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爆炸之劉慈欣《地球大炮》

2021-01-13 大家匯讀卷筆耕

故事講什麼?

隨著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和經濟的衰退,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南極洲,在輕易廢掉南極條約之後很快就建立了各自經濟區,大量開發那裡的資源。面對遙遠的距離,中國工程師沈淵在父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並主導「南極庭院」工程:在漠河挖一條貫穿地球的隧道直接通往南極,方便快捷,無資源消耗和汙染。

然而,這項巨大的工程先後遭遇兩次災難性事故,數千人殞命地心,後來南極很快就被人類毀掉了,隧道被封,損失慘重,引發了人們的憤恨與譴責。多年以後,人們對地球隧道進行了改造升級,把它變成了「地球大炮」,也正是這項工程拯救了人類和地球,因為可以輕易把工業和人口遷移到太空和月球上。

終於,受傷的地球在慢慢痊癒。

地球南極洲

腦洞在哪裡?

腦洞:地球大炮

這項工程一開始是叫「南極庭院」,顧名思義,就是把南極變成中國的後花園,不靠飛機不靠船,只需要坐上地心列車通過貫穿地球的隧道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去到南極。之後,由於時代的變遷,這項工程被荒棄後又改造升級才成為「地球大炮」,真正造福了人類。

這尊「大炮」主要的部分就是「炮管」,長達一萬兩千六百多公裡,是地球上最長的隧道。

圓形隧道

挖隧道使用的方法跟現在一樣——沉井工藝,但不一樣的是井圈的材質,因為面對是超高溫超高壓強的地核,沒有超高密度的物質是承受不了的。這種新材料在未來被發明出來了,叫「新固態」,是通過精確控制的連續不斷的小型核爆炸使原材料向心壓縮而製造出來的。其密度介於普通固態和中子星的簡併態之間,要知道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數噸每立方釐米,也就是說一個骰子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比大象還重。打個比喻,一個典型的中子星半徑是10千米左右,遠小於地球的6371千米,但若把中子星放在地球上,你會看到中子星瞬間洞穿整個地球!可見,「新固態」的密度肯定也不小,放在地上如同石頭放在水面,往下沉。

中子星

如果只有超高密度的材料,那將無東西可以盛放它,因此需要有多種密度級別。較低密度的新固態不會沉入地下,也可以拿來盛放較高密度的新材料。這種新固態不僅可以製作隧道井圈,還可以製造能在地層自由穿行的地下船。

設計工程時,需要地上與地下全面精確的勘探,地下方面這時就需要地下船進行大量的地下航行,從地殼到地核,收集大量數據。

建井時,首先在兩頭將井圈一個沉入地層,露出地面的一端與第二個井圈鉚接好再一起沉下去,就像下樓梯一樣,一圈一圈地下沉、鉚接、下沉、鉚接。每個井圈設計直徑十米左右,長約為一百米,而地球的直徑大約為一萬兩千多千米,所以需要用到十二萬個井圈。為了隧道的穩固性,必須有內外兩層井圈,因此要先把外層井圈中的物質掏乾淨,再來安裝內層。兩層井圈相互貼合,相互交錯,這樣才能使隧道形成了足夠的抗剪切強度。

深井

建成後就可以發揮它的運輸功能——地心列車,車體呈圓柱體狀,直徑八米,那隧道一次只能放下一列地心列車,如此看來發車站工作原理如同炮彈上膛,一顆炮彈發出去,另一顆隨即填滿。地心列車到終點時,就像劍入鞘般一列一列收回來。

後因時代的變遷,地球隧道不再運行地心列車,而是變成了太空發射器,把人和物像炮彈一樣射到太空中,因此很形象地被稱為「地球大炮」。首先,要脫離地球速度一定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那就需要在整個隧道中都是在加速,也就是說從地心到南極那一段要人為製造強大的磁場,人和物穿行其中依然有個推力使其繼續加速。

這人為磁場是通過在隧道外表面纏繞粗導線並通電來製造的,這粗導線用的是新型的新固態材料,不僅能抗壓抗高溫,還是優良的導體;電流則來自地核,本來就是地核中強大豐富的電流產生地球磁場,現借用部分就足以滿足要求。只要在人的密封服或太空飛船放置超導線圈,線圈中的電流生成方向相反的磁場,最後產生推力。

導體線圈

這樣的交通方式既不耗能又方便快捷,是人類大規模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最理想的方式。月球不僅土地廣袤環境合適,還有豐富的資源,比如鐵鋁鈣和稀有金屬等,比如可以用作核電站原料的氦3,最適合工業發展不過。

「砰!砰!砰!」地球大炮的每一炮都轟出了人類文明的新高度!

大炮

相關焦點

  • 腦洞大爆炸之劉慈欣《地球大炮》:沈家三代編年史
    沈家三代(沈華北、沈淵、沈靜)的編年史是根據劉慈欣《地球大炮》和《帶上她的眼睛》來推斷的,大部分事件的時間都是明確的,小部分則是相對模糊,其中原因包括作者的疏忽,但發生的順序是對的,大家權當沈家簡史看一下。沈華北第一次冬眠前2012年,沈華北出生。2042年,兒子沈淵出生。
  • 地球大炮(劉慈欣科幻系列)
    封面在不遠的將來,地球的資源頻臨枯竭,人類生存環境加劇惡化。此時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南極洲,覺得那塊尚未被人類汙染的大陸值得進一步開發。科學家沈華北身患絕症,即將進入冬眠狀態,直至能夠治癒的醫療技術出現才解除冬眠。
  • 除《流浪地球》之外,劉慈欣還有哪些小說能拍成電影?
    事實上,大劉——科幻粉絲們對劉慈欣的愛稱——的小說極具電影劇本的潛質,幾乎每一部科幻小說,無論長、中、短篇,都閃爍著令人吃驚的或宏大、或瑰麗、或奇詭、或巧思的幻想之光。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除了廣為人知的《三體》和《流浪地球》,還有哪些小說可以改編為好看的大電影。
  • 腦洞成為黑洞,《三體》就是奇點——讀劉慈欣小說《三體》
    總算啃完了劉慈欣一百多萬字的小說《三體》。 小半條命差點搭上,燒腦費神。像是一場太空激戰殘留下的廢墟和塵埃,腦海一片昏天黑地,地老天荒。木然地回到現實,決定寫一篇,算是一名後進的學生參加畢業典禮,但我從《三體》裡能畢業了嗎? 《三體》是建立在人類文明視角上展現星際衝突,拷問宇宙法則的巨製,源於人類地球,高於人類地球,如深空一般暗夜無邊,深邃迷離。
  • 劉慈欣的文筆蒼白無力,為何這部小說,卻有這麼多粉絲推崇
    劉慈欣的文筆不算上乘,人物刻畫不算飽滿。但是,大劉的腦洞令人震驚,豐富的想像力和紮實的物理學基礎,成就了《三體》這部史詩般的硬科幻小說。三體不是沒有文學性,只是作者故意將人物語言等等簡化了,盡力達到一種人物形象扁平化的效果,這樣小說就有一種史詩感。
  • 《地球大炮》一條貫穿地球兩端的隧道,竟成了人們逃生的秘密武器
    簡單介紹一下,2002年至2005年間,劉慈欣憑藉一系列中短篇小說連續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期間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大炮》、《朝聞道》、《詩云》、《贍養人類》等。本文的亮點應該是在地球大炮這一內容,作者也以此為題,但更吸引我的是對於隧道這一塊的構想,沒有藉助太多的外在描述而是通過沈華北直接感受和看到的景象把這條隧道裡的種種給展現出來。沈華北的兩次甦醒面臨著新世界和新情況,然而都面臨著地球在向更加惡劣的情況發現。這篇小說是對人類的告誡,如果再這樣肆意破壞下去,那麼那將是人類的命運。
  • 《命運》是劉慈欣很優秀的短篇科幻小說:篇幅雖短,兩個腦洞卻大
    《命運》是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全書只有不到6千字,但是包含了故事一波三折,而且腦洞非常大,可謂是短篇科幻小說中的精品。作為科幻小說,《命運》雖短,卻包含了兩大科技腦洞:一個是穿越時間、改變歷史,一個是恐龍與人類對世界的統治。《命運》一文懸念很多,建議閱讀全文之後,再看本文的評述。
  • 幾款「腦洞大開」的軍事發明:第2摩託車大炮,毫無用處
    人類最強大的地方在於會思考,於是就腦洞大開發明各種稀奇古怪的武器,在封建時代發明的戰戟就是戰勝敵人的有效手段。而在近代戰爭中,飛機坦克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世界,但是因為一些發明者的神奇腦迴路,加上一些文化觀念的影響,世界上就誕生過一些非常奇葩的軍事發明,堪稱是腦洞大開之作。今天就來說說幾款奇葩發明,基本上都是毫無用處。
  • 三大「腦洞大開」的軍事發明:第2摩託車大炮,毫無用處
    導語:三大「腦洞大開」的軍事發明:第2摩託車大炮,毫無用處在這個世界上,發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件好處大於壞處的事情。只有這樣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才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軍事上也是如此。軍事裝備越先進發達,那在戰爭中的優勢和勝算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 《流浪地球》和《三體》並非劉慈欣第一部成功作品,而是這部
    第三期讓我們走進獲得雨果獎的《三體》作者劉慈欣的青年時光。「在太陽即將吞噬地球之際,人們決定帶上地球逃離太陽系,帶上地球去流浪。」這一「浪漫」的幻想,來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像和盪氣迴腸的敘事,讓《流浪地球》這部硬科幻電影,成為春節檔的票房黑馬。毫無疑問,劉慈欣是中國科幻文學的引領者,他是星空時代的宇宙詩人。
  • 「劉慈欣《三體》文筆太差」!網友感慨:找個作家重寫一遍會怎樣
    甚至作家劉慈欣也參演了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大受歡迎。後來有人跳出來說劉慈欣寫的《三體》太差了,希望找個好點的作家再寫一遍。對此,觀眾們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我們來看看。首先,有很多人反對這個想法。有些讀者認為劉慈欣寫得還不錯,但他的表達方式不同。
  • 看了《流浪地球》後,卡梅隆導演把劉慈欣的《三體》連續看了2遍
    隨著《流浪地球》的大爆,劉慈欣(大劉)的另一部巨作《三體》的影視化議題再次被從頭提起。相比《流浪地球》而言,《三體》是實打實的一個超級大IP。僅僅是90萬字左右的文本,就讓許多軟科幻小說黯然失色。如果把三體的國際架構單個拆開,能衍生出100多個番外故事。
  •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還要推薦你讀劉慈欣的原著小說?
    根據劉慈欣兩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成為了這個春節檔熱度最高的作品。前者目前斬獲了超20億的票房,並被譽為中國硬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口碑從朋友圈一路炸裂到外媒。後者是由叔圈扛把子黃渤、沈騰傾情主演,面對「天外來客」的意外降臨,展開了一場啼笑皆非的跨物種對決,讓人腦同大開和忍俊不禁。
  • 地球流浪之前,劉慈欣曾經鯨歌大連
    一部《流浪地球》讓不是科幻迷的人們也知道了一個名字劉慈欣作為專家評審之一,劉慈欣登臺接過聘書。劉慈欣在2014年於大連舉辦的首屆「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年度盛典發表主旨演講《流浪地球》寫的是成人世界的科幻
  •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會讀什麼書?這份書單請收下
    劉慈欣對科學、技術有很深的推崇。但劉慈欣也不是一個對詩意缺乏感覺的科學狂。在精確、冷靜與超然的文字背後,深藏著劉慈欣古典主義雄渾瑰麗的特質。這種特質,讓人想起康德的崇高美學。而這種種看似矛盾的特質,融合一體,恰恰表明出一流作家思想的豐富性和彈性。  在冷靜而瑰麗的科幻作品背後,是劉慈欣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而窺探這種精神世界的重要線索是:他的閱讀。
  • 劉慈欣:《微紀元》,高考語文卷裡的科幻世界
    太空人版「劉慈欣」就像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中落日號的太空人,永遠困在地心裡,上萬年囚禁在那。而後情感變得明媚,地球還在,文明還在,先行者又重獲了文明秩序的嚮往,世界觀在搖搖欲墜之時,又重啟了。我,還是地球的子民,還有夥伴,還有建設美好家園的希望。第六題讓不少考生抓耳撓腮了。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很多非科幻小說迷的讀者對劉慈欣的印象怕只有史詩一般的《三體》,而這兩部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作品,卻讓人們發現了這位作家如寶藏一般,有著遠比我們想像中龐大的作品矩陣。電影《流浪地球》是大雜燴?衝著劉慈欣名頭衝進電影院的觀眾,怕是要憤憤不平一下了:《流浪地球》雜糅了劉慈欣多部作品,《流浪地球》只選取原作「為地球裝上發動機,逃離太陽系」的創意點。
  • 郭帆拍流浪地球花6年,三體10年拍不出,改編劉慈欣到底有多難?
    三體小說裡有很大部分的畫面情節都是腦洞大開的,《三體》影視怎麼把這些腦洞大開的畫面視覺化,除了需要技術,還非常考驗導演的想像力。例如,像太空人在四維碎片裡人體被擠破五臟六腑流出來,整個太陽系的二維化,以及二向箔水滴攻擊,這此畫面不僅很難用鏡頭表達就是腦海裡表達都很難。
  • 劉慈欣大膽描繪
    我們要知道,宇宙從大爆炸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138億年的時間了,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孕育出生命體一點都不奇怪,絕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外星文明的誕生時間會比人類要早上100億年。其實對於科學家們的這一觀點,大多數的人都很難接受,甚至絕對超過正常人的想像範圍了。
  • 淺析劉慈欣的20篇短篇科幻小說:各篇主題鮮明,社會人文特點顯著
    劉慈欣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拍成電影的《流浪地球》,已經獲獎的《三體》,它們分別是中篇科幻小說、長篇科幻小說。本文要進行論述則是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它不僅不同於長篇,與中篇科幻小說也有著本質的差別:劉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說,大都是從長篇縮減而來的,裡面有著較大的世界觀,主旨也並非單一。