896年,清朝累計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購買了約2000門克虜伯大炮。克虜伯公司也成了中國軍隊主要軍火供應商,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抗戰爆發。(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德國克虜伯與中國近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