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什麼?
隨著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和經濟的衰退,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南極洲,在輕易廢掉南極條約之後很快就建立了各自經濟區,大量開發那裡的資源。面對遙遠的距離,中國工程師沈淵在父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並主導「南極庭院」工程:在漠河挖一條貫穿地球的隧道直接通往南極,方便快捷,無資源消耗和汙染。
然而,這項巨大的工程先後遭遇兩次災難性事故,數千人殞命地心,後來南極很快就被人類毀掉了,隧道被封,損失慘重,引發了人們的憤恨與譴責。多年以後,人們對地球隧道進行了改造升級,把它變成了「地球大炮」,也正是這項工程拯救了人類和地球,因為可以輕易把工業和人口遷移到太空和月球上。
終於,受傷的地球在慢慢痊癒。
腦洞在哪裡?
腦洞:地球大炮
這項工程一開始是叫「南極庭院」,顧名思義,就是把南極變成中國的後花園,不靠飛機不靠船,只需要坐上地心列車通過貫穿地球的隧道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去到南極。之後,由於時代的變遷,這項工程被荒棄後又改造升級才成為「地球大炮」,真正造福了人類。
這尊「大炮」主要的部分就是「炮管」,長達一萬兩千六百多公裡,是地球上最長的隧道。
挖隧道使用的方法跟現在一樣——沉井工藝,但不一樣的是井圈的材質,因為面對是超高溫超高壓強的地核,沒有超高密度的物質是承受不了的。這種新材料在未來被發明出來了,叫「新固態」,是通過精確控制的連續不斷的小型核爆炸使原材料向心壓縮而製造出來的。其密度介於普通固態和中子星的簡併態之間,要知道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數噸每立方釐米,也就是說一個骰子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比大象還重。打個比喻,一個典型的中子星半徑是10千米左右,遠小於地球的6371千米,但若把中子星放在地球上,你會看到中子星瞬間洞穿整個地球!可見,「新固態」的密度肯定也不小,放在地上如同石頭放在水面,往下沉。
如果只有超高密度的材料,那將無東西可以盛放它,因此需要有多種密度級別。較低密度的新固態不會沉入地下,也可以拿來盛放較高密度的新材料。這種新固態不僅可以製作隧道井圈,還可以製造能在地層自由穿行的地下船。
設計工程時,需要地上與地下全面精確的勘探,地下方面這時就需要地下船進行大量的地下航行,從地殼到地核,收集大量數據。
建井時,首先在兩頭將井圈一個沉入地層,露出地面的一端與第二個井圈鉚接好再一起沉下去,就像下樓梯一樣,一圈一圈地下沉、鉚接、下沉、鉚接。每個井圈設計直徑十米左右,長約為一百米,而地球的直徑大約為一萬兩千多千米,所以需要用到十二萬個井圈。為了隧道的穩固性,必須有內外兩層井圈,因此要先把外層井圈中的物質掏乾淨,再來安裝內層。兩層井圈相互貼合,相互交錯,這樣才能使隧道形成了足夠的抗剪切強度。
建成後就可以發揮它的運輸功能——地心列車,車體呈圓柱體狀,直徑八米,那隧道一次只能放下一列地心列車,如此看來發車站工作原理如同炮彈上膛,一顆炮彈發出去,另一顆隨即填滿。地心列車到終點時,就像劍入鞘般一列一列收回來。
後因時代的變遷,地球隧道不再運行地心列車,而是變成了太空發射器,把人和物像炮彈一樣射到太空中,因此很形象地被稱為「地球大炮」。首先,要脫離地球速度一定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那就需要在整個隧道中都是在加速,也就是說從地心到南極那一段要人為製造強大的磁場,人和物穿行其中依然有個推力使其繼續加速。
這人為磁場是通過在隧道外表面纏繞粗導線並通電來製造的,這粗導線用的是新型的新固態材料,不僅能抗壓抗高溫,還是優良的導體;電流則來自地核,本來就是地核中強大豐富的電流產生地球磁場,現借用部分就足以滿足要求。只要在人的密封服或太空飛船放置超導線圈,線圈中的電流生成方向相反的磁場,最後產生推力。
這樣的交通方式既不耗能又方便快捷,是人類大規模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最理想的方式。月球不僅土地廣袤環境合適,還有豐富的資源,比如鐵鋁鈣和稀有金屬等,比如可以用作核電站原料的氦3,最適合工業發展不過。
「砰!砰!砰!」地球大炮的每一炮都轟出了人類文明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